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鲁生
乡村是一个文化空间,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发展中保留我们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重要指示,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做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指出“山东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就乡村文化振兴,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意义深远。这些年,总书记在曲阜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总动员,在革命老区临沂询问农村柳编工艺,在菏泽关注牡丹产业,对山东走在前列、率先发展做出战略指导和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开展乡村田野调查中深切感受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的文化富民、文化惠民政策增强了乡村老百姓的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和战略意义上重视文化发展,在城乡、在基层、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推动力和凝聚力,文化成为发展经济、凝聚民心的重要力量,产生了现实、深远、持久的影响。
山东是孔孟故里,齐鲁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考工记》《齐民要术》等农耕文明经典,也有建设现代农村道德高地的文化根基,人民群众有认同、有传承。乡村振兴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脱贫致富、生活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的改良与提升,更有内在凝聚力、创造力的壮大和提升,涉及历史记忆、文化认同、情感归属和经过历史积淀的文化创造基础。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我们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再认识再发展,有利于实现乡村文明再生产、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以乡村文化为核心,从乡村民居建筑等有形物质景观到无形的乡风文明,从产业发展、文化服务到推动乡村全面治理,这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的新时代机遇和重大战略举措。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展开: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充实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开展“一村一规划”,修复乡土文化景观,提高乡村文化建设质量;实施“民俗文化+”计划,发展优秀乡风民俗,增强乡村文化驱动力;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生态——人文”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充实乡村内生动力。这些具体措施,可以整体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以落实和推进。
我们要扎扎实实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作为总抓手,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因地治宜、有序推进。要以实际行动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乡村文化调研,服务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惠民,带动文化致富,以文化振兴服务乡村振兴;要积极传播和发展乡村文明,服务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传播培育乡贤文化,推动人才回乡、信息回传,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要深入乡村,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文化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要加强乡村宜居建设,保持乡土文化景观,服务打造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匹配的美丽乡村,提振乡村自信和吸引力;要响应总书记倡导的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厕所革命”号召,从乡村现实出发、从村民需求出发,服务乡村宜居建设。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人才振兴是保证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源泉。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读书人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精英资源流失,导致乡村出现人才“空心化”、文化“空心化”。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聚人气、能传承、有后劲,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乃至整体振兴的一个关键。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有助于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重建乡村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比如山东郯城红花乡发展中国结编织产业,传统的生产销售模式相对单一,退伍军人王亭省和学习电子商务的青年创业者王冰回乡后,就家乡的中国结产业探索网络销售,并将中国结引入景区作为纪念品销售、作为传统节日的吉祥符号开拓市场,带动中国结产业由个体加工发展到小商品批发和电商营销,百姓生活也从脱贫到致富、从腰包鼓了到过上幸福生活。再有山东聊城茌平县贾寨镇耿店村支部书记耿遵珠,尽职尽责带领村民致富,在农田里做出好文章,发展棚菜生产,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带动周边12个村成为蔬菜生产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3000元增长到现在的2万多元。这就是乡村振兴的精英力量。在乡村文化调研中我们还看到,一些年长的乡村教师、能工巧匠,熟悉地方文化,热爱一方乡土,也受村民尊重,有一种文化的凝聚作用。弘扬这种“好为德于乡”的乡贤精神,进一步从农业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等优秀人物中发现和树立现代乡贤典型,将对乡村文化振兴发挥强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要按照总书记指出的“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求,培育和保护好促进乡村文明传承发展的人才队伍。
乡村是一个文化空间,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发展中保留我们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乡村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要使文化成为乡村的凝聚力、生产力、驱动力,需要从生活的层面出发,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引领文明进步,进而造福乡民。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怀生产生活、关注文明文化、关切民族命运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必将在乡村衰退这一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守护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之根,在持续、平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书记心系山东父老乡亲,对乡村振兴的部署振奋人心。我们要深入学习,做好贯彻和落实,把握当代中国伟大社会变革进程中的乡村发展规律,振兴乡村、振兴文化,建设美丽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