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509期 >2019-07-02编印

潼南 医共体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
刊发日期:2019-07-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梓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走村入户为群众体检。李杨摄
全媒体记者余艳清李扬
  潼南抓住作为全市医共体建设试点区县的机遇,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22个镇街卫生院为分院,成立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区中医院医疗集团,形成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区域医疗联合体。
  数据显示,潼南区中医院今年1—5月诊量同比增长20.1%,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52%。患者满意率也达到96%,比去年增加4.6%。

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乡

  发生这一巨大变化的关键点,在于医共体建设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加速“下乡”。原来,根据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以下简称西南医大中医院)和潼南区中医院签署的医联体建设合作协议,西南医大中医院派出3位博士学位的医生到潼南区中医院任职。
  专家资源“下乡”,患者是最大的受益者。70岁的王大爷长期以来反复出现心悸、气促、双下肢水肿,曾在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均被告知治疗意义不大。但是王大爷来到潼南区中医院就诊后,复查心衰标志物明显下降,“我原来都打算放弃了,感谢中医院的医生和专家团队,我一定要坚持治疗。”
  “要在以前,王大爷这样的危重心衰病人对我们来说处理难度大。”心脑血管病科主任陈超坦言。他和挂职的专家团队多次为王大爷进行细致的查房后,确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并有了不错的疗效。
  在医共体内,还能借助信息化远程诊疗等平台,能让更多专家“贴近”患者。“近两年,我们医院搭建了‘远程诊疗’系统,针对各种疑难杂症,可与市级‘三甲’医院专家实时连线,交流诊治信息,细化治疗方案,病人诊治更加精准有效。”潼南区中医院副院长黄卫华说,这样的案例多了,慕名而来的患者也越来越多。

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

  近日,潼南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来到米心镇中心卫生院进行义诊,并开展慢性病诊疗下基层活动。
  米心镇是距离潼南城区最远的镇之一。由于卫生院的条件有限,当地居民生了病常常需要到40多公里外的城区就医。“特别针对乡村地区常出现的慢性病,没有足够人手。”米心镇卫生院副院长杨鹏程说。
  “平时想通过开点中药调养,只能去城头,现在区人民医院的医生来开了药方,节约了我们去城里的时间。”米心镇苦竹村村民王素珍最近胃有些不舒服,听说有来自区人民医院的爱心义诊,就趁着赶场来咨询。
  为解决农村地区基本医疗条件不足的问题,潼南区的两个医疗集团管理定点定期对下级的卫生院提供技术、服务上的支持,包括定期的义诊活动、人员培训,把城区的医疗资源搬进镇街。
  此外,“分院多余编制由医共体理事会统一管理使用,对分院或紧缺岗位所需人才,只要具备专业资格,也适当降低学历予以招聘。”潼南区卫生健康委主任程秋雁说,“各分院院长、副院长的调整、任免,可以由医共体牵头医院直接决策。仅2018年,医共体牵头医院根据分院的业绩考核、专科建设需求,就免去两名院长职务,为5个分院的科室建设调动配置20名医务人员。”

全面打通双向转诊“梗阻”

  “要不是镇里卫生院医生及时将我送到区中医院抢救,我这命恐怕早就没了。”潼南区古溪镇伍家村村民黎老太太充满感激。
  上个月,黎老太太突发胸闷,被送到古溪中心卫生院抢救,由于病情危重,卫生院紧急处理后,利用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将她转诊至医联体的上级单位——潼南区中医院。渡过危险期后,黎老太太又下转回卫生院,并根据潼南区中医院专家制定的详细治疗方案进行康复治疗,一周后即好转出院。
  “分级医疗、双向转诊,能够通过绿色通道使急病、疑难杂症患者快速得到有效治疗,其次前期准备和后期康复都在基层卫生院进行。”程秋雁说,组建医共体后,急诊病例能及时通过绿色通道上转,上级医院派出的专家团队还将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手把手”指导。这对引导居民习惯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逐步改变其小病直接到大医院找专家的就医观念,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自医共体工作开展以来,潼南已逐步形成分级诊疗、有序就医的格局,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
  (原载于2019年07月01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