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479期 >2019-05-20编印

﹃沉甸甸的﹁军功章﹂里,既有苦竹村二千八百二十名父老乡亲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扶贫工作队的辛勤付出!﹄苦竹村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区人力社保局驻米心镇苦竹村扶贫工作队——
对口帮扶显真情 精准扶贫暖人心
刊发日期:2019-05-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贫困户在花椒地里务工。

贫困户在花椒地里务工。

胡江带领两名队员协商产业发展。

胡江带领两名队员协商产业发展。

扶贫工作队一起研究扶贫政策。

扶贫工作队一起研究扶贫政策。

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生活工作情况。

工作队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贫困户生活工作情况。


  

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印茜
  这里是两省交界,信息不畅,交通不便;
  这里山连着山,土地贫瘠,资源稀缺。
  这里就是米心镇苦竹村。2014年,苦竹村被列为潼南50个贫困村之一。
  5年后,记者再次来到苦竹村,发现昔日贫苦的小山村如今大变样:水泥公路、人行便道纵横交错;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座座荒山变成了贫困户的“小银行”;利用电商平台,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日用品,而且还把自己种植的花椒、花生等农副产品卖到了外地……
  对于这一切,村民们无不感慨地说:“在这个沉甸甸的‘军功章’里,既有苦竹村2820名父老乡亲的艰苦奋斗,更离不开我们苦竹村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驻村工作队就像一股温煦的春风,将党的各项好政策吹拂到这里的家家户户,温暖群众的心,照亮村子的未来。

坚定信念 誓要啃下硬骨头

  5月初的一天傍晚,天边还剩下最后一丝光亮。在米心镇苦竹村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室里,胡江和陈龙、李波两名队员依旧在探讨村里的产业发展之道,丝毫没有发现天快黑了。胡江一边翻看着揉得皱皱巴巴的扶贫资料,一边低头记下队员们商量出的解决方案,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
  “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工作队每次开会前,胡江都会重复这句话。这不光是工作队在会上的一句口号,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自觉地把这句话当成履职尽责的工作标准和带领全村实现精准脱贫致富的梦想。
  “苦竹村条件差、贫困人口多,我们要为贫困户解难事、办好事。还要抓住发展机遇,让全村所有的贫困人口一个都不能少地全部脱贫,让他们也过上丰衣足食、生活富裕的好日子。”胡江记得第一次作出这个承诺时,是自己接受上级的命令,来到苦竹村担任“第一书记”时。自此,他与苦竹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苦竹村已经半年多了。这段时间,队员们远离城市和舒适的工作环境,住在从未住过的平房,学习如何与老百姓沟通交流,如何习惯孤单而又忙碌的乡村扶贫生活。3名队员最从初的内心忐忑,到如今坦然面对,从对群众工作一头雾水变身为解决群众问题的行家里手,扶贫工作日益见效,他们也在快速成长。
  “刚到苦竹村时,满山遍野都是杂草丛生,烂瓦房随处可见,顿时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回想起与苦竹村的第一次“邂逅”,队员陈龙感慨地说。
  虽然苦竹村的脱贫之路比想象中的更加艰巨,但想起乡亲们渴望脱贫发展的眼神,和自己身上背负的重要使命,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队员们在扶贫道路上砥砺前行。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胡江带领工作队走村入户、爬坡上坎,面对面倾听群众的声音。在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夜晚,3名队员加班加点翻阅书籍、查找资料、咨询同事朋友,寻求专家帮助答疑解惑。“我们进村走访贫困户,会针对他们的基础生活条件进行了解,比如房屋主体结构是否有问题,饮水安全是否得到保障,扶贫政策是否精准生效,还要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制定脱贫方案。”胡江说。
  “每一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都各不相同,我们帮扶的方式也不一样,就像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尝试、创新,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复制,要根据不同贫困户的情况因户施策。”胡江坦言,扶贫一定要眼明心细,一定要沉下去,找准贫困户自己都没有发现的隐患和需求。

