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荣为同事讲解软件使用方法。
全媒体记者张艺凡夏培植
人物简介:黄兴荣,男,50岁,重庆市潼南区人事信息档案管理中心副研究馆员。他研发的《中小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获重庆市教育科学院信息技术一等奖;《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获潼南县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刻苦学习 跨界当程序员
记者来到黄兴荣办公室时,他正拿着刷子清理办公室铁架上堆放的电脑主机、屏幕和各种零配件,因为这些堆满四周的机器,本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了一些,他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陪他奋斗过的“兄弟们”,仔细一看,果不其然,十几年前的用过的台式电脑都被他好好保留着,这些废弃的机器见证了他奋斗的过程。
黄兴荣出身于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1995年时任原大佛区四方小学教师的黄兴荣,当时一个月工资只有三百元,而一台电脑当时市值就高达一万块,他打算和徒弟合资购买一台,结果翻遍家底也只拿出两千元。但他倔劲儿上来了,硬是不顾家人劝阻,东拼西凑从重庆石桥铺电脑城买回一台386电脑,同时他还买来了计算机操作基础知识、电脑编程等方面的书籍,开始了他的疯狂自学之旅。
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到掌握十余门高级程序语言的程序员,这里面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学习程序知识的道路上黄兴荣就像一个孤独的苦行僧,酸甜苦辣,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咀嚼。
“我不是天才,而有些人一学就懂,最开始一年我连门都没入,一本书从前翻到后,从后翻到前,读了好几遍,结果我们还是互相不认识,但是我把全部身家都押上了,我不能输。”他告诉记者,那几年他就像着魔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扑到学习编程上了。他曾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3000多元用于购买电脑书籍,也曾自学完大学计算机所有专业课程、计算机专业英语,徒弟受不了枯燥而漫长的学习过程放弃了,黄兴荣依旧不撞南墙不回头,最终他掌握了当时流行的几门软件开发工具及数据库系统操作技能。
创新作为 研发多套软件
“他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不管是假期还是工作日,上班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只要单位需永远在岗。”和他一起共事的同事这么评价他。
黄兴荣有两宝,硬板床和高脚凳。2008年他由学校调入潼南人事局,负责人事信息档案管理工作。长年久坐的工作性质和超高强度的工作量给黄兴荣带来了病痛,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常常让他如坐针毡,为了跟上工作进度,这个倔强的程序员干脆不坐了,他将自己的电脑桌改装成为高脚桌,这么一站就是五年。但长期站立也给他膝盖落下了毛病,而陪伴他的这把高脚凳就是单位领导根据他自制的电脑桌特意给他买的,让他能半靠半立缓解疼痛。
他告诉记者,编程就像在运筹帷幄一盘棋,最 开始要搭建框架顶层设计,中间要分类写算法,环环紧扣,稍微出错就影响整个系统运行,所以开发程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长一次他连续工作了三个月,一天除了吃饭就是编程序,写算法,跟电脑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长,累了就在办公室歇一会,腰椎间盘突出睡不了软床,所以硬板床就成了他工作好伙伴。
正是因为工作苦、回报少,但技术难度要求却很高,甚至还要为写程序倒搭上自己休息的时间,付出更多的成本,黄兴荣一直是个“独行侠”。“不是没有徒弟来拜师学艺,慕名而来也挺多,有些是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下来,学不懂放弃了,有些是出师了却耐不住寂寞,去完成他们更大的梦想了。”黄兴荣告诉记者,同事们也调笑说流水的程序员,铁打的黄兴荣。他曾经教过的学徒已经在北京、上海的IT公司里面就职,年薪超过50万。
提到他最得意的作品,黄兴荣如数家珍,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他研发的《基于信息化的中小学学生管理系统的研究》《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等数套软件,得到区、市级领导、专家高度评价和认可,并在全区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将同事从简单重复的繁琐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并为单位和国家节省资金200多万元。
“守住了一方故土,彰显了自身价值,完成了年少梦想,留得了一句称赞,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很幸福的事了,我希望通过我编写的程序让大家轻松一些,让大家看到科技的力量,鼓励孩子们更多从事科技相关行业,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说这番话的时候,黄兴荣不好意思地笑了。离退休越来越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也坦言,有些时候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了,但他也表示只要有任何用得到他一技之长的工作,他也必将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