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民出谋划策。
为患者把脉问诊。
前往患者家中诊治。
为病人抓药。
给村民作健康体检。
全媒体记者张艺凡印茜
陈恒刚不仅是拥有35年行医经验的乡村全科医生,也是寿桥镇碉楼社区支部书记,曾获得过“重庆市优秀党员”,连续两届担任区人大代表。在行医生涯中,他始终把医德至上、救死扶伤作为信条;在村务工作中,他怀揣真心,赤诚为民,他是一名真正脚踩泥土、与群众血肉相连的基层工作者。
守护村民健康
“不要量一次就吃高血压药,你一天三次测血压,合理作息、清淡饮食,隔几天你再来,我给你测量,头晕有可能是感冒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要谨慎用药不然血压过低反而会引起昏厥。”昨日,记者来到寿桥镇碉楼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见到陈恒刚时,他戴着眼镜、一身白大褂,仔细为来诊村民号脉、量血压。
说到陈恒刚那绝对是碉楼社区的名人,他行医近35年,治好不少村民的疑难急症,声明远播,周围村社的人也到他这看病。“当时我学医时,寿桥只有三名医生,有次我们院子里面有个男孩肚子痛,因为医生远,导致治疗时间耽搁了,最终断送了性命,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以后要行医,救死扶伤。”陈恒刚说,他从82年开始拜师学医,拜的正是当时重庆市名老中医吴克纯,习得一身医术后就开始了全科医生的从业生涯。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岗,是给一个才出生三天的奶娃儿打针,名字我都记得清楚叫杨元,他现在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陈恒刚告诉记者,之所以记得这么清楚,就是要记住第一次行医时的那份谨慎和敬畏,要不忘初心,在接下来的行医的日子里他也不断这么告诫自己。
30多年来,村民生病都爱找陈恒刚,他坐诊一天要接诊近20名患者,晚上生病要求出诊的更是家常便饭,但只要病人家属一声招呼,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路途有多远,都会背着沉甸甸的药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有一次,碉楼社区村民邹显贞夜里突发脑出血,而她的子女都不在身边,陈恒刚接到邻居的出诊要求,立马到她家为她静脉注射、降低颅内压,并和当时的生产队队长以及她的邻居连夜拦车将邹显贞送到当时的县医院,在死神手上为她抢回一条命。
“在当时看诊费5分、出诊费1毛、一副中药只要2-5毛的时候,他遇到困难的病患一减免就是几十,陈医生是远近闻名的善心肠,”村民黄明英说。这样的医德仁心陈恒刚也延续到了现在。“村卫生所面向的是村民,不是特别富裕,我就在卫生所里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他告诉记者对经济困难的村民一律减免医药费10-20%;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补交药费;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
带领群众致富
23年穿梭在田间村头,不管酷暑寒冬走家串户为病患缓解痛苦,为陈恒刚积累了良好的群众基础。2007年他正式当选碉楼社区村支部书记。对于陈恒刚来说“当村官”和“当村医”没有本质的不同,都是捧着一颗真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身兼双职的他只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碉楼社区居民。
“作为村医和村支书,村民们的健康是我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日常性的事务就是为他们做好身体检查,特别是要时时上门检测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身体情况。”村里每年要为低保户、建卡户和65岁以上的居民做免费体检,为了让他们更加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提高防大病意识,陈恒刚挨家挨户亲自上门送体检报告,并为他们分析报告结果,针对问题提出治疗方案,为了不耽误日常工作,他就选节假日的时候每天早上5点出门,将体检报告逐户送达,有时候回到家里已经晚上7、8点钟。
村民的健康是陈恒刚的牵挂,能不能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也是他心里的一块大石头。“隔行如隔山,说句实话除了行医我也没做过别的,找门道赚钱对于我来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小龙虾养殖作为寿桥镇的主导产业,为其他村社的居民带来了财富,眼看着周围的村民富起来,陈恒刚也不甘落于人后,但是他连小龙虾都没见过更别提养殖。每次他上门去劝说村民养殖小龙虾时都说得含糊不清,村民问的养殖技术他也一问三不知,自然就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知道不能再犹豫,于是东拼西凑租了5亩地,自己张罗着进了一批虾苗,开始在自家租的地里搞起了“实验”。
可是第一年他投放的虾苗因为技术不过关,外加天气因素全部死了,他赔得血本无归,致富不是靠一朝一夕,小龙虾养殖给他上了深刻的一课。但他没有气馁而是积极请教镇上的养殖专家,攻破技术难关,取得养虾战役的全面胜利。“实验”成功了,他立马开院坝会将贫困户和有养殖意愿的村民召集起来,将养殖难点、市场销路、养殖前期准备等他走过的弯路整理成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很多贫困户现在都养上了小龙虾,一年增收1万余元。
“他不仅带着我们搞稻虾养殖,每年水稻收成的时候他还要上门帮着我们收水稻,我真的很感谢陈书记。”碉楼三社的贫困户黄明英因女儿、老公都患病而致贫,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要不是陈书记帮衬着我家,日子更难过,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曾经陈恒刚也有机会离开碉楼寻求更大的发展,离开了近两年后他还是觉得根在这里,于是又回来,提起他最骄傲的事莫过于,整个碉楼社区基本没有不认识他的人,谁家闹点矛盾都服他调解,谁家有个问题他也都要搭把手,哪家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我才当上村支书的时候,整个碉楼社区只有2公里路,现在已经有接近30公里了,社区里90%的村民可以做到下雨天鞋不沾泥走到镇上。”提到这些年碉楼社区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变陈恒刚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他告诉我们接下来,他想申请20公里产业便道,不仅将小龙虾卖出去,也将客人引过来、留下来,带着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