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495期 >2019-06-12编印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村庄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感,塘坝镇古家村——
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引擎”
刊发日期:2019-06-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村民们正在柠檬基地里锄草。

村民们正在柠檬基地里锄草。

郑华伟(左)查看小龙虾长势。

郑华伟(左)查看小龙虾长势。

花椒长势喜人。

花椒长势喜人。

幢幢民居掩映在茂密的柠檬丛林里,一派安静祥和的乡村美丽画卷。

幢幢民居掩映在茂密的柠檬丛林里,一派安静祥和的乡村美丽画卷。


  

全媒体记者陈靖

  来到初夏的塘坝镇古家村,路网密集、水田交错,果树飘香、满目苍翠,一幢幢民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派生机盎然的乡村美景跃然眼前。
  “这几年,我们村依托良好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鼓励发展种养殖特色产业,一批农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为生态环境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古家村党支部书记伍永权称。

水产养殖正红火“傲娇”龙虾抢市场

  古家村位于塘坝镇以西,G319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水源充沛,村民历来有搞水产养殖的传统。
  “2008年的时候正赶上金融危机,经济不太景气,我们索性就从广东回到了潼南老家,搞起了水产养殖,开始了创业之路。”古家村养殖户王依菊介绍,作为村里比较早搞产业的那一拨人,当时对未来发展还是慎之又慎、充满焦虑。
  “按照以前老辈儿的说法,我们这里喂养一些家常鱼比较合适,一是临近胜利河水源便利,二是家常鱼适应性强易存活,而且市场接受度高。”王依菊介绍,当时从村民手里流转过来的田地,集中进行了整理修葺,塘堰挖得更深了,田坎硬化了,但遇到了2012年那场难以抵御的洪水和后来始终无法渗透到大的市场,让王依菊不得不下定决心转型。
  2015年开始,小龙虾开始火遍全国。2017年,早有转型意愿的王依菊开始正式养殖小龙虾,开始了新一轮的发展。这一次,和她并肩战斗的,还有村里的五六家小龙虾养殖户,总面积达到了400多亩。
  临近该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养殖户郑华伟,从2015年开始养虾,如今发展到90多亩虾田。这几天天气逐渐上升,小龙虾出产量也大幅上升。
  “近段时间市场行情不太好,我们都采取了一些技术手段延迟上市时间,避免与稻田虾为主打的湖北虾正面相遇,保证有一定的养殖利润。”郑华伟介绍,他们出产的虾以重庆、四川市场为主,有时候也会销往西南地区别的省市。
  小龙虾养殖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市场需求还在持续增大,王依菊、郑华伟和其他养殖户一样,正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
  据了解,2017年下半年,我区成立了小龙虾产业协会,指导各养殖户规范发展、科学发展。随着餐饮市场的持续火爆,潼南小龙虾养殖规模已发展到近3万亩。


山地林木渐葱郁 花椒基地挂硕果

  水田里鱼虾涌动,山地里瓜果飘香。古家村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有效利用全村耕地栽种柠檬的同时,将坡地也利用起来,广泛种植花椒、早园笋,正日益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新锐力量。
  “这个村土地资源丰富,老百姓发展意愿强烈,村‘两委’班子干事创业氛围浓厚,对我搞柠檬种植非常有利。”潼南区涔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何建伦介绍,他于去年来古家村搞花椒种植,一共种了500多亩九叶青花椒树,今年就已经开始了试挂果。
  种植业看起来是传统产业,但理念不一样,发展效果和潜力也会不一样。花椒也算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后期的采摘期,用工是个大问题。何建伦在发展之初,就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种植模式,严格按照一亩地90株的栽种密度进行,按照去年每斤7元的均价,亩产收入能达到9000余元。
  栽种、施肥、养护、剪枝、采摘……每一个工序,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贫困户张明鹏、张小红、冯琼、何英等人从去年开始,就一直在花椒基地务工。每到用工高峰期,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元工钱,对于他们稳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卡贫困户谢家友、郑第强利用自家近2亩土地,与涔瑞农业进行合作,统一使用种苗、技术、肥料,借用企业销售渠道进行销售,收入稳定。
  “咱们村现有81户贫困户,现有9户未脱贫。”村主任龙晓菊介绍,在柠檬、花椒产业迅猛发展下,这9户贫困户已经通过加盟种植、基地务工、土地流转等增收项目,可于今年实现稳定脱贫目标。

多措并举抓经济 乡村振兴谋幸福

  近年来,由于青壮年劳动力普遍外出,农村空心化严重,集体经济几乎为零,这严重制约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影响较大。
  如何突破这一发展短板,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现实难题。
  对于2014年就来古家村发展的柠檬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其负责人侯志红非常具有社会责任感。“经过这几年的悉心管理,我的500亩柠檬已经全面进入了盛产期。”侯志红介绍,在使用工人的时候,他会优先考虑贫困户的利益。按照今年的情况,赖征国、陈东志通过务工收入,在今年就能实现脱贫。
  而对于后期落地的产业项目,如涔瑞农业的花椒种植,村里就与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村里负责部分管理工作,在土地流转、劳动力供给、对上项目争取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每亩收取10—15元管理费用,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实现村集体收入6000元以上。
  在今年初落地的一个柠檬种植项目中,村集体以20万元资本金入股该项目,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的同时,每年村集体还可领取固定分红1.4万元。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村里还深入实施村庄清洁美化行动,由村“两委”牵头,集中公益岗位人员、低保和特困人员及建卡贫困户等政策受惠村民,与各村民小组长和志愿者一道,按村民小组依次进行集中清洁打扫、卫生知识宣传、村民行为习惯引导等工作,收到初步效果。
  “我们按照村里的统一要求,将房前的柴草、劳动工具等物品进行了归纳整理,要么用一间空屋子进行保管,要么整齐堆放在不显眼的地方,还将随意悬挂的衣物和其他有碍观瞻的物品转移了位置,整个生活环境一下子就亮堂起来了。”村民郑崇轩家住两条村道交叉处,来往路人较多。每次看到他家长势茂盛的黄桷树、肆意绽放的三角梅,大家都会停下匆忙的脚步,来院子里歇歇脚、喝口水,夸赞郑老汉手脚勤快,回去也会学习借鉴。

记者手记

科学谋划聚焦聚力 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必须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着力加强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以产业兴旺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为农村各项发展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
  实现产业振兴,需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态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格局,既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提质增效,又要借势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
  实现产业振兴,需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释放积极性与主动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农村天地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农业企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推动力量,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广大企业家要在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动能。
  实现产业振兴,需要着力培育一批优秀“三农”干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关键。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农业农村发展,实现人才集聚。要大力气搭建平台,把那些扎根基层、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干部人才留下来,创造良好的上升空间。要强化政治激励、物质奖励、精神鼓励,建立完善农村基层人才吸纳机制,形成良好干事创业生态,稳定农村基层人才队伍。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紧紧牵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着力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合力促进城乡人才携手,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就会越来越强,农村就会越来越美,农民就会越来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