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別策划总第855期 >2020-10-22编印

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筑牢脱贫根基
活了产业 富了村民 兴了乡村
刊发日期:2020-10-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柏梓镇稻蛙基地。

◀柏梓镇稻蛙基地。

  农技员在群力镇白兔村小龙虾基地指导养虾。

  农技员在群力镇白兔村小龙虾基地指导养虾。

  ▲农技员正在为企业解决苕尖技术问题。

  ▲农技员正在为企业解决苕尖技术问题。

农技专家现场传授柠檬管理经验。

农技专家现场传授柠檬管理经验。

  脱贫户在宝龙镇严寨村辣椒产业基地务工。

  脱贫户在宝龙镇严寨村辣椒产业基地务工。


  

全媒体记者 罗列 王浪 刘莉

  “工资每个月都发到手上,在村集体经济里打工一个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村里还经常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学到了很多农业技术,我在自家地里种了花生、辣椒、沃柑,现在不出远门就有几份收入。”10月21日,在宝龙镇严寨村的沃柑基地里,贫困户龙兰英利用工作的间隙和工友们聊着家常,自从前年到该基地打工以来,她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也有了新的盼头。
  龙兰英生活的改变得益于近年我区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走好产业扶贫之路,通过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经营主体、抓牢建实利益联结、加强产业技术指导,坚持向土地要效益,带动了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让潼南产业扶贫走得更深、走得更实。

A、培育主导产业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天气预报说这几天都是雨,大家起地笼的时候记得穿上雨衣,注意安全哟。”近段时间以来,群力镇白兔村小龙虾养殖基地里一派忙碌的景象,从早上6点开始,务工的村民就来到基地上班。
  起地笼、挑选、装箱、发货……工人们赶抢时间将小龙虾发往重庆,还有部分村民将自家收获的小龙虾也送过来一起销售。
  “小龙虾养殖让我们收入提高了几番,以前啊我们是想都不敢想能有这样的好日子。”群力镇白兔村贫困户曾小兰说,“以前白兔村因为地理条件不好,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大多数年轻力壮的村民都选择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村里只留下了孤寡老人和贫困户,田地是干的干,荒的荒。”
  这两年,在扶贫工作队和区农业农村委的支持下,白兔村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积极打造小龙虾养殖基地,吸纳村民和贫困户务工,带动村民养殖,并以市场价格收购本地村民的小龙虾,进行统一销售。保证了村民稳定受益,又为贫困户解决了就近就业,做到了产业稳定、增收持续。
  “小龙虾不愁卖,一般二三十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村民有好多我们就收好多。”群力镇白兔村小龙虾养殖基地负责人曾国平告诉记者,今年养虾基地规模超过了百亩,利润也突破20万元,基地务工的工人越来越多,贫困户人均增收也超过了4000元。
  “脱贫攻坚,产业是根本。我区正是依托各村主导产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产业联合体,通过流转土地、务工就业、资产收益、资金入股、产品代销、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种养殖大户、贫困户真正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分享产业发展收益,实现稳定高质量脱贫。”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基础,推行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已经在我区遍地开花。我区已经累计培育各类经营主体5941家,其中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53家、家庭农场507家、种养大户4233家。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266万元扶持131个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其中支持1402万元财政资金扶持贫困村发展。实现了贫困村有1~2个扶贫主导产业和1个带贫增收产业,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园一特”的产业发展格局。

B、推动“三变改革”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自从加入了合作社,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了。”柏梓镇梅家村村民刘显国一边管理着自家合作社种出的葡萄树,一边高兴地说,“党和政府政策好,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越来越有奔头。”
  2018年,柏梓镇梅家村被确定为全市“三变”改革试点村后,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股份合作。鼓励农户以承包地、资金入股为个人股,村集体则以荒地、未发包地、山坪塘等入股为集体股;农户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社后签订“入股协议书”,变身合作社“股东”,从而形成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三者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
  刘显国也将自家的5亩土地入股了合作社,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800元每股,年底还有合作社的收益二次分红。他还在基地打工,每天有60元工资。
  “以前一亩地种植玉米等农作物,除去化肥等纯收入200余元,如今5亩土地流转后每年每亩净收入几百元,加上在基地打工,月收入超过了2000元,一年算下来收入不低哟!”刘显国高兴地说,多亏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家里才有了固定收入,摆脱了贫困。在家门口打工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家庭,真是一举两得。
  目前,该合作社共有入股农户220户1250人,发展水果1020亩、中药材50亩、蔬菜100亩、水产养殖40亩,初步形成四大特色产业。与荷兰农协、重百超市和区内部分学校食堂、营销大户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发挥“订单农业”效益;在阿里巴巴、易田电商平台建设网店,实现线上线下两手抓、批发零售两不误,销售渠道不断畅通。
  “我们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促进脱贫攻坚见实效,2018、2019年分别在柏梓镇梅家社区、塘坝镇天印村、龙形镇洪兴村、太安镇罐坝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整合各级财政资金300万元、社会资本401万元,形成股金355.5万元,将农民变股东4787人,其中贫困户284人。”潼南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近年来,我区围绕“五个振兴”要求,大力推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了农村发展潜力和活力。坚持以典型示范为引领,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入股的形式,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激发农民内生动力,确保年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C、加强技术扶贫 增强产业发展后颈

  行走在崇龛镇石庙村的田地间,目之所及都是一片青翠葱茏,充裕的阳光穿过绿油油的嫩芽缝隙,一棵棵柠檬树苗长势格外喜人。
  “你们在垒土的时候,要把土垒高一点,直径要挖到一米左右,这样柠檬树的根系才会更加发达,对柠檬树苗的生长也更好。”在崇龛镇石庙村的柠檬基地里,区农业农村委的农技员钟景勇正在教授补种柠檬苗的技术技巧。
  村民代崇正听得格外认真,像这样的“田间课堂”石庙村几乎每个月都有,为了学好种植技术,他从来不缺席。代崇正告诉记者,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以前收入困难,在区农业农村委和企业的帮扶下,他来到村里的柠檬基地打工。
  “在这里干活家里面也能照顾,工资也还可以,上个月我拿到了3000元左右。钱也赚了,柠檬的种植技术也学到了,真的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帮扶,我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代崇正高兴地说,五万的无息贷款他还没用,等自己技术更好一些就拿来发展柠檬产业,自己当老板。
  技术扶贫,带来一技之长。柠檬基地建成后,基地不仅接收了当地村民成为从业人员,还给村民提供了无偿种植技术培训,这不但能让当地群众在劳动之余学到种植技能,而且能通过技能增加收入。
  据了解,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委不断加强产业技术指导力度,充分发挥专家技术指导帮扶作用,成立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特经5个产业扶贫专家组,开展扶贫项目论证、产业扶贫技术指导、政策宣传咨询等活动。并重点选派了177名产业扶贫技术指导员定点指导贫困村和重点村产业发展。截止目前,贫困村和重点村的产业发展指导员已开展产业技术指导6000余人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我们农技员手把手的技术培训,贫困群众熟练地掌握了种养殖技术,还让他们发展起了自己的产业。”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能不能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关键还得看自身的“造血”功能。区农业农村委利用技术扶贫不仅帮助贫困农民增收,让一部分人能在家门口就业,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家庭留守老人、儿童的问题,实现贫困群众自立自强,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