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察看姬山河。
清理河岸垃圾。
清理河道漂浮物。
岸绿水清景美的牡丹基地。
全媒体记者王鹏
“这河现在干净了,和以前简直是两个样!”位于桂林街道倒树村的姬山河整治完成后,经过河边的村民都会忍不住发出这样感叹。眼前河流早已不复恶臭,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绿植环绕。让人很难想象就在两年多前,这条河还是重度黑臭水体。
近年来,我区严格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河长制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发展问题和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姬山河的新生之路,正是我区近年来实施河长制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我区的黑臭水体已实现不黑不臭,呈现出“水清岸绿”新面貌。
小小河长大大愿望
自上任村级河长以来,每周三,都是桂林街道倒树村村支部书记周臣巡查姬山河的日子。清漂、查看有没有鸭鹅下河、招呼村民不乱丢乱倒……他将负责的倒树村河段一步步从头走到尾,一丝不敢放松。
7月17日,连续两天的暴雨,整条姬山河水位明显上涨。一大早,因为下雨,很多村民都没准备出门,周臣却没闲着,叫上村主任和专干工作人员就往外走。“昨天在外面开会,没来得及去看看,不晓得暴雨对河水水质有没有影响。”作为姬山河的河长,周臣就像一位操不完心的家长,隔三岔五就要去河边走一走、看一看。踩着泥泞小路沿河走了1公里,看到水面没有漂浮物、河水只是涨水浑浊、河岸也很整洁,周臣这才松了一口气。
姬山河是我区的一条区级河流,起源于古溪镇作坊湾、流经群力镇、玉溪镇,止于桂林街道小河口汇入涪江,全长27公里,流域面积达64.8平方公里。经过长时间的巡河,周臣对当地河道的情况熟稔于胸,哪段河面水比较清、哪段河道容易脏,他的心里都有一张“河道地图”。
“每个月都有不少于4次的巡查,严格排查倒树村河段涉及到的污染水源、影响水质的情况,同时对全村群众广泛宣传生态环保知识,比如说严禁牲畜禽类下河,不在河边洗衣服,不把垃圾乱倒河里造成污染等等。”周臣表示,河段摸熟了,心里有底,平常河水随时都是自然干净的状态,因此一点点水质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
说起姬山河这条涪江支流河道,村民陈明权告诉记者,两年前倒树村这段河几乎成了臭水沟。“以前河里经常扔有死掉的牲畜,河面上飘着乱丢的垃圾,一条河随时都是黑乎乎的,经过的时候都能闻到臭味。现在好了,整治过后,村里的养殖场拆的拆,整改的整改,大家也都不会把垃圾往河里倒了。你看哪怕像今天涨这么大的水,河面上几乎看不到漂浮的垃圾。”
记者了解到,自实行河长制以来,桂林街道就明确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任镇级河长,各相关村级负责人任各河流河长的责任体系。同时,设立街道河长办公室,建立河长制考核问责、河长会议等制度,切实履行河库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使境内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
“我们把推行河长制、保护河库健康作为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桂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夏旻说,目前,街道已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库管理保护机制。下一步,还要继续严格落实河长制相关要求,积极发动群众,强化沿线的河道整治,争取把我们的河道变得更清、更绿、更美。
摸清家底因河施策
涪江支流的猴溪河,绕双江古镇潺潺而过,河水清澈可人。夜幕降临,不少市民和游客被这美丽河畔所吸引,他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畅谈闲聊,或漫步河边。河岸绿树整齐,河水清澈见底……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映入眼帘。
自河长制全面实施以来,双江镇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各级河长巡河制度,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加强生态清淤与河道、河岸垃圾清除,建立河流保洁长效机制,取得明显成效,赢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一致好评。
实际上,不仅是猴溪河,针对不同河库,我区各级河长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切实制定详细的河库防治、管理、保护方案,全面推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我区有大小河流136条,其中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市级河流2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区级河流14条,镇级河流64条(含人工运河),村级河流56条。有各类水库74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青云水库、丛刊水库)、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55座,山坪塘6216口,石河堰830节……多样化的水资源助推了全区社会经济发展,但因其流域范围、周边环境、综合功能各不相同,水文水情、纳污能力和污染状况也各有差异。如何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全面推进河长制需要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为使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区建立了“河长工作督查督办”制度,发现问题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跟踪问效,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今年以来,区级河长累积巡河61余人次,镇村级河长累计巡河9000余人次,巡河里程1.3万余公里,发现并解决突出问题44个。
“摸清家底、分类施策、综合管护,立足不同地区不同河库实际,我们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因河施策,着力解决河库管理保护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区河长办办公室主任邓元洪说。例如,对生态良好的河库,要突出预防和保护措施;对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河流,则要强化水功能区管理……
建章立制内外联动
我区大小河流上百条、流域千余公里。目前,全区已设置河长510名,其中区级河长16名,镇级河长146名,村级河长348名,实现了“一河一长”全覆盖。设置库长131名,其中区级库长3名,镇级库长57名,村级库长71名实现,实现“一库一长”全覆盖。
我区建立了考核机制,实现“一河一考核”。通过“一月一晒、一季一督、一年一评”的工作措施,对每一个河长都要进行考核。利用“考核问责”和“奖优罚劣”的工作杠杆,强化各级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体责任,调动相关职能部门对河湖管理保护的主动积极性。区里建立了年度绩效考核办法,细化年度考核指标,由区河长办会同各成员单位开展考核,及时公布考核结果。
但单靠河长、库长单干,力量毕竟有限。如果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则将形成合力,为“河畅、水清、坡绿、岸美”注入长久的生命力,真正实现“河长治”。为此,在打好内部“组合拳”的同时,我区也勤练外部“联动拳”。
目前,我区已积极探索环保市场化机制,为各类资本参与河库管护创造有利条件。其中,企业方面既要主动开展技术改造,采取绿色清洁的生产方式,努力减少污染,也要积极参与河库管护,为水质监测、河道养护、污染治理等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在社会方面则通过搭建河库信息平台、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畅通群众环保诉求表达的渠道,鼓励群众开展监督。通过宣传引导,切实提高全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支持河库管护志愿者队伍发展,推动河库管护成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党政领导领衔的河长制,正在与成千上万“民间河长”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互推互促格局。
古有大禹治水“通九道”,今有河长护河促长治。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内外联动,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必将加快实现“水系完整、水量保障、水质良好、河流畅通、生物多样、岸线优美”的目标,为建设“巴蜀福地六养潼南”提供坚实保障。
记者手记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全面推行河长制战役打响以来,我区紧跟中央、市委、市政府要求,高位推动、快速行动,出方案、定目标、建制度,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一系列专项治水行动迅速展开,江河湖库有了健康守护责任人,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好图景正逐渐变为现实。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需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战略,是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需要我区各级领导干部继续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把管水治水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把责任放在心里、扛在肩上,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真正俯下身子参与到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来,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需要继续全面落实好我区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责任更加明确、协调更加有序、监管更加严格、保护更加有力的管理保护机制,深入开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执法监管任务,统筹保护与发展、水上与岸上,坚持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着力解决“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关键在人上”的江河湖库管理保护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需要更加主动地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继续健全更加严格的江河库渠管理保护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促使各级河长履好职、担好责;继续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提高社会公众对江河库渠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广泛凝聚保护江河库渠的强大合力。
只要我们以更大的力度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的要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在我区将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