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535期 >2019-08-07编印

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蚕桑产业,潼南——
工厂化养蚕 产业化扶贫
刊发日期:2019-08-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工人在车间养蚕。

工人在车间养蚕。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晓航)“扶上马送一程”,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我区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蚕桑产业,工厂化养蚕模式让很多脱贫巩固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这段时间,田家镇佛镇村近500亩桑园里,每天有20多个村民在园里劳作,采摘桑叶、称重装车、送往不远处的养殖工厂。“采桑叶划得着,5角钱一公斤,一天七八个小时,能采250公斤左右,收入很不错。”说起这份工作村民黄云琴很高兴。养殖工厂同样是一片忙碌景象,今年58岁的脱贫巩固户李光淑在生产车间已干了十多天,对这份工作也十分满意:“村上的干部很是照顾我们这些脱贫户,安排到这儿来喂蚕,一个月工资有2000多元,和在城里上班差不多,收入稳定,比原来打散工强多了。”
  这个桑园是去年初建成的,栽植的都是速生桑,上月中旬企业开始推行工厂化养蚕。为最大程度利用基地桑叶,提高蚕室蚕具使用率,企业采取多批次连续循环养蚕。“10—15天发一批蚕种,这边大蚕上簇营茧,另一边小蚕也开始上大蚕台,一年喂6—8批,比传统养殖多出3批以上。”潼南绵祥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葛绵祥说,工厂养殖大棚总面积3000平方米,按照年养殖蚕种1600张设计,今年因为推迟了3个月养蚕,再加上桑园桑叶才进入试产期,预计养殖蚕种300张左右,目前养殖的大小蚕长势非常好,首批已开始上簇营茧。葛绵祥给记者算了一笔帐,1张蚕种到上簇营茧需要桑叶500公斤左右,明年工厂养蚕将达到1600张,仅采桑固定用工一项就会支出40万元,与此同时养殖人手也会大增。“企业在用工需求上,村里首先推荐家庭比较困难的村民,目前工厂工人有3成以上是脱贫巩固提升户和低保户。”该村负责人说。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我区将传统桑蚕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并作为扶贫攻坚、助农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目前全区已建成像佛镇村这样的现代化养蚕工厂7个。按照重庆2020年茧丝绸产业发展规划,将建立、巩固、辐射、带动5万亩规模化优质蚕桑基地,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蚕茧产量占全市总产量10%以上;机械普及率和茧丝等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茧丝绸产业对农民就业、创新创业、脱贫致富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作为蚕桑产业大区,我们将抓住重庆发展蚕桑产业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建成渝西地区最大的现代蚕桑产业区,到明年,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桑园将达到1.5万亩,蚕桑产业工厂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个。届时,将为更多蚕农和村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渠道。”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唐季平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