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656期 >2020-01-22编印

寿桥镇碉楼社区:
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刊发日期:2020-0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为虾苗消毒。

为虾苗消毒。

扶贫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制订脱贫措施。

扶贫干部深入贫困户家中制订脱贫措施。

果农察看果树挂果情况。

果农察看果树挂果情况。

展示小龙虾。

展示小龙虾。

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联系农副产品销售。

扶贫干部帮助贫困户联系农副产品销售。

贫困户在柑橘基地打工。

贫困户在柑橘基地打工。

公路通到家门口。

公路通到家门口。


  

全媒体记者 李云喜

  2020年新年,对寿桥镇碉楼社区贫困户来说终生难忘。按照脱贫标准,全社区56户贫困户199人,在2019年底前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昔日的贫困户如今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过上美好幸福生活。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这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考察调研时强调,要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近年来,寿桥镇碉楼社区两委和区审计局扶贫工作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指示要求,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落实交通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措施,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攻克贫困堡垒,确保了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交通扶贫拓富路

  要想富,先修路,脱贫攻坚第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交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领域,也是实现脱贫的基础性和先导性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充分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群众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碉楼社区两委和区审计局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期盼,积极向镇政府、区交通局、区对口帮扶单位申请、沟通、联系,得到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积极筹资投劳,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热潮。
  “近年来,我们新建农村公路22.5公里,泥结碎石路0.8公里,生产便道2.5公里,人行便道18公里,这在全区村级农村公路建设中都是首屈一指的。”碉楼社区第一书记袁成佑介绍说,目前,全社区社社通公路,90%的农户通了水泥路,10%的农户通了人行便道,真真实实的是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一路通,则百业兴。“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有力地改变了偏远农村‘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许多群众几代人‘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碉楼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恒刚感慨地说。
  一些当地特色产业,因路而起、因路而兴,涌现了一批农业特色品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非农化趋势明显,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大大加快。
  公路通了,信息灵了,脑瓜活了,收入多了,农民也更加文明了,农村公路成为了“致富路”“文明路”。
  “过去我们卖农副产品,只能肩挑背扛出去,成本很高。现在公路修好了,都是城里人驾车来农村采摘、垂钓、收购,我们既节省了人力又卖上了好价钱。”该社区水产养殖大户刘钱良深有体会地说,去年,铁换子—王家湾公路建成通车后,引来了铜梁、大足、重庆主城等地的水产购销商前来购买,小龙虾每斤价格最高卖到53元一斤,比不通公路前高出10元价格。
  “过去,我们这里基础设施薄弱,交通落后,不通公路,想养猪致富都不敢养。如今,公路通到了家门口,脱贫致富的机遇来了,我就积极发展养猪致富。”该社区养猪大户刘维兵高兴地说,去年,我家饲养了2头母猪,出栏肥猪800头,毛猪价格卖到23元一斤,比不通公路前多卖出近两倍的价格,公路畅通让我实现了致富梦想。
  社社通公路后,碉楼社区的小龙虾、柑橘等产业也兴旺发达了。

产业扶贫拔穷根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长远之计、根本之策。碉楼社区成立经济联合社,发展小龙虾产业,深度参与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
  碉楼社区位于寿桥镇东面,东与铜梁侣俸镇接壤,南临三教村,西与染房村隔河相望,北与小渡镇薛沱村相邻,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气候、土壤非常适合小龙虾生长。2018年,该社区经济联合社流转土地,建起了规模达60亩的小龙虾养殖基地,着力探索“稻虾种养”这一产业脱贫路子,为群众“量身打造”增收模式。
  “稻虾种养”模式即在水稻田周围挖养虾环沟,种一季水稻,养二季小龙虾,周期短、见效快,不施农药化肥。
  “稻虾种养”是种植技术和养殖机制的“套种”,利用水稻田特性,“种养”水稻和小龙虾,增加亩产效益。”陈恒刚介绍,“稻虾种养”降本增效,稻虾绿色环保。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双赢。
  不仅如此,“稻虾种养”的特色农产品,深受吃货喜爱,供不应求。稻田养殖沟里小龙虾个体非常肥壮,煞是好看,绿色纯天然,深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都市中产阶级喜爱,尽管价格高达50元每斤,却时常供不应求。
  有了前期成功的种养殖经验,碉楼社区两委决定扩大种养殖规模,充分利用水稻田资源,将水稻种植、小龙虾养殖有机结合,将“稻虾种养”打造成特色产业。
  “社区发展‘稻虾种养’产业,大伙儿都有钱挣,有劳动力者可自己发展,也可去基地打工,没劳动力者可租土地给联合社,坐地收钱。”脱贫户王全良喜滋滋地说,他在联合社打工,负责稻虾的日常管理,一年收入超过2万元,“稻虾种养”让他脱了贫,致了富。
  小龙虾的市场前景和效益都很好,成品虾产量达到130公斤/亩,虾苗产量达到140公斤/亩,亩效益十分可观。目前,联合社已吸纳了49户群众到基地务工,其中33户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一举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赚。在联合社的带动下,碉楼社区的小龙虾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今,全社区发展小龙虾和“稻虾种养”面积达700亩,年产值达350多万元,“稻虾种养”已经成为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好门路。
  通过“稻虾种养”模式,碉楼社区成功实现“一田两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使农田效益倍增。“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等多项举措,积极引导其他村社发展‘稻虾种养’,让农户拓宽增收渠道,同时也为打造‘一村一品’奠定坚实基础。”寿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金融扶贫生动力

