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外媒看潼总第649期 >2020-01-15编印

潼南: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和引领区
刊发日期:2020-01-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塘坝镇天印新农村

塘坝镇天印新农村

柏梓柠檬小镇

柏梓柠檬小镇

太安镇罐坝新农村

太安镇罐坝新农村

蔬菜博览园

蔬菜博览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近年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潼南区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立足实际,选准路径,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和引领区。
  通过不断的努力,如今的潼南乡村,产业更加兴旺、环境更加优美、乡风更加文明、乡村更具活力,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征程上,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做好“四盘菜” 产业发展助力脱贫

  虽然天气寒冷,但在潼南区寿桥镇一片水质清澈、明净的稻田里,无数虾苗正欢快潜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每亩田可产200公斤龙虾、400公斤稻谷,2019年3月-4月行情好,小龙虾最高卖到50多元一斤,再加上生态绿色的虾稻谷热销市场,亩均产值近1万元。”依靠“虾稻共养”,潼南区寿桥镇村民尹经友一举甩掉贫困户的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干劲十足的他,准备今年提高养殖技术、增加稻虾产量,力争效益再翻一番。
  近年来,瞄准“稻+虾”养殖带来的广阔“钱景”,潼南区大力引导小龙虾产业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全区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了5万亩。鑫邦成农业在龙形镇建成3000亩稻虾基地,滕文强在崇龛临江村一次性流转150亩稻田养殖稻虾;寿桥镇引入规模养殖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7个,发展养虾农户360户,全镇养虾面积达到5500余亩;塘坝镇已发展小龙虾6000余亩……
  下一步,潼南还将举办小龙虾节,做大做强小龙虾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区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年生产总值20亿元(含三产业产值),成为中国第三、西部第一、享誉全国的小龙虾养殖基地。
  这仅仅是潼南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潼南区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质量和效益,差异化发展粮油、蔬菜、柠檬、生猪、特色经果、生态渔业、中药材七大特色效益农业,尤其是在柠檬、小龙虾、蔬菜、粮油“四盘菜”上下功夫,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62亿元,粮经比达到38:62,成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标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潼南十分注重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每个贫困村都形成了1—3个主导产业,并构建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仅柠檬产业一项就帮助5万余名农民脱贫增收致富,做到了坚决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人口“两个防止”,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满意度和农民收入“两个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农村“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脱贫质量不断提升,脱贫成果有效巩固。全区现有贫困人口15517户、53608人。其中已脱贫15347户、53130人,未脱贫170户、478人,贫困发生率0.06%。未脱贫人口将在今年通过综合帮扶措施,确保消除绝对困难,与全区人民一道迈入小康。

做好“人”的文章 众多人才汇聚乡村

  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千针万线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上。在如今的潼南,各类高端科技人才加速集聚,一大批有理念、有远见,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正在涌现,成为潼南乡村振兴一线的主力军。
  “这里山好水好人好、宜居宜业宜游,是一座生机盎然的城市。”已经在潼南工作快两年的中科院博士小刘说,她老家在江苏省,是2017年通过考核招聘来到潼南的。
  入职后,单位根据区里的人才引进政策,为其提供了一套90平方米的精装修住房,还为其准备了独立的办公室和两台电脑。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小刘很快便全身心投入工作,现在她正在为潼南区的乡村振兴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潼南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行区和引领区’的职责。”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加快乡村振兴,潼南围
  绕“近悦远来”目标,大力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着力把潼南打造成渝西人才集聚洼地。
  在实践过程中,潼南创新实施“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结合潼南乡村发展现状和“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确定以“教育、卫生医疗、旅游、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为引才重点,以人才的梯队发展、多层次发展为努力方向,通过“事业单位公招考试”、“三支一扶”行动计划、“千名硕士进潼南”行动计划和定向培养师范生、医学生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
  同时,潼南还强化培育人才,积极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联合举办“4+ X”专题培训,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MBA研修,开展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养“领头雁”计划,加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预计到2020年底,将培育农村各类实用人才1万名、乡村专业技术骨干人才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1500名,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实施乡村“铸魂”行动 乡风文明开出新花

