第A4版:副刊总第856期 >2020-10-23编印

“柠檬小镇”的时光记忆
刊发日期:2020-10-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卓芸

  我与柏梓有缘。
  柏梓是嫂子的故乡,她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几年。八十年代末,嫂子在柏梓工商所工作,我便常去镇上看她。
  小镇距城十五公里,那时候,通往镇上的路是一条土公路,遇上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每天仅有一趟客车往返,摇晃颠簸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每次去嫂子家玩,免不了上街转转,窄窄的石板路,塑料底板的鞋走在上面嗒嗒地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小镇的夜晚很静,街上几乎没啥人,只有老街巷口一杆路灯闪着昏暗的光,小镇的人们习惯老早就回屋睡觉了。
  逢场赶集的日子,四乡八村的人们就会挑着柴火,提着一篮子鸡蛋来街上贩卖,一垛垛柴火占据了大部分的街面。街上不时有女人歇斯底里的吵架声,常是为了两分钱的出入而争吵不止。散场回家时,他们会买上盐巴、农具之类的回去。也有的带一点给孩子的小玩意,如果能再打上两斤红苕酒回去的话,那便是神仙日子了。仅仅一条老街,就把小镇的故事囊括。
  小镇地势平坦,四周是一片阡陌交错的田地。地里头种着水稻、小麦和红苕。那时候,道路狭窄,交通不便,村民只能守着一块块庄稼地,忙乎了一年,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我与柏梓有缘。
  2004年,丈夫从县城调到柏梓工作,我又成了小镇的常客。
  那时,全县一小时工程已基本建成,从城区到镇上仅需十五分钟左右。每次跟他来到小镇,我便会去犄角旮旯里寻找美食,坐下来点一碗鳝鱼面,要一份酸冲嘴,拌上佐料,辣乎乎的,特别美味解馋。
  丈夫工作忙,经常下村,筒靴、手电筒便成了他的必备之物。有时候,半夜一个电话,即使外面下再大的雨,他也会穿上筒靴,拿起手电筒,急冲冲的出门,深一脚、浅一脚行走在泥泞翻天的田埂上。丈夫说,要是村村都能通公路那该多好啊!
  后来,丈夫回城里工作,但我依然常去小镇。
  因为时间,因为变革,小镇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常去柏梓看花。
  近几年来,柏梓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村通了公路,昔日坑洼狭窄拥挤的道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路。“三清一改”扮靓了农村人居环境。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地变洁了,树变绿了,小镇办起了乡村旅游。
  每年的春夏,在柏梓镇郭坡村,诗画沃野演绎“田园梦想”。千亩桃花香飘满园,千亩格桑花竞相绽放。随处可见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公路、院坝干净整洁,来赏花的游人如织。观光的游人在返回途中总会满心欢喜带一些“土货”回家,村民们不用出远门,就能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当地的村民过上了渐渐滋润的小日子。
  我常去柏梓看果。
  看三万亩柠檬在柏梓大地上开花结果。徜徉在柠檬基地的小道上,阳光和煦,诱人的柠檬黄,闪着光。
  以前,柠檬的记忆是来自母亲手中的一碗柠檬汁。每到柠檬上市的季节,母亲便会买来几斤鲜柠檬,洗净切成片,用冰糖腌制在瓦罐里储存,待到盛夏取出,舀上一勺兑上开水喝,酸酸甜甜,解渴又解馋。
  现在,柏梓镇把发展柠檬产业作为带领全镇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的重要举措,围绕打造“柠檬小镇”的总体目标,加强农业、工业和相关服务业联动,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研发为一体的柠檬集散中心。聪明勤劳的柏梓人把小小的柠檬一点点做到了省外,做到了国外。
  因为柠檬,柏梓镇入选为2019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因为柠檬,柏梓镇被评为2019年重庆十大最美乡村。
  我常去柏梓看一位老人。
  这位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三岁,家住天池村四社。儿子患有糖尿病,家里清贫,一家六口生活不易。去看她的次数多了,与她拉家常的时间就长了。她说,以前乡里生活苦,像苦楝树一样苦,但现在不同了,党的扶贫政策好,政府给了他们很多帮助。给全家解决了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还有签约医生服务,经常会有干部来家里嘘寒问暖。家里的土地流转了,还搞了一点养殖业,儿子儿媳既能在就近的柠檬基地务工,又能照顾家里,孙子孙女外出打工,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起色。每当讲到这里,她那满是褶皱的脸总是笑呵呵的。
  如今,小镇生活是美的,处处溢满着诗情。我不是诗人,却总想把季节描绘成诗意;我不是画家,却总想用颜料涂抹出一路的花红柳绿。光阴辗转,一年又一年,但愿柏梓因柠檬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