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536期 >2019-08-08编印

“一村一户”摸排,“一校一档”统计,潼南——
教育扶贫精准识别 贫困学生轻松上学
刊发日期:2019-08-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

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


  

全媒体记者王鹏
  “陶阳同学,你家里有几口人?有哪些经济来源……”近日,在太安镇蛇形村5组陶阳同学家里,杨光辉老师正在了解他的家庭情况。
  杨光辉是前进小学派驻蛇形村负责统计贫困学生家庭信息的工作人员,他除了要弄明白教育资助政策、建档立卡学生的详细家庭情况和受资助情况外,还要了解该村义务教育段适龄人口就读情况。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杨光辉不止一次走进蛇形村58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和1个城乡低保户家里了解情况、登记信息,做到一户一户摸排。
  数据显示,我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学生8000余人,如此艰难的教育扶贫任务,区教委是如何破解的呢?区教委副主任杨宇告诉记者,“进村入户摸排,全部采集贫困户子女信息,确保底数清楚、精准统计是教育扶贫首先要考虑要解决的问题。”
  “我区有304个行政村,每个村的学生分属不同学段,分散在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有的还因各种原因到外地读书求学。脱贫工作中,仅靠贫困家庭和学生自愿申请,以学校为单位的统计是难以适应精准扶贫全覆盖的要求。”杨宇介绍说,为了解决贫困户信息不详、不全、录入不完整的问题,区教委打破学校界限,建立以村为单位、包村“明白人”为抓手的属地学校(学生户口所在地)负责的“一村一户”摸排,“一校一档”统计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推动教育扶贫。
  杨宇说,“一校一档”的建立做到了“三个一”,即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各种信息一览无余、入学去向一清二楚,真正解决了家底不清、数据不准、有遗漏的问题。
  在“一校一档”的基础上,我区还建立了属地管理机制,由学生户口所在地学校承担入户宣传、调查摸底、资助核查等扶贫任务。属地学校每村明确一名熟悉本村情况的包村教师,做到“一村一个明白人”。“明白人”要当好调查员、宣传员、联络员、核查员,还负责学生调查摸底、政策宣传、与镇街村沟通、政策落实核查等。两种制度的建立,解决了扶贫“九龙治水”“散乱漫灌”的问题,做到了信息链条的全覆盖,确保每一个贫困孩子都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而从去年9月起,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为申请资助再也不用整日奔走在学校、村上和资助中心之间,轻松上大学不再是一个梦。首期重庆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资助系统正式上线使用,学生资助申请变“往上跑”为“网上跑”。
  “现在申请资助变得很简单了,我只需要在网上提供身份证正反面照片和学校盖章的学费收费照片就行。”双江镇花沟村在读大学生李华乔就读于重庆一所高校,家庭困难,家人患有严重疾病。以前,李华乔出于对政策知晓和办理手续的模糊,加之自卑心理,一直没有提交资助申请。今年暑假,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多次上门,给他介绍政策、疏解思想,最终李华乔知晓了政策、消除了思想压力,顺利在网上提交了资助申请,获得了减免和补助。
  “我们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没有享受到资助政策,对此我们主动摸清区外就读学生详细情况,未享受政策的区外就读学生,我们及时介绍其政策并联系学校,促使其享受相应的资助政策。”区教委资助中心主任黎志良介绍说。
  去年以来,全区3500余名区外就读大学生在区教委资助中心的帮助下,享受了相应的教育扶贫政策,区外就读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也大大提升了贫困户的满意度。
  杨宇介绍,除了做好学生资助外,我区还通过打造安全平台、改善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学校等措施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吸引力,譬如开展国学教育、传承红色教育、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农村学校办出了特色和水平,有力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推进了控辍保学和资助政策更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