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校园。
生存能力培训——急救练习。
传统活动——包粽子。
近年来,潼南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发展力度。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表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保障教育就是保障民生。要坚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建好人民群众的‘幸福工程’。”
如今,潼南教育实现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潼南人正用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区域教育现代化改革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刻内涵。
上下大联动 让优质教育“蛋糕”人人共享
教育是民生之首。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是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民生”。
近年来,潼南用一件件饱含智慧的民生实事,让老百姓享受到教育福祉。
不久前,群力小学主动向联系副区长刘立民和联系单位区司法局汇报工作。当得知学校具体困难后,刘立民当即决定从区公安局挤出资金10万元、区司法局挤出资金4万元,为群力小学购买办公电脑,为老师办公室安装空调。
“办公室条件好了,老师们更能专心教书育人了。”这件大实事让群力小学全体师生心里美滋滋的。
无独有偶。潼南区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来到偏远的城西小学,发现变压器距离学校较远,无法满足师生正常用电,现场决定拿出几十万元解决这一问题。潼南区委常委、区人武部政委彭光明,区人武部部长杜军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田家镇中心幼儿园在发展中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办公区域窄小等问题,现场决定由区人武部、区传媒集团、邮储银行潼南支行各捐助4万元解决该园实际问题……
“在潼南,只要是教育上的困难,大到学校建设,小到学生生活,都有区领导及相关部门贴心帮扶。”一位校长说。原来,不久前潼南下发了《区领导和区直属单位联系学校制度》,如今上下联动,合力办教育,在潼南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优先发展教育,在潼南全区上下已形成共识。区委、区政府优先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继出台《关于优先发展潼南教育事业的意见》《教育经费管理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教育系统人员调配机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
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近3年,潼南全区教育经费投入达48.29亿元。现在,城乡孩子在学校都能享受设施设备齐全的功能室,课余时间能够在标准化的塑胶运动场奔跑运动,学校标准化建设成果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中,专家组一致认为,潼南区各项指标完全达到评估认定标准,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师资队伍量足质优,特色亮点突出。
高质量、高标准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潼南人备受鼓舞,乘势而起,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担当,开启潼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步伐。
据悉,未来5年,潼南将在城区新办6所幼儿园、6所小学、2所初中,改扩建潼南中学、大佛中学,在镇上新建和独立14所幼儿园,对现存的40所村小学进行科学合理布局,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做大做强优质教育“蛋糕”,让优质均衡的教育在潼南大地上“瓜果飘香”。
打好组合拳 锻造德技双馨领路人
从一线教师到学校副校长,塘坝中学副校长郑继走得有些快。
2017年,他成为潼南区“三百三千”人才计划中的一员,被引进到潼南中学担任教师一职,很快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大家肯定。
一年后,伴随着潼南每年制度化从硕士研究生、公费师范生等优秀青年教师中公选一批校级干部制度的实施,他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考试、面试,成为塘坝中学副校长。
“非常珍惜这份机会,感觉责任更大了,动力更足了。”郑继坦言。很快,这个在外人看来“谦虚、敬业,一心扑在教育上”的硬汉子,在岗位大放异彩。他思考完善农村学校学生发展规划,在学生养成教育上总结出了一套好方法,对同事关怀备至,有女老师休产假,他主动承担教学任务不计丝毫报酬。寒暑假放弃家庭团聚时间,带领团队走村入户做好家访工作,赢得老百姓赞誉。
当前,潼南还有数名年轻教师获得破格提拔,走上校级干部管理职位。古溪中学的杨富、卧佛小学的宋训龙、人民小学的何小双、大佛小学的郭世娟等人,他们不仅走得快,还走得稳、走得好。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我们正全力打造一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潼南区教委主任刘昌荣强调。
近年来,潼南大力实施“三百三千”人才计划,为一线“输血”,引进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达480余人,有效化解了教师缺编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畅通教师发展渠道,让“能者多劳”,将人才用在刀刃上,目前共有6名优秀教师走上校级干部岗位,成为引领潼南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排头兵”。