心系百姓 真情扶贫暖人心

  “感谢党和政府,感谢扶贫工作队,我不仅住进了新房,还能自己挣钱了。”贫困户赵烈刚紧紧握着胡江的手感激地说,没有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他现在还不晓得在哪里混日子呢。
  今年59岁的赵烈刚,生活穷困潦倒。秉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想法,拿着低保,混着日子,一副“破罐子破摔”的姿态。工作队得知他的情况后,反复做他的思想工作,既要扶志也要扶智。
  “和赵烈刚交谈之中,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生活没意思,看不到希望’。”李波说,针对他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重拾希望。
  赵烈刚家的房子住了几十年了,早已破旧不堪,帮他申报D级危房指标,解决他的住房问题,成为让赵烈刚重拾希望的突破口。于是,在工作队的多方努力下,他家的破瓦房变成了一套50余平方米大的新房子。
  赵烈刚搬进新居后,胡江一有空闲就往他家跑,在交谈中得知他会竹编手艺。胡江鼓励他要靠自己的手艺改变生活。苦口婆心的劝导让赵烈刚渐渐燃起了斗志,他利用自己的竹编手艺编制背篓、竹筐,每月可挣300多元,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他逢人便说,自己有能力挣钱了,再也不是那个混吃等死的“穷懒汉”了。
  “既要输血,还要造血。”贫困户蒋六兵一家5口人,上有一个生病的父亲,下有两个上学的小孩,自己又腿部残疾,没有稳定收入。工作队在走访中得知他有创业意愿后,帮助其联系银行进行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发展养殖业,并自掏腰包帮蒋六兵买来养猪技术的相关书藉让他学习。
  考虑到蒋六兵家的特殊情况,胡江还联系了相关部门,由蒋六兵自己出一部分,国家出一部分,为其一家人购买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意外保险等,并对其不定期走访慰问,嘘寒问暖。
  通过工作队的真情帮扶,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蒋六兵家养猪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已经养殖了15头猪,2头牛,并且还种植了两亩花椒。闲暇时,蒋六兵通过胡江安排的公益性岗位帮助打扫村公路,每月又能多挣到1400余元。
  “去年卖了十几头猪,挣了两三万。”蒋六兵感叹道,如今他已经脱贫了,但他仍要继续努力加油干,让一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不辜负扶贫工作队的帮助。

发展产业 稳固脱贫有希望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根本手段,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胡江告诉记者,只有通过开发农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和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培训让贫困群众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参与本村特色产业发展,才能获得稳定收益,实现脱贫致富。
  苦竹村的土壤结构适合种植花椒,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是最有效的增收方式。胡江3人辗转重庆、遂宁和潼南周边区县等地,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花椒种植。通过不懈努力,苦竹村先后引进了重庆市上宇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重庆市顺运花椒种植公司等企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土地流转却成为工作队最棘手的难题。守着土地过惯了日子的村民们一开始并不怎么接受流转土地,有的嫌租金太低,有的怕产业发展不成功,租金收不到,庄稼也没有收成,这可急坏了队员们。
  “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们3人挨家挨户走访劝说,虽然吃了很多闭门羹,但好在土地流转的事情终于谈下来了。”回想起当初的不易,胡江觉得很值得。他说,引进的农业企业流转了苦竹村1200余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椒,这让困境中的贫困户看到了希望。
  “有了这个产业,我也不用去外地了,在家门口务工,不仅学到了种植技术,每天还能收入50—80元。”贫困户匡建明高兴地说,花椒树长得越好,他们就越高兴,这意味着大家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扶贫工作队用心、用情扶贫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村民们明白了,这个工作队不是来“做样子”“走过场”的,他们是真正驻村的,真正来给老百姓办实事的。
  随着花椒基地不断壮大,花椒产业也成为了苦竹村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有生动力。如今,苦竹村依托花椒产业,新增固定就业岗位20个,其中15名贫困户常年在基地务工,年务工收入6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打算继续发展特色产业,根据本村具体情况因户施策。考虑到鸵鸟养殖收益比较乐观,一只鸵鸟每天能长一斤,能长到300—400斤左右,大约能卖到1万元。”胡江继续说道,他们还将邀请相关专家来讲解和传授养殖技术,让贫困户实实在在学得到技术、看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