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综合总第541期 >2019-08-15编印

我区推广降解地膜和加厚地膜工艺
治理白色污染 共建绿色家园
刊发日期:2019-08-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谭小俊向记者展示加厚地膜。

谭小俊向记者展示加厚地膜。


  

全媒体记者张艺凡
  近日,崇龛镇白沙村7组的葡萄园大棚里硕果累累,成熟的美人指压弯了枝头,沐浴在阳光中的果实长势喜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果园主人谭小俊笑开了花,当记者问起在多雨的今夏他家的葡萄为何还能一马当先,谭小俊不吝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秘密武器——加厚地膜。
  “我们从2017年开始120亩葡萄园全部用上了加厚地膜,之前使用的地膜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后容易与土壤结块,不利于回收又污染土地,影响葡萄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加厚地膜相比之前使用的地膜不仅更加耐用,而且具有防虫功效,葡萄产量连创新高,甜度也更高了。”谭小俊向记者介绍道。
  “地膜覆盖技术,凭借其优质的增温、保墒性能和提高土壤肥力的特点,在我区糯玉米、辣椒、萝卜、番茄等农作物栽培上大面积使用,传统地膜是人工合成的聚乙烯材料,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降解,伴随着一季农作物的采收,往往会有大量的农膜残留在地里形成‘白色垃圾’,对耕地造成污染,严重还会导致弱苗、死苗、倒伏等问题。”区农业农村委土肥站站长樊建军介绍,加厚地膜是大于或等于0.01毫米的无害地膜,正面银色可反射阳光防病虫害,反面黑色有助于土地增温保肥。
  不同的地膜匹配不同的作物,除了加厚地膜在农业种植中优势尽显,氧化生物双降解膜也在农作物种植中大显神通。日前,区农业农村委员会组织专家团来到柏梓镇龙庙村2组的糯玉米地内实地考察可降解膜应用状况,记者看到玉米四周还有零星散落的较薄地膜,地膜溶解率已达90%,无地膜覆盖处杂草丛生,地膜覆盖处土质松软杂草较少,应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我家地膜是2月底铺设好的,效果不错,为我们节约了人工成本,节省了回收时间,非常方便。”糯玉米田管理者何永强说得很质朴,但可降解地膜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据了解,这是一种新型地面覆盖薄膜,可以完全代替普通地膜,用于地面覆盖,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治害虫侵袭作物和微生物引起的病虫害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同时可以大大减少白色污染。
  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推广降解地膜和加厚地膜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攻坚战、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可降解地膜和加厚地膜,在桂林街道、柏梓镇、崇龛镇等多地推广可降解地膜和加厚地膜近千亩。
  除此之外还通过源头控制、技术指导、有序回收、安全处置等程序,对地膜进行闭环处理,保证不给土地添负担,引导农户、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收购废弃地膜。据介绍,我区现已确定1个区级废旧农膜储运中心,在全区22个镇街均分别建立了1个农膜回收网点,在全区304个村居分别确立了1个存放点,初步建立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农膜回收网络。截至今年7月,全区已完成废旧农膜回收量288.6吨,占全年任务的99.52%。
  “我们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采取会议、横幅、街头宣传等形式,进行了广泛宣传;印制了宣传资料3万余份,发放到各镇街,加强宣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让农户认识到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的优势,加入使用的行列。”区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黎世泽说。

记者手记:
  民以食为天。悠悠众口的吃饭问题自古以来都是国家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坚实基础,土地孕育着生命,也连接着未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增大,土地的负担也愈加增大,造成了更多的土地污染,粮食单产量不断提高只是治标之策,只有真正与环境和谐相处与土地共生共存,才是治本之方,向土地要饭吃,就要还之以绿色,以牺牲环境换来的财富和发展是不长久的、不可持续的。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二选一的单选题,而是可以协同发展的多选题,二者的结合,更可能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此类无害化地膜的推广就是土地环境治理中的灵丹妙药,防治土地污染是美丽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目光长远的农业发展大计,是切实与每个农户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农户们都应该不吝于眼前微薄的利益,但求未来绵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