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李毓瑜
潼南双江古镇的河街,那是一个让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地方。
信步河街,首先映入眼里的是一幢飞檐翘角的三层木楼。
木窗木门木柱,大红灯笼高挂,从一楼至三楼,河街的古意便从这大红的灯笼漫延开去,氲氤在我的头顶,徘徊在我的情思与遐想中。
浸透着岁月与光晕的青石板,前朝后世地陪伴着悠悠光阴,不急不徐。河街倚门而坐的老人,他们的精神与气质,还有年青的传奇,早已融进河街的惊涛骇浪,显出波澜不惊、淡泊人生的笑意。
谁家木门上,挑出黄色的幌子在风中摇曳,上书“山药片”几个黑色的大字,与红灯笼相映。烟云中,进进出出的是从木门木窗的清代民居中走出来,身着马褂长衫圆口青布鞋的男人们。这是他们在河街度日的方式,也是一种约定俗成。不同于逢“一三五”“二四六”赶集时,女人们的割肉买菜称葱。在阳光下,他们身上透出四书五经的温润和笔墨香气。
他们就着山药片和河街特产“杨氏老麻花”,在小酒馆里慢品细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全在这酒中挥发干净,走出小酒馆,就是一个新人。夜来听小儿在睡梦中的鼻息,听猴溪不息的流水声,男人的豪情壮志便盈满胸膛。
一代一代的河街人,他们的审美情趣、聪明才情,就这样薪火传承,繁茂至今。
在这里,更有那风俗与美食,犹如五彩纷呈的画卷,在古镇铺天盖地。
舞龙、舞狮、腰鼓、车车灯……还有禹王宫的大戏,在喜庆的日子里,招唤着深深庭院与木门木窗里的男男女女。
满街的大红灯笼映红了他们的笑靥,不可阻挡的喜气,是河街人共生的精神。有半亩地可耕,有子孙绕膝,古时交通不发达,视背井离乡为畏途的河街人,把自己妥妥帖帖地安顿在了这温柔的古镇,富庶的古镇。
如今的双江镇民俗文化节,除了有舞龙、舞狮、腰鼓、车车灯,还有双江正街禹王宫的《杨家将》大戏。那是又一番情怀,又一种寄托,又一处天地的轰轰烈烈。
“民以食为天。”来双江古镇做一个吃货,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古镇猴溪路云集八方美食,陈凉粉、黄桃罐头、特色杨家菜等潼南特色美食应有尽有。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还可观看茶艺、厨艺表演。
吃喝玩乐看,鱼和熊掌兼得,好一个潼南,好一个古镇。这是一个值得点赞的阳春三月,空气中有丝丝甜意,鼻息里有油菜花的香气。你可裙裾飘飘,你可穿红着绿,你可在人流中流淌,细细腻腻地感受古镇的情怀、善良与古镇人那份纯朴和好客。
特色小吃酸辣粉、赖氏盐皮蛋、官渡粑粑……这些美食从如烟往事中走近我的味蕾,能吃就吃,不能吃就带走。酸辣粉是女人的最爱,晶莹的粉条,泼上红油辣子、翠绿的葱花、芝麻、花椒、生姜、蒜……色香笼于一碗,在你鼻底缠绕,未吃心已醉。
那官渡粑粑更是深情。
“官人南下闯天涯,娘子渡口送粑粑。”天涯的遥远,路途的艰辛,离别的惆怅,眼中的凄婉,山重水复,路途迢递……渡口的木船在风中摇晃,船上的稍公在催叫:“客官,上船了,天晚了,就来不及了。”
女人万般无奈地从怀中拿出烙好的,有芝麻、花生、黑桃、桔饼、红糖为馅,用油纸包着的面饼,塞在肩上掮着单薄包袱,身着家织土布、半旧蓝布长衫的清瘦后生手上。
“官人放心,家中老母小儿自有娘子……”一语未了,那泪珠儿就断落在远行人的手上。
官渡粑粑把一场渡口别离戏,演绎到催泪,至今让我们仍在怀想,那远走的官人外出闯荡衣锦还乡了吗?那在家度日的娘子又是如何度过凄风苦雨、漫漫长夜?
官人不在,娘子没了,官渡粑粑却在古镇流传下来,埋藏着时间与命运的秘密,承载着沉淀的情感,并走上了央视的美食节目。
一个官渡粑粑在手,便有闯荡天涯的英雄气概。意犹未尽的我,买上用油纸包裹着的官渡粑粑,放进随身的行囊,虽然我的官人每天足不出户的守着电脑看着微信,但我也要演绎一下“官人在家打电脑,娘子书房送粑粑”。
说不尽河街,说不尽的古镇,行走其间似水流年。它是都市人的一剂灵丹妙药,一本经过岁月沉淀的线装书,感悟与品读,需要你的从容与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