  因学、因病、因灾,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可谓是各式各样,如何快速让贫困人口拔掉“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碉楼社区两委和区审计局扶贫工作队,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贫困户发放支农贷款,让“金融活水”打通贫困户脱贫的资金瓶颈,帮助贫困户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为搞好金融扶贫,我们按照区里制订出台的金融扶贫相关政策,对贫困户资金需求逐一走访调查,凡符合‘三有一好(’(有贷款意愿有贷款意愿、、有创业就业潜质和技能素质、有一定还款能力、信用良好)条件、达到法定贷款年龄的建卡贫困户(含脱贫户)提供5万元(含)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袁成佑介绍说,贷款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对已经脱贫的贫困户,在脱贫攻坚期内保持扶贫小额信贷支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
  “如果没有银行这笔金融扶贫贷款,我家就不会这么快实现脱贫”。谈起金融扶贫政策,二社贫困户王家明感激地说。王家明家有4口人,全家因病、因学致贫。2018年,扶贫干部根据王家明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的资金需求,帮助他从银行贷到5万元无息贷款。
  王家明用这笔无息贷款发展小龙虾产业,在扶贫干部和小龙虾养殖大户的帮助支持下,他家养殖小龙虾2亩,20192019年实现收入年实现收入11万多元。同时,他还在重庆主城水产销售市场开设门店,从寿桥收购小龙虾到重庆主城销售,当年获得纯利2.0808万元万元,,加上种植和养鸡等其他收入,去年他家实现收入3.5353万元万元,,人均收入近0.9万元,一举实现脱贫摘帽。
  同样因病、因学致贫的向明海,家有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很艰难。去年,扶贫干部根据他家发展养猪生产的资金需求,帮助他从银行贷到5万元无息贷款。向明海用这笔无息贷款购买了两头种母猪和一些仔猪,一边自繁自养,一边育肥出栏,年出栏肥猪30多头多头,,收入至少在20万元以万元以上,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而且还成为了致富带头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金融扶贫的作用不可或缺”。袁成佑说,实践证明,在所有的精准扶贫举措和办法中,金融扶贫是有效、持久的路径之一。在金融扶贫过程中,扶贫干部先后帮助13户有资金需求的户有资金需求的贫困户共计贷款65万元用于发展生万元用于发展生产,这些贷款在扶贫中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激发了贫困对象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与活力,实现了扶贫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消费扶贫助增收

  春节前夕,袁成佑来到脱贫户张良容家,了解她家可售卖的家禽数量。“这个消费扶贫让我很放心,饲养的家禽不愁销,有钱赚、能增收!”张良容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这两天我准备再买一批鸡、鸭喂养,多增加一些收入,争取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张良容的稳定收入来自消费扶贫。近年来,为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我区着力推进消费扶贫,积极引导和鼓励全区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工会、金融机构、商协会、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带头参与消费扶贫行动。区里的消费扶贫措施,碉楼社区都认真落实,力求取得实效。
  “有农技干部做指导,有驻社区工作队帮忙宣传、销售,我生产的蜂蜜不愁销,好卖得很!”三社脱贫户龙小华激动地说,她家养了30多箱蜜蜂,由于缺乏技术,又没有销路,生产的蜂蜜卖不出去。工作队的干部为她请来区农业农村委的专家,手把手的教她养蜂技术,帮助她提高蜂蜜品质,同时又帮她联系重庆一家药企定点收购,仅销售蜂蜜一项,她家实现收入2万元以上。
  近日,区直某单位干部张女士通过微信朋友圈,购买了碉楼社区脱贫户石明志家的两只土鸡,准备用来煲汤。张女士表示,通过微信朋友圈购买土鸡,不但价格实惠,而且品质有保证。张女士所说的这个微信朋友圈,就是袁成佑的微信朋友圈。袁成佑将走访统计的农副产品,如鸡、鸭、鹅、猪、羊、兔,鸡蛋、鸭蛋、鹅蛋、红苕粉、瓜果蔬菜等等,只要是贫困户需要销售的农副产品,他都拍成照片,在朋友圈广泛宣传,动员朋友献爱心,参与消费扶贫。
  “通过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这样简单又日常的方式,既可以满足我们自身需求,又能帮助贫困户增收,也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参与扶贫的途径,让参与扶贫变得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人人皆愿为。”张女士在购买贫困户农副产品后深有感触地说。“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乡村,一头连着消费市场。”袁成佑说,对贫困户而言,消费扶贫可以提供稳定的增收渠道、激发内生动力。对产业发展而言,消费扶贫可以倒逼农村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兴旺。
  开展消费扶贫,极大地解决了贫困户和联合社农产品销售难题。袁成佑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积极探索“电商企业+经济联合社+脱贫户+消费扶贫”的模式,通过设立“电商消费扶贫专柜”,“线上+线下”展示销售经济联合社和贫困户的“订单式”农副产品,带动脱贫户和更多的群众及社区集体实现长期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