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503期 >2019-06-24编印

52年时间里,努力守护村里每一位乡亲的健康,乡村医生曾纪伦时常说——
“病人把健康交托给我,就不能出一点差错”
刊发日期:2019-06-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曾纪伦出诊。

曾纪伦出诊。


  

全媒体记者夏培植

  花岩镇龙怀村乡村医生曾纪伦,被誉为“最美乡村医生”,曾被评选表彰为“感动潼南身边好人”。52年时间里,他背着一个医药箱,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龙怀村目前唯一的村医,曾纪伦用自己的坚守,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用行动诠释医德
  “以前村里缺医少药的,乡里乡亲得点小病都要跑很远去医,我当时就想一定要学医,为周边村民解决看病难的问题。”16岁的曾纪伦参加了当时县卫生局组织的半农半医红卫中学卫生班,经过培训考核,曾纪伦以第二名的好成绩毕业回到农村,当起了一名“赤脚医生”。后来龙怀村成立卫生室,他又改当乡村医生,卫生室就设在他自己家里。
  曾纪伦说,从开始学医那一刻起,他就给自己定了要求,自己能治疗的,一定全力医治;自己处理不了的,就要到现场看情况做出基本判断,帮助联系医院,让病人尽早就医,绝不让病情延误。
  记者采访曾纪伦时,同村76岁的邹素芳老人拄着拐杖摇摇晃晃地向曾纪伦家里走来,曾纪伦立即走出家门,搀扶老人到卫生室进行诊治。
  原来,患有高血压的邹素芳,突然感觉眩昏、头昏、视力模糊。曾纪伦凭自己的经验判断,马上通知老人在外工作的子女,在配药并帮助老人服药后,老人病情得到较大缓解,邹素芳子女回来接走老人并送往医院后,曾纪伦这才松一口气。“像邹素芳这样的农村老人还有不少,乡村医生却只有一人,他们信任我,我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曾纪伦告诉记者。
  在短暂的休息后,曾纪伦接到一个电话,挂断电话匆忙收拾后,背着医疗箱赶往另一位病人家中。脚下的路,曾纪伦再熟悉不过,行医52年里,这弯弯曲曲的山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
  “没啥大问题,你就是感冒着了凉,我给你开几道药吃了就好了。”了解病情后,曾纪伦耐心地告诉病人刘应中,“就不收钱了,你不给我打电话,我手机都找不到在哪去了,谢谢你哟。”因为了解刘应中经济并不富裕,曾纪伦就说了这个善意的谎言。临走前,刘应中对记者说:“曾医生人好,善良,对我们像亲人一样,电话问了不放心,还要到病人家里。有一次为了给别人看病,走山路的时候摔得鼻青脸肿的,他都是先把病人看了再给自己止痛。”

用奉献赢得口碑
  “我也不想通过当乡村医生挣好多钱,子孙都还是争气,我有两个孙儿还是研究生和工程师哟!”曾纪伦坦承,乡村医生这份工作,收入比较微薄,对绝大多数患者,他都会将药费控制在用药成本以内。子女也曾多次劝他到城里去生活,都被他拒绝了。“这个地方需要我,我也舍不得乡里乡亲的,在村里继续行医,就是我追求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此前,曾纪伦被查出膀胱肿瘤,在积极面对,经过两次手术后,病情已经得到控制。身体大不如前的曾纪伦,碰到紧急的病例,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出诊。他表示,医务人员就应该给病人服务,自己还能动,村民生病了,自己就该看病。
  平时闲下来,曾纪伦就看《内科学》《儿科学》《恶性肿瘤的诊断与综合治疗》这类已经超出乡村医生范畴的医书。“作为乡村医生,一定要勤奋学习,练就过硬本领,病人把健康交托给我,我在看病时就一定不能出差错。”因为熟知村民的状况,所以曾纪伦对村民的病状有更为准确的判断,在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钻研医药典籍后,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治愈病人就更得心应手,深受患者爱戴。
  “村里有人可能记不住自己亲戚朋友的手机号,但都不会忘了曾医生的手机号,因为那是村里的‘120’。”“每当病人需要上门服务时,他二话不说,马上出诊。不管是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远,总是随叫随到,真的感谢曾医生。“记者跟随曾纪伦出诊时,一路上,周边村民对他的赞美不绝于耳。
  “我这大半辈子是走出来的,治病经验也是走出来的。因为出诊,走家串户,才晓得生活的不易、生命的宝贵。”曾纪伦表示,自己这辈子别的什么事也不干了,就做个乡村医生。只要乡亲们需要,能干一天,自己就干一天,努力守护好村里每一位乡亲的健康。

记者手记

  “赤脚”行山路 医者有仁心

  乡村医生是中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从木制到皮质,再到铝合金,出诊箱见证着“村医路”,记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和医患深情。无论严寒酷暑,他们都坚持出诊治病。小小的出诊箱,诉说着历经的岁月沧桑,承载着乡村医生对百姓的承诺和希望。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乡村医生”,是坚守在最一线的“天使”,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着每个村社的长度,无怨无悔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曾纪伦,一名平凡的村医,他用行动让生命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