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486期 >2019-05-30编印

潼南:加快水利高质量发展 切实守护好一江碧水
刊发日期:2019-05-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一江碧水入画来。

一江碧水入画来。

五桂镇高碑村农户用上自来水笑逐颜开。

五桂镇高碑村农户用上自来水笑逐颜开。

清漂打捞船在涪江潼南城区段作业。

清漂打捞船在涪江潼南城区段作业。

建成后的规模化节灌工程(太安罐坝村。)

建成后的规模化节灌工程(太安罐坝村。)

潼南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发电。

潼南航电枢纽工程蓄水发电。

蓝天白云下的青云湖。

蓝天白云下的青云湖。

桂林蔬菜基地护岸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桂林蔬菜基地护岸一期工程建成投用。


  

全媒体记者李扬

  近年来,区水利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央治水思路,以重点项目和对上争取为抓手,以民生实事和防汛减灾为重点,以党风廉政和安全稳定为保障,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使防洪减灾体系、水管理服务体系、水生态保护体系更加完善,进一步推动潼南水利高质量发展。

软硬并举筑牢防汛屏障


近年来,我区全面加快城镇堤防、河道治理、抢险通道、救生高台等防汛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全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能力,建成了三块石堤防、蔬菜基地护岸一二期、大佛寺堤防及延伸段、大佛坝堤防主体工程及1处山洪沟治理、2条防汛抢险通道、7处场镇堤防、7处中小河流治理和21座防洪救生高台,新建堤防护岸64.6公里,综合治理河道58.5公里。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水文监控体系,完成山洪灾害、水文水情、水库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形成预测、预报、监控、管理为一体的自动化体系,覆盖全区22个镇街、73座水库及重点水利工程;建成简易雨量站250处、自动雨量站118处、自动水位站90处、水文测量站7座、预警广播站75处、视频监测站79处、中心预警平台3个,为防汛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8年7月11日,潼南受上游强降雨影响,涪江水位猛涨,7月12日下午14:20时洪峰顺利过境潼南,最大流量1770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245.16米,超保证水位5.16米,是继1981年、1998年后的又一次超20年一遇特大洪水。这次洪水共造成全区7个镇街48238人受灾,紧急转移30941人,无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9372万元。面对严峻的汛情和灾情,区水利局切实履行职责,沉着应对,指挥得当,措施得力,与全区干部群众一起冲锋在前、奋战一线,连续鏖战40余小时,实现了“零伤亡”目标,将洪灾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区水利局局长邓元洪表示,为成功应对今年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区水利局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是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及时传达贯彻上级有关防汛抗旱工作会议精神,并对全区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二是及时调整和完善区镇两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实行网格化管理,分区划片,压实责任。三是修编《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预案简本,编制涪江流域洪水风险图,扎实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四是成立抢险队伍,备足防汛物资,在外滩国际城开展江河防汛、城市防内涝综合应急演练,提高抢险救援和防灾避灾能力。五是加密检查巡查,沿江水利工程全部提前停工,撤除人员和设备,确保度汛安全。全局成立巡查工作队12支30余人,针对城镇水厂、水库电站、堤防堤坝、排涝泵站等水利工程,实行不间断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置并上报,保证了水利工程运行安全。六是与上游绵阳、遂宁等地建立起沟通对接机制,实现水雨情共享,提升预警预报和流域联防水平。七是安排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及时做好汛情、雨情和灾情的收集和监控工作。