  沿着涪江岸边往西,走进山丘起伏的农村,再穿过几笼茂密的竹林,便到达了桂林街道高庙社区。
  高庙社区办公室底楼两间位置极好的办公场地和院子里的一半墙壁,却被几百张精美的照片占据。“上墙的122人是我们社区的骄傲。”说起这些照片,高庙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禄林满是自豪。这些照片里有优秀共产党员、创业先锋、好婆婆、好儿媳、和谐邻里、莘莘学子……全都是由党员干部和村民们一起评选出来的。
  122名榜样虽然对有着3200多人的高庙社区来说比例并不多,但他们的故事却被大家所称道:61岁的莫兰珍,35年孝顺婆婆,婆婆患老年痴呆后不记得她,拿着棍子追打她,她也没有埋怨过……年年评、年年宣传,高庙社区的矛盾纠纷开始逐年下降。
  乡村要振兴,必须要补好“文化”这门课。2019年,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潼南区大力实施乡村“铸魂”行动,出台《关于印发<潼南区落实乡村文化振兴“百千行动”试验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等3个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2019年潼南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面推进乡村文化发展。
  以此为引领,各镇街大力培育宣传农村道德典型、脱贫致富典型、孝善家风典型,开展“榜样面对面”宣讲学习活动;依托乡贤家庭设立“乡贤堂”,助推乡村社会治理;开展梦想课堂,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升国旗仪式等各类活动,激发干部爱国爱家热情;打造塘坝天印村、太安黑湾村和罐坝村“法润社区”法治长廊,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与此同时,潼南不断优化升级乡村文化供给,推进乡情陈列馆建设,传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抓好“十抵制十提倡”乡村移风易俗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统筹“三生”空间 乡村生态愈发亮丽

  “以前没装垃圾箱的时候,大家都是把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直接扔在地坝边,有的甚至扔在了河沟、水塘里,把水源污染了不说,一到热天,简直是臭气熏天。”在潼南区太安镇罐坝村村民邱金看来,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在环境好了,很多村民也不乱丢垃圾、随便倒污水了,环保的意识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如今,像罐坝村一样,家门口附近就有垃圾箱,污水也有专门的处理设施,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改善的村还有很多。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绿色健康生产生活方式,2019年,潼南区整合各类资金6500万元,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共完成15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改厕1.89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447户,整治“大棚房”违规项目30个,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潼南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加强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
  “在治水上,我们加快了涪江、琼江生态治理。”潼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潼南投入2亿元加强琼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还与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合作投资15亿元,实施涪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PPP项目,完成三块石大坝生态修复,巩固非法码头、非法采砂整治成果,加快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整治,全区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8万余人次,巡河里程达2.1万余公里,涪江常年保持Ⅱ类水质、琼江稳定达到Ⅲ类水质。
  同时,潼南大力开展国土绿化,使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8%。聚焦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3天,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此外,潼南关闭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所87处,完善涪江、琼江潼南段沿线20个镇污水管网设施,安装污水管网55.56公里,改造升级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和7个场镇污水处理厂,使乡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颜值越来越高,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选好带头人领路人 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我们正在栽种的是沃柑苗,这是村里发展的一个新产业。有了这些沃柑,相信今后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近日,在潼南区宝龙镇严寨村,看着自己亲手栽下的果苗,村民唐兴旺很是兴奋。
  和唐兴旺一样,当天,严寨村数十名村民都忙着植苗、施肥、挖渠、浇水……村民李德光说,自从村集体发展沃柑种植以来,他通过打工和种植蔬菜,去年就增收了近1万元。“这还得感谢我们的支部书记和带头人欧敏。”李德光说。
  “90后”的欧敏被宝龙镇以本土优秀人才的方式,引回老家严寨村工作,后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种植蔬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逐渐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欧敏带领严寨村村民脱贫增收的故事,是潼南区提升基层党组织力量,推动组织振兴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2019年,潼南区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认真落实任前联审4项制度,91名新任村干部全部接受任前审查,拒止“带病”上岗。
  同时,潼南全覆盖式研判村级班子,对组织领导不力的进行调整,共调整村干部54人。并全盘轮训村(社区)书记、主任、本土人才,组织183名专职干部接受大专学历教育,提升了村干部等带头人、领路人的履职能力。
  为进一步充实基层党组织,潼南还统筹全区党员发展计划,重点向农村领域倾斜,确保贫困村每2年、非贫困村每3年发展1名年轻党员。并扎实推进“123”工作目标,配备本土人才304名,提档升级便民服务中心102个,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281个,形成基层“有人管事、有处议事、有钱办事”的发展新格局,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本版稿件原载于《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