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深入企业采访。
陈德伟在办公。
本报西藏特派报道组 余艳清 唐开玖 曾思源 李格格 唐汉林
开栏的话:
为了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队伍,7月21日至26日,潼南区融媒体中心特派报道组,跨越3600公里,对西藏潼南商会的优秀会员企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即日起,本报推出“潼南追梦人”系列报道,向大家讲述他们在西藏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德伟,男,汉族,1989年只身“闯入”西藏,靠做木材生意有了一定积蓄后,90年代开始跑运输,拉木料、油料、建材、百货;2000年开始组建施工队,从事建筑施工;2016年,发起成立西藏渝海实业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
谈起在西藏的创业历程,陈德伟的妻子付友红说,老陈为了能在西藏立足,总是干比别人多一倍的工作量,别人一天拉一趟木材,他就会不分白昼的拉两趟;因为施工条件差,别人不去的施工点,他毅然决然去做;物资匮乏,没有蔬菜就一周吃干菜,嘴唇开裂就抹点酥油;带一块钱上施工地,一个月回来身上一块钱仍然在,人却瘦了十多斤……当年创业之初,真是一把心酸一把泪,但陈德伟从来没想过要离开。因为,西藏一直是他很神往地方。
原来,陈德伟的父亲曾去过西藏,常常在他面前摆谈西藏的人土风情。于是,酥油茶、青稞酒、转经筒、彩色经幡、布达拉宫、俯身叩拜的朝圣者……西藏的一切让年轻时的陈德伟感到神秘。
由于陈德伟勤劳朴实、睿智豁达、吃苦耐劳、敢闯敢拼,很快陈德伟就在当地留下了好的口碑,很多要卖卖、运输木材的企业和个人都找到陈德伟,就是在那几年,陈德伟有了一定的积蓄。
“今年是我在西藏的第30年,可以说,我是西藏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受益者。”陈德伟说,到了新世纪,旅游开始热起来,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的开发力度,西藏各种工程建设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我当时就看到了商机,于是看组织了几十个潼南老乡,成立劳务输出公司,在西藏城乡的大小工地打工挣钱。
几年后,对建筑行业熟悉后,陈德伟又组建施工队,成立建筑公司,成为了潼南在藏农民工的代表、致富领头人。
现在,陈德伟的建筑公司员工有600多人。“选定了一个行业,就要一辈子坚持,像经营家庭一样经营企业”陈德伟说。如今,在陈德伟的带领下,公司已经构建起以拉萨为核心,辐射日客则、林芝等地区的大市场格局。陈德伟还推行多区域经营责任制,公司先后制定了《场地施工管理办法》《安全质量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保障了劳动纪律和服务规范。
为了盘活公司资产,2016年,陈德伟发起成立了西藏渝海实业有限公司,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延伸培育了餐饮、医疗、教育、工业、物流运输、各类建材、家装生产等多个领域,构架起了多元发展的经营板块,打造了企业收益新的增长点。
“自己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都富了才是富;自己一家过好了不算好,大家都过好了才是真好。”这是陈德伟在潼南老乡面前常说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入藏30年,跟着陈德伟一起干事,由建筑工人变为建筑领域企业家或其他领域企业家的就有几十个,涉及西藏的各行各业,他们在这里集潼南人智慧,力量,一起干事创业。
2017年5月,陈德伟当选西藏潼南商会会长以来,一直以商会为平台和纽带,为在藏潼商会员企业解决资金、业务、技术等企业发展难题,积极鼓励会员企业抱团发展,充分发挥各会员企业优势,整合商会资源,助推会员企业做大做强。陈德伟说,在“世界屋脊”西藏,他们是平凡而快乐的追梦人,愿做渝藏两地人民交流的“桥梁”。
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行千里思故乡。在外漂泊的游子,无论离家多远,故乡始终是他们的牵挂。谈起未来的打算,陈德伟说,通过这么多年的打拼,虽然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家乡潼南始终是他心中牵挂的地方。今后,他将以商会为平台和纽带,关心、关注、支持家乡,积极宣传、推进家乡,动员会员企业和身边的企业家朋友,带着优质的资金和技术、先进的理念和经验“衣锦还乡”、投资兴业,为家乡潼南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