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571期 >2019-09-26编印

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从田间地头到植物工厂,从水塘养鱼到集装箱养鱼,新中国成立70年来——
潼南走好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刊发日期:2019-09-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鸟瞰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约记者杨毅摄

鸟瞰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特约记者杨毅摄

工作人员展示水生蔬菜

工作人员展示水生蔬菜

游客在蔬菜博览中心游玩

游客在蔬菜博览中心游玩

旭源农业公司养鱼场一角

旭源农业公司养鱼场一角

更多精彩,请扫二维码

更多精彩,请扫二维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潼南农业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从单一发展到农旅融合;从田间地头到植物工厂,从水塘养鱼到集装箱养鱼……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种养殖业的绿色环保、农作物的高产高效,更深深地感受到,70年来,潼南紧踏时代步伐和政策节点,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村增美的目标,砥砺奋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潼南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植物工厂::在生态农业领域“大展拳脚”

  土壤、阳光和水分——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蔬菜种植的必要条件。9月19日,记者走进坐落在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旭田植物工厂,过去关于蔬菜种植的印象被彻底颠覆:这里没有土壤,没有阳光,甚至没有常见的自然水分。
  据介绍,旭田植物工厂由陕西旭田公司与重庆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建设,总占地面积约为6600平方米,总投资约800万元,植物工厂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种植面积500平方米,包括栽培室、育苗室、操作室、设备间和参观走廊等多个功能区域。工厂通过开展无土栽培种植技术,全力打造集生产、示范、科普教育、培训、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
  靠近植物工厂的栽培室,映入眼帘的是无色玻璃密闭的空间,里面一层层蔬菜如同长在半空中,固守在各自的小格子里,叶片碧绿,长势喜人。里面看不到土壤,看不到阳光,工作人员还穿着无菌套装、戴着口罩。立体式栽培架上方一排排整齐的LED灯散发出红色光芒,代替自然光映照在密密麻麻的蔬菜上。
  据称,为了让植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旭田公司研究出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LED光效照明技术,这种红蓝复合光具有促进植物高质优产的特性,比自然单一光质更适合植物生长。这种光源不仅可以正常培育植物,在育苗和温室补光方面的应用效果也比较明显,而且还十分节能。
  “全封闭的栽培室和自然环境不同,在这里生长的蔬菜不会受到暴风骤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更不需要担心最直接的虫害问题。”旭田植物工厂负责人彭祖刚介绍说,全封闭式培养既有效杜绝了农药的施用,也保障了蔬菜的绿色本质。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植物工厂发育成熟的蔬菜只要摘下来就可以直接食用,口感鲜嫩的同时,还营养十足。彭祖刚介绍,这主要得益于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各种矿物质的水培基质的使用,智能系统将水和营养液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再通过栽培架上的管道进行循环供给,处于泡沫板下方的植物根茎就可以不断吸收到养分,这也让植物的生长周期直接缩短了近三分之一。
  据了解,植物工厂的蔬菜不是论重量进行售卖,而是论棵进行销售,一棵蔬菜的最高销售价格可达到19.8元。虽然植物工厂种植面积只有500平方米,但由于种植密度大,一次种植的蔬菜量比相同自然种植面积高出5倍以上,极大地节约了土地用度。现在4个栽培室均已启用,可培育奶油生菜、红甜菜以及田七等60余种蔬菜和中药材,每天可产出近600株植物,而且这个数据是可持续的。
  植物工厂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一种高投入、高技术、精装备的生产体系,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系统管理于一体,使农业生产从自然生态束缚中脱离出来,按计划周年性进行植物产品生产的工厂化农业系统。
  彭祖刚表示,植物工厂的应用,无疑将成为潼南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带动蔬菜生产智能化高质量发展。
  70岁的植物工厂种植人员郑德才感慨地说:“我种了几十年的菜,以前肩挑背磨、面朝黄土背朝天,看天吃饭,虫害又多,产量又低,一年辛苦下来,一亩田生产出来的菜值不到几个钱,现在我上班轻松得很,只管控制好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就行了。不用土,没有病虫侵害,不需要打农药和施各种肥料,蔬菜长大后不用清洗就能直接吃。这样高效便捷的种地,我还想再干几十年。”

