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应江
当前,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要彻底摆脱贫困,就要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准产业,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内外兼顾、多措并举,打掉脱贫致富路上的“拦路虎”。
一要拔掉思想上的“穷根”。只有坚定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激发发展愿望、发扬奋斗精神,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首先,没有人天生就愿意贫穷,致富之心人皆有之,但不少群众在脱贫路上有畏难情绪,容易在困难面前动摇,可以通过树立致富带头人等模范,坚定群众的脱贫信心。扶贫干部可以通过树立致富带头人,营造“见贤思齐”的氛围,让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在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脱贫致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次,要转变“看客”心态,激发群众的发展愿望。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而是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扶贫干部要以聊家常、院坝会等方式多跟群众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潜移默化地扭转部分贫困群众“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消极心态。最后,要唤醒进取意识,增强群众的奋斗精神。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过上幸福日子,必须要唤醒群众“国家政策好,努力向前跑”的进取意识,培养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
二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要从加强教育投入、政策宣讲、技能培训等多方面发力,使贫困群众不仅能“站起来”还能“跑得远”。首先,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要积极开展教育扶贫。从根源上摆脱贫困的处境,必须大力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其次,要落实政策宣讲,提高百姓对政策的知晓率、利用率。政策宣讲切忌“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说教,要多点“土气”,让政策宣传接地气;要多点“热气”,用真情诚恳提升宣讲效果。最后,要提升贫困群众自身技能,多方拓展就业渠道。要大力开展贫困群众技术能力培训,讲究简单易学、实用可靠;要因户施策,围绕职业技术、农技操作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培训,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多方拓展就业渠道,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生存、生产和发展能力。
三要发展产业。产业发展贵在“精准”,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忌“乱跟风”。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首先,要充分调研,了解本地已有的基础产业,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取得群众的支持,让贫困户愿意融入产业发展之中。其次,要针对地形地貌、土壤水质、交通状况等综合因素,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优先考虑产品经济附加值高、劳动力需求低的产业。再次,产业的选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资金配套要充足,销售平台、销售渠道搭建要完备,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只有建立起持续、稳定的产业链,贫困群众才会拥有实现较快增收的有效途径,才能保障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才能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
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劳动各尽所能,利益按劳分配,既不搞“大锅饭”,也不让一个人掉队。首先,要优化产业经营模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农户生产+集体包销”“集体承包+农户打工”等多种经营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农户劳动成果不被他人侵蚀,更好地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积极性。其次,要大力推动“三变改革”,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运作方式,让群众以入股的形式主动参与经营和管理,增强脱贫事业的主人翁意识。再次,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制度,用完善的制度保障主动参与并自愿扩大发展规模的群众的利益,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奋斗热情。
(源自《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