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总第540期 >2019-08-14编印

潼南;像绣花一样雕琢一街一巷
刊发日期:2019-08-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蓝天白云下的潼城。

蓝天白云下的潼城。

城市美容师。

城市美容师。


  

全媒体记者王鹏
  近年来,潼南区委、区政府按照“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指示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管理“大城智管、大城细管、大城众管”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做大做强做美宜居城市”发展理念,始终把建设生态宜居新潼南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任务,不断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城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扩展,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公厕升级“三星”便民服务舒心


  “现在城区的公厕设计得真是漂亮,外头看起洋气,里面干净温馨,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一座小别墅呢!”51岁的出租车司机李云兴每天都奔波在路上,对城区公厕状况的改变感触颇深。
  2016年起,我区开始对城区公厕进行集中改造。近日,记者来到奋进广场旁的公厕,只见厕所大门两旁,左右各摆放着一盆一米高左右的盆栽,视线往里,是两个如白玉般光亮洁净的洗手槽,其上是两个自动感应水龙头,两边的墙体上各有一台烘干机。记者注意到,除了吊顶上大空调、墙体上的百叶窗和通风窗,每个卫生间还设有排气通风设备,大大减少了厕所中的异味。
  “在设计公厕时,我们并没有孤立地把它作为一座公厕去设计,而把它作为环境的产物和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建筑去设计。”区城管局副局长李成云介绍说,2016年以来,全区对城区内的蔬菜批发物流市场、凉风垭广场、滨江公园、奋进广场、天龙后街等公共区域的厕所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后的公厕焕然一新、功能齐全,赢得市民的称赞。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便民服务网点也开始在社区内布局。记者来到了井田社区,这里有好几家新开的迷你小超市,水果、主食等商品一一摆放在货架上。在隆鑫中央大街小区周围,新开的一些便民服务店不断有小区居民进进出出。“楼下就有一家蔬菜店,下班到家就顺便买点蔬菜水果回屋,挺方便。”小区居民邓圆乐呵呵地说。
  “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在各个社区增设更多配套的服务设施,比如修锁配钥匙的网点,能够买到一些零碎生活日用品的小店等等。”李成云说。

基础设施优化 城市环境提升

  持续推进城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建硬件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潼南把城市建设作为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不断丰富城市内涵,完善公共服务,全力打造民生幸福乐园。
  “以前的老城区灰尘很多,人行道和街道很窄,人挤人,车挨车。现在无论是在老城、新城还是在凉风垭居住,路宽地净,绿化也搞得好。环境好了,心情自然就爽了。”近日,正在涪江湿地公园锻炼的陈大爷高兴地告诉记者。
  为提升人居环境,潼南坚持“以克论净”,城区环卫全天保洁时长超过16小时,严格落实垃圾落地不超过15分钟标准,清扫保洁实行“定段、定人、定标准”的“三定”措施,道路清扫保洁率保持100%,道路机扫率保持90%以上,实现了“路面清洁”。目前,涪、琼两江,人工运河水域实现了常态化清漂,城区建成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置项目,垃圾渗滤液实现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率达到93.5%,实现了水体清澈。
  为提高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潼南大力推进城区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确保不外运、不外流。目前已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示范村创建,力争2019年底实现全覆盖。全区建成13个镇级垃圾区域压缩站,完善了收运设施,减少了垃圾运输中的二次污染,238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有效覆盖率达98.95%,全面实现了“户集、村收、镇街转运、区域压缩、区集中处理”的垃圾运转模式。
  通过提升城市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广大居民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如今的潼城,一水穿城、四桥飞架、十里滨江、十里长街,通过多年的分片开发,形成了“一江两岸四大片”的城市格局。“其实一条街”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一座人气旺、产业兴、商气浓的现代化中等山水宜居城市。