创新推进水库物业化管理


  我区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55座,山坪塘5834口,石河堰830节,中型灌区8个,农村机电提灌站336座、404处。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管护缺位失位,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重建轻管”成为制约水利事业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个问题,区水利局深入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对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创新管理模式,拓展管养分离等水管体制改革的内涵,积极探索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新路径。
  向阳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养殖、防洪于一体的小(一)型水库,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组成。其坝址以上集雨面积3.24平方公里,库容229.2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413亩。
  多年来,整个水库都由一名管护人员负责,从日常保洁、设备维修养护到安全巡查,由于缺乏有效管理,管护人员经常都分身乏术。“看护人手不够,专业水平不强,这是过去很多水库都面临的问题。有的水库甚至无人看管,不仅杂草丛生,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潼南区水务工程管理站(下称管理站)站长龙永高坦言。
  2016年,管理站与重庆市兴源供水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兴源公司”)签订了16座小(一)型水库的物业化管理服务合同,由管理站向兴源公司购买服务,对水库进行标准化的运行和维修养护,着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物业化管理主要内容是水库大型除杂(内外坡、溢洪道)、坝前清漂、日常保洁(值班)、内外坝坡维护、变形观测、自动化监测、资料整理等,并在汛期加强安全巡逻、值班,确保通讯畅通,注重水情、雨情变化和监测设施设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落实应急预案。
  至此以后,水库的日常管理开始实行“业主+物业管理单位+水库管护人员”的模式。作为物业管理单位,兴源公司派遣运行管理人员、专业维护人员对水库进行物业化管理。其中,运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值班、巡查、日常保洁等,专业维护人员负责水库日常运行维护、大型清漂除杂、设施设备维护,以及变形观测、自动化监测等,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专业公司派遣专业人员从事专业管护,作为业主单位,我们只对兴源公司的工作进行监督就行了。”龙永高表示。
经过16座小(一)型水库的物业化管理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工程安全得到保障。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值守力量,强化巡查检查,确保水利各类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整改。落实专人负责水库内外坝坡维护、变形观测和自动化监测,确保了工程运行安全。二是外观形象有效改善。落实专人负责水库日常管理,开展大坝内外坡、溢洪道杂草杂物清理,坝前清漂,日常保洁,内外坝坡维护等工作,保障了水库内外部环境整洁、设备技术状态完好,水库面貌得到了改善,形象得到了提升。
“探索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是对传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和模式创新。”邓元洪说,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原先由水利工程单位负责的全部或部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业务逐步推向市场,采取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的运行和维修养护企业承担,对于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库管理模式,我们还处于探索阶段。”邓元洪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试点范围,逐步将中型水库、小(二)型水库及其他水利工程纳入物业化管理,全面提升全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潼南涪琼两江横贯全境,大小河流135条,其中区级河流16条,镇级河流63条,村级河流56条,总体水源充沛,过境水资源总量达156亿立方米。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中,严守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以节水型社会建设、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为重点,为我区水利事业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着水生态发展的崭新乐章。

近年来,我区严格执行取水论证、许可和计划用水制度,强化取用水户的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这条红线,切实控制用水总量,未出现超用水总量指标情况。2018年,全区用水总量为1.8796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34.32%和35.07%;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2;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9.8%,均达到市级考核指标。同时,切实按照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按季征收水资源费,2018年共征收382.6万元,在全市取水许可监督管理专项检查中未发现问题。全面完成节水型社会年度建设任务,投资750万元对13所学校、18个机关进行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并通过完工验收。
邓元洪说,我们按照上级要求,及时召开全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专项会议,出台《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潼南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批规范性文件。摸清了辖区内入河排污口数量、规模及监管情况,落实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依法管理辖区河道沿线排污口,不断强化污染源防治措施,逐步提升水环境监督管理能力,确保区域内河库水质。截至目前,共批复入河排污口27个,按大小划分,规模以上16个,规模以下11个;按性质划分,生活排污口24个,工业排污口3个;按流域划分,涪江流域13个,琼江流域14个。
针对下一步工作,邓元洪表示,一是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双江航电枢纽投资合作洽谈和前期行政审批,年底前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编制。全力配合市水投集团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潼南项目)前期工作。年底前完成云灵寺中型水库可研、初设审批,推进一批小型水库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并投用大石桥水库、老鸦山水库、大佛坝堤防及白家河大佛寺段(胜利河)综合治理项目,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防汛抗旱能力。铜车坝中型水库在8月底前完成可研,年内完成初设,并开工建设辅助工程。蔬菜基地护岸三期工程在6月底前完成可研,9月底前完成初设,年内启动建设。三是加快民生水利发展。加强贫困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的水利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对已成水厂提质增效。以“五小水利”建设为重点,对已成小型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整治改造,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实施坛罐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及平滩河青云寿桥段、复兴河长兴段、白家河智慧段、白家河城西段等一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达标区建设,扎实开展移民动态管理、资金发放和项目实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四是抓实防汛抗旱工作。紧紧围绕“防洪保安全、干旱保供水”的目标,加强水库、电站、水厂、水文等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防汛调度、蓄水保水,扎实开展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完成水利工程防汛抗旱预案修编和审批,强化水文设施监测预警,最大限度降低洪旱灾害损失。五是全面推行河长制。健全完善组织体系,协调督促各级河长履职尽责,扎实开展巡河巡库,统筹解决河库突出问题。编制实施“一河一策”,完善“一河一档”,落实“一河一警”,为河长制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以川渝联合巡河反馈问题和河长制审计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加强上下游跨流域联防联控联治,大力实施“清河一号”“清四乱”行动,扎实开展农业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黑臭水体及非法码头、非法采砂等专项整治行动,河库水体质量持续改善。