蔬菜博览中心:农旅融合描绘乡村新画卷

  在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蔬菜博览中心,淡淡的果蔬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游客们开心地穿梭在各种五颜六色、品种各异的蔬果展示区里。
  既能采摘瓜果,又能观赏花卉,还能接受科普教育;既可以是儿童游乐园,也可以是情侣婚纱摄影地……蔬菜博览中心,农业新技术与新品种的结合,把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绿色餐饮融为一体。
  据介绍,蔬菜博览中心于2014年建成,总投资1600万元,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集良种展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观光园。
  该中心坚持以科研科普为导向,重点打造潼南农家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蔬菜博览中心结合实际精选国内外造型美观、果形新奇、观赏实用价值高的百香果、小金瓜、锦屏藤条等多种蔬菜进行种植,采取嫁接、整枝、造型等多种方式,将蔬菜种植同园林艺术造型有机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蔬菜园艺。
  如今,蔬菜博览中心又规划建设了农耕文化区、沙漠植物观赏区、情侣婚纱摄影区、儿童乐园区等17个区域,展示近200个名优稀特蔬菜品种、10余种栽培模式,以科学选种、合理分布、新颖组合为原则,实现农业从传统的模式和样貌向科学化、观赏性和价值化的转型,推动蔬菜产业从单一内容逐渐向二、三产业渗透融合。
  “我们的蔬菜大棚采用农业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信息,大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以及棚外降水量等参数,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直接控制并及时采取措施,调控棚内温度、湿度,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生长的环境。”区农投集团工作人员李金燕介绍说,大棚种植采用富硒式栽培,通过喷施氨基酸硒富硒叶面肥,提高果实中的硒元素含量。富硒果品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大棚里栽种的瓜果可以直接食用。
  从个头娇小可爱的黑贝贝南瓜,到娇艳欲滴的粉红果西红柿、双色交织的龙凤瓢葫芦和体形硕大的巨型南瓜……在蔬菜博览中心,透过各种各样新奇的蔬果,我们看到的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潼南农旅融合描绘出的乡村新画卷。
  住在蔬菜博览中心附近的75岁罐坝村村民李永进回忆说:“以前我们吃饭都吃不饱,饥寒交迫的时候,还吃过榆树皮、野菜,更别说吃田里种的蔬菜了。现在以吃菜为主,吃饭为辅,菜多得吃都吃不完。种出来的蔬菜,还可以看稀奇、搞旅游,公路修得又宽又直,景观树种了这么多,乡村变成了景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罐坝村一天一个样!”

集装箱养鱼: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方向

  物联网技术不仅用于蔬菜栽种,还可用于养鱼。罐坝村500余亩的生态鱼养殖基地里,经营者旭源农业公司也用上了物联网技术。
  养鱼的水塘2017年3月开挖,曾经是一片荒地。旭源农业公司来到这里,投资几百万元建起生态鱼养殖基地。
  旭源农业公司的负责人代莉告诉记者,水塘大约养了7万条鱼。9月3日刚卖出第一批生态鱼,有4000余斤,总共卖了2万多元。在11月之前,预计卖鱼的总收入可达70万元。
  这么多的鱼,要养好并不容易。代莉说,水塘采用了“池塘内循环微流水养殖”系统,进入养鱼槽的水是经过净化处理了的。同时,通过排污处理器,将鱼槽里的鱼粪排出用于果园施肥,充分保证了鱼塘里的优质水质。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通过物联网测控仪,每天实时监测水塘的溶氧、水温、PH值等重要数据,如果数据有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工作人员就会及时进行处置。
  本来,代莉与丈夫是做生姜种植和养猪农业项目的,对于养鱼,她是个“门外汉”,但是市水产总站对她养鱼给予了技术支持,还提供了一套集装箱养鱼养殖系统,每天会通过微信对她进行适时技术指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集装箱养鱼养殖系统由3个2.5米高的集装箱组成,处理箱位于两个养殖箱中间,包含物理过滤、生物净化、臭氧杀菌等系统组件。首先通过物理过滤设备,对污水中的粪便、残饵等杂质进行过滤,然后经过微生物滤床处理,对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生物分解,最后经过杀菌后进入养殖箱,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再利用。
  代莉说,这样的养殖系统脱离了“鱼塘”模式,产出的鱼更加安全,口味和营养更佳。在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降低天气带来的风险成本。
  再回首,70年前的往事如在眼前。家住罐坝村生态鱼养殖基地旁,76岁的村民李泽忠说:“几十年前,我们想喝一口鱼汤都难,一般只有在打谷子的时候,在自家种稻谷的田里,逮到几条鲫鱼、鲤鱼、草鱼,一年到头只要吃到几回鱼,就算‘打牙祭’,幸福得不得了。你看现在,潼南城区、田塘路、太安镇场镇旁、罐坝村等地,到处都开着‘太安鱼’鱼庄。‘太安鱼’品牌更是全国有名,想吃哪家吃哪家。”
  近年来,我区通过引进系列生态养殖技术示范,推进池塘尾水处理设施建设,走绿色养殖道路,守护好潼南的一方碧水,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以前喂养鱼,就是在自家种稻谷的水田里,放点儿鲫鱼、鲤鱼、草鱼的鱼苗。后来发展到网箱养鱼,网箱养鱼的产量是提高了,但是污染了水源,很快就被取缔了。到现在,用养鱼槽高密度养殖,低碳、高效养鱼,还采用更先进的集装箱养鱼,通过物联网测控仪,每天监测水塘的溶氧、水温等数据,坐在办公室里就能把鱼养的很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养鱼技术越来越高超,养出来的鱼越来越好吃,越来越环保。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是我们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好!”李泽忠开心地说。

全媒体记者黎昭熊潋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