创新城市管理 扮靓城市形象

  潼南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不断创新城市管理。针对环境卫生、市政设施、路灯亮化等存在的问题开展全面整治,提升市容环境,扮靓城市形象。
  清晨,统一穿着保洁服的清洁工人在清扫路面,播放着音乐的洒水车在城乡主干道穿行,这是在城区每天都可以看到的画面,也是我区提升市容环境的一个缩影。
  城管、公安、交通、工商等部门履行各自城市管理职责。有庭院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落实“门前三包”和单位庭院小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形成了分级负责、分区负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还发动市民积极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监督城市管理工作,让广大市民真正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区城管局还创新数字城管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建设,利用城管机器人对城区48个重要路段的占道经营、车辆乱停放等进行实时抓拍;应用路灯智能控制管理系统,全方位提供“一把闸刀”管理和实时故障上报;应用数字化园林管理系统,实现各类园林绿化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的有效整合;应用智慧环卫作业车辆管理系统,对环卫车辆进行GPS定位跟踪和监控,清晰掌握车辆作业范围、运行路线,提高工作效率。接入公安应急指挥系统摄像头1566个,进一步增强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细心的市民会发现,现在不仅城市面貌发生变化,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也与日俱增,推诿扯皮等现象日益减少,主动服务、人性化执法正成趋势,日常管理也更加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近年来,我区城区管理做到全民动员,人人参与,事事关心,不仅推动了城市管理的“全覆盖”,而且加速城市管理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
  如今,走在城区大街小巷,干净宽敞的路面、整洁有序的店铺、错落有致的树木、悠闲散步的行人,组成了一幅和谐生动的立体画。来往的群众无不对潼城的巨大变化赞誉有加。这座宜居宜业的的魅力城市,因人们的赞美而更加美丽。
言论

城市管理应着眼于细微处

  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是一个城市的窗口,也是城市宜居环境最主要的展现。整治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提高群众的生活舒适度是潼南近年来的一项重点民生工程。记者认为,细节之处的“美”,才更具表达力和说服力。
  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就是城市的细节所在,其虽“多”“细”,却是市民生活的大舞台,密切关联着普通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有人说,“城市风貌是城市的‘面子’,而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则是‘面子’中的‘里子’”。相对于城市大环境来讲,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更为直观和强烈。群众利益无小事,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治理也是“大工程”。提升城市竞争力,既要有规划、高标准的建设一批标志性工程,也要解决散布在城市各个区域的小街小巷问题,让城市的“毛细血管”畅通起来。从“有路没有灯,有家路不通,有管天天堵天天堵””到“铺平门前路,点亮窗前灯,疏通屋前管 ,”这几年潼南持续加快公共区域和背街和背街小巷改造,改公厕、建小店、装路灯、添绿园……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工程。持之以恒地加大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改造力度,不仅是补上城市建设短板的现实需要,也是民生关怀的延伸。
  城市管理总是于细微之处见功夫,见态度,分分钟考验相关部门治理能力——问题错综复杂、利益盘根错节的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都能治理得井井有条,何愁整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不能再上新台阶。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下大气力改造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首先要时刻具有攻坚克难的意识。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问题很多,很多问题由来已久,往往是较难“啃下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多些韧性与耐心,敢于较真,善于沟通,在逐步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公共区域、背街小巷和主干道环境相得益彰,同步推进。其次其次,,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的难题容易反弹,因此,应该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加强对辖区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巡查,一经发现问题,做到及时纠偏、改正,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和适当惩罚,维护改造的前期工作成果。与此同时,要积极走到群众中去,在改造和治理工作中,既要保留传统与特色,又要体现服务与关切。充分发挥市民的智慧,广泛听取民意,改造与保护并存,打造街区或社区历史文化印记,让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如何对待城市管理的每个细节,如何对待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的改造升级,归根结底是发展理念的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管理部门应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的改造是如此,更多的民生工程更是如此。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却体现着城市管理的“责任和颜值担当”——毕竟,那里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特色所在,才是城市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当百姓身边的公共区域和背街小巷都成为“文明区域”,又何愁建不成文明社区、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