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511期 >2019-07-04编印

杨氏民宅:被梁思成誉为“民族的瑰宝”
全媒体记者郑三清
刊发日期:2019-07-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氏民宅。

杨氏民宅。


  

  在双江镇正街的田坝外,有一栋俗称“田坝大院”的老宅——“杨氏民宅”。民宅规模恢宏,布局严谨,用材考究,雕刻精美,是我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规模最大的一座清代民居建筑,被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誉为“民族的瑰宝”。2006年,杨氏民宅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设计巧妙 令人称奇
  杨氏民宅前临涪江,后倚205省道及遂渝高速铁路;右屏金龙坡、左枕银龙岭。宅周翠竹丛丛,古榕翳荫;宅内百年珍贵花木点缀其间,恰似一幅水墨丹青,烘云托月般簇拥着古镇,好一派巴蜀古邑的韵味。
  杨氏民宅因地基原为广袤的桑园和良田,平旷如坝,故俗称“田坝大院”。民宅坐西南面东北,中轴线上为主要建筑,面阔七间,共四进,共有大、小房屋,厅、堂51间,建筑面积2616平方米,呈复四合院布局。每进均建天井、栏杆、回廊、花台。主建筑左侧另建附属建筑,有甬道相通。宅后建有对称的小花园,宅外另辟面积3亩的荷花池,总占地面积约10亩,房宅四周以方砖砌风火墙,墙头呈驼峰形。
  走进曲径通幽的院内,犹如进了迷宫一般。初次前来,如若没有讲解员的引领,很难走出那院内套院、门内有门的深宅大院。
  大院的雕饰装修,更是千姿百态,玲珑精致。整个大院有大小门108扇,漏窗300余堵,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格调清新。堂屋前两立柱的斜撑、悬瓜分别镂刻有“双狮解带”“双狮戏绣球”,其工艺亦精湛绝伦。整个大院从设计到建造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品位,是经典清代民居建筑,被誉为“清代民居博物馆”。

耕读传家 忠孝贻后
  深入宅内的第二重天井,有两株昌盛的百年腊梅分植左右,给这座深宅大院带来勃勃生机,是大院里的百年植物之一。“梅花凌霜斗雪,迎春开放,不趋荣利,代表了坚强、忠贞和高雅。主人借用梅花教化子孙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发图强才能有所成就。”在梅花树旁,解说员向游客们介绍着这座大院的故事。
杨氏民宅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双江镇首富杨守鲁的家宅。常言道“茅屋出公卿,富家出纨绔”。然而杨氏民宅却与此相反,出的却是“四代饱学之士”。为什么在这么一个偏僻小镇的家庭里,会涌现出这样众多的饱学之士呢?这便和杨守鲁如何治家有关。
  在治家上,杨守鲁极力推行杨氏传统的治家理念“耕读传家,忠孝贻后”。对子女的文化教育更是关注有加,不仅聘请了名士来家为子女教学,且家藏万卷书供子女阅览。同时还开办小学,聘请饱学之士和进步教师任教;设立大学留洋助学金,凡族中上大学或留洋的族人,都可以向祠堂申请资助。
  杨守鲁有两个儿子,长子杨筱鲁(也名杨尚楷)能诗文通史志,曾多年为官。杨筱鲁的夫人陶香九,她的诗集《绣余草》由胡适作序,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她是我国第一个由出版社出版诗歌专集的女诗人,被称为“当代李清照”。杨守鲁次子杨稚鲁完成了第一部《潼南县志》,总计25万字、10卷本,并为这本县志作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杨守鲁的第三代孙,更是人才辈出,多是美、法、英、德的留学生,还走出潼南第一位法学博士。这座民宅蕴藏着深不可测的耕读家传和荣耀百年的精神遗存——“耕读传家,忠孝贻后;为人要善,处世要真”。
  院内的腊梅、芭蕉、黄桷兰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历经百年依然吐绿滴翠……跟随解说员的脚步,深入院内,民宅深厚的文化底蕴同巧妙的园林设计,赋予了这座古建筑难得的灵动与生机,更让人感受到整座民宅的静谧与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