全力打造全域水环境新“颜值”


  5月23日,谭家桥污水管道完成一体化泵站设备安装调试,并试运行,按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移交的问题清单,针对谭家桥生活污水泵站出现短时溢流,导致生活污水从管道里流出后经小溪直排涪江的问题,我区第一时间研究整改办法,决定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整改方案,立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整改。
  自河长制实施以来,我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保护水资源、管控水岸线、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现水安全为重点,打出水域环境治理“组合拳”,对标对表整改河长制审计、环保督察、河长制暗访及群众关心关注的突出问题,深入落实“一河一警”,加强涪琼两江跨流域联防联控联治,形成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全力打造全域水环境新“颜值”。“特别是解决了污水处理厂的故障后,现在每周我都要去看一次才放心。”龙形镇高桥村河长周全林说,那是2017年夏天,我接到高桥村河段义务观察员报告时,高桥村农民新村的生活污水已从排污口自排而出,影响了当地居民乃至下游村民的居住环境。对此,周全林第一时间联系维修人员赶赴现场,仅用两天时间就恢复了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有效遏制了生活污水污染周边环境,保障了该河段的水环境质量。
  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高桥村污水处理厂故障得到如此快速的处理,正是得益于该镇常态化的监管巡查制度和严格的河库管理保护机制,将河长制执法监管责任真正落到了实处。
“目前,我区建立区级、镇街、村(社区)三级河长体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在全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着力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库管理保护机制。落实目标责任,层层签订《河长制目标管理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截至目前,我区共设置河长510名,其中区级河长16名,镇级河长146名,村级河长348名,实现“一河一长”全覆盖。设置库长131名,其中区级库长3名,镇级库长57名,村级库长71名实现,实现“一库一长”全覆盖。
“记者同志你看,今天清漂船又过来了。”5月20日,当记者在涪江崇龛段采访时,当地村民对记者说,现在基本上是每天都有清漂船在江面清漂,江面保持得非常干净。
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消除饮用水安全隐患,确保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我区加大对人工运河的综合整治力度,先后清运沿线场镇及村民生活垃圾700余吨,并设置界限标志标牌,明确水源地保护范围。同时,投资近千万元彻底清理涪、琼两江沿岸倾倒的生活垃圾10万余吨,并建立长效机制,杜绝污染反弹。目前,辖区涪江河、人工运河两个城市集中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2015年以来,我区落实农发行重点建设基金两亿多元,启动实施了琼江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新建二、三级污水管网100余公里,完善22个场镇垃圾收运体系建设,实施6个重点场镇河道清淤、疏浚工程,还添置自动清漂船,彻底取缔琼江(安岳段)违建几十年的网箱养鱼700余口。此外,区环保部门还严格环境执法监管,督促琼江沿线的盈裕丝绸、三鑫林业等企业对老旧废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了80%以上废水循环利用。
同时,针对两江流域带来的环境压力,我区通过10支专业清漂队伍和7艘自动清漂船,进行不间断清漂,初步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垃圾收运模式,有效改善了涪琼两江的水环境。
“受上游来水影响,每年三四月都有大量的河道水葫芦、浮萍等漂浮物进入琼江,严重时,整个河面都将被封闭,靠沿线镇街成立的清漂队伍进行人工清运工作量很大。”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流域水体的流动具有跨区域性,而水污染防治的属地行政监管具有区域性局限,如果不能齐心协作,可能造成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现象,危及流域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破解”上游来水污染难题,我区对内建立了以环保、公安、检察等部门协同处置环境污染案件的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保障琼江水环境安全;对外则与上游船山区、安居区、安岳县,下游的铜梁区、合川区签订了联动协议,协同应对各类水环境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