潼南格外重视老师的专业能力与发展。综合运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挂上来训等方式,每年培训教师1000余人次。组建教师合唱队、乐队、舞蹈队等专业团队,以点带面,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在潼南看来,打造一批合格的教育领路人,不仅要练就教师过硬的专业功底,还要在老师心里种下师德大爱的种子。
近年来,潼南把落实教育部新时代师德师风“十项准则”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用好用活师德师风“正负面清单”60条,扎实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师德典范。
周恒在罗坝村小学教书十几年来,用工匠精神把培养孩子当成自己毕生的追求。每周开设“家长学校”,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家教方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有空就帮食堂洗菜切菜,让孩子们吃好“营养午餐”。创造性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使知识传授更加精准。潼南中学的化学老师王建,执教33年,用精湛的教学开启化学世界的“潘多拉”魔盒。大佛初级中学校语文教师杨宗燕,用有趣的灵魂呵护每个孩子的童真,被孩子亲切地称为“杨妈妈”。
一个个教师,就是一个个希望,他们正以全新的风姿,以全新的活力,带着热情和力量在潼南这片土地上耕耘创造,托举着潼南教育的未来。
牵住“牛鼻子”走出教育优质发展特色路
“这堂课教学理念先进,个人表现出色,基于文本再构文本的方式高效新颖,把综合语用课上出了高水准。”在重庆市中小学英语优质课大赛中,潼南小学教师徐小丽执教的《Journey To The West》一课受到专家高度好评,最终以高分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
这样鲜活的课例不仅仅出现在赛场上,也出现在潼南小学的日常教学中。在这里会发现,课堂上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的创造性,课堂到处闪烁着创意和个性化的光辉。
当前,教育已经进入“新质量”时代,增强质量意识、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最根本、最集中、最迫切、最普遍的任务。
潼南将去年定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印发《潼南区教育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发挥教育基金会作用,设立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奖,奖教奖学。旗帜鲜明抓质量,划出考核“基准线”,牢牢牵住教育教学质量这个“牛鼻子”,形成了事事重质量、人人抓质量的好风气。
众所周知,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在课堂教学。潼南建立常态化的听课制度,要求区教委班子成员、机关干部、教研员要到学校去、到一线去、到课堂去。教委主任带头每学期至少到3所学校,推门听课3节以上。潼南大力引进优质课堂,探索通过直播屏,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课堂”,接受高质量的教育。
在这场质量升级战中,潼南充分尊重学校文化特色,尊重每个学生本来的个性特征,搭建各种平台,真正打造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多元成才。
潼南学生将女排精神发扬光大,参加各项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青云小学女排荣获2018年全市小学生排球赛冠军,成就了山沟沟飞出金凤凰的佳话。在重庆市2019年小学生排球比赛中,潼南一举包揽比赛男子、女子组冠军。
潼南学生乘着科技的翅膀尽情翱翔,获得专利7项,累计达56项。实验中学张奥柏、周旭两名同学受邀参加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机器人大赛冠军挑战赛,荣获中学组个人技能赛亚军。
潼南学生体艺特色美名扬,全区合唱、舞蹈、朗诵等多个项目获得市第八届艺术展演活动一、二、三等奖。文星小学被邀请参加中央电视台童声唱节目录制,为全国观众带去精彩表演。
日月嬗递,百舸争流。在潼南,优质教育已成为一种使命,潼南人不断与时俱进,探寻着这种使命的轨迹;在潼南,优质教育已成为一种责任,潼南人不断努力奋斗,描绘着更加灿烂的未来。
链接》》
掌握生存技能 奠定一生幸福
“这次的培训给我带来的收获将伴随着我一生。它让我明白了学会生存,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大声地告诉自己‘我能行’!”育才小学四年级学生邹洪参加了潼南区中小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培育行动计划后说道。
近年来,潼南区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中小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培育就是潼南区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生动缩影。
针对当前一些中小学生基本生存能力较弱的突出问题,潼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潼南区教委根据区里要求,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原则上将每年的暑假(7月、8月)确定为中小学生基本生存能力拓展训练月,从基本立足,从源头入手,从根本抓起,让中小学生学习一次,受用一生。
潼南区教委对症下药,出台了《潼南区中小学生基本生存能力三年培育行动计划》,2018年试点,2019年全面铺开,计划通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全区中小学生基本生存能力,立足“灾侵害防范教育、医学急救教育、劳动生存教育”三大课程体系,精心设置游泳、逃生、防卫、急救、家务5项基本生存能力课程,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师资力量,区教委、区职教中心在全区遴选100余名优秀教师接受培训。长期聘请一线作战的消防员、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等各20名,形成“管理员+教练员+志愿者”的专业师资库。在教学中,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方式让学生全面熟练掌握技能。
谭茭万芮杉胡忠英图片由潼南区教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