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473期 >2019-05-10编印

探索推进医共体改革破除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瓶颈
潼南:“纵横”联动实现“三通”
刊发日期:2019-05-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区中医院。

区中医院。

先进的妇产超声诊断仪。

先进的妇产超声诊断仪。

数字化挂号设备省时省心。

数字化挂号设备省时省心。

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龙形镇卫生院。

龙形镇卫生院。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对医疗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发展中补齐医疗短板,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近年来,我区紧抓医共体“医通、人通、财通”建设试点契机,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设施配备较低、专业人员匮乏、发展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混乱、服务能力弱等问题,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全区22个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相应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分院,纵向联动组建两大医共体,形成“纵向联合、横向促进”的发展模式,两大医共体成立后,由牵头医院抓总,统筹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有力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在为群众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得到有效保障。

A:破除“转得出接不住”的技术障碍,以“三化”促进“医通”

  4月22日,玉溪镇青石村村民陈勤珍乘坐区人民医院的救护车辆下转到玉溪镇中心卫生院接受康复治疗。十天前,陈勤珍因为肾脏疼痛加剧,由玉溪镇中心卫生院转入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转到医院后,只经过了简单的检查,医生就给我拿出了治疗方案,比我想象中快多了。”陈勤珍说。为何如此之快就能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陈勤珍的主治医生告诉记者,医共体改革后,医院之间实现了信息化互通,在医共体内能够实时共享患者的病例和健康档案。
  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在探索推进医共体改革中,我区紧抓“医通、人通、财通”建设试点契机,通过精准化帮扶、信息化互通、同质化运行,实现了“医通”。她说,依托卫生信息平台加快智慧医疗建设,牵头医院与分院实现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医院和患者能够实时共享查询在医共体内的就诊信息。信息平台能够准确地监控患者的诊疗状态,根据患者的病程、用药、手术、入院日期等治疗情况,结合医共体统一制定实施的转诊标准,判定患者继续在牵头医院治疗还是下转康复治疗。建立远程影像中心后,患者在分院也能够直接得到牵头医院医生的诊疗服务。改革以来,分院上传影像超过500张,牵头医院会诊达200余次。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进“医通”,实现医院之间的同质化运行,我区还成立10个质控中心,指导所有分院按同一标准统一控制医疗质量。牵头医院住院患者在康复期下转分院后,保证可以享受到牵头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分院认同牵头医院的检验检查报告,避免转诊患者重复检查。统一采购、配送重病患者康复期的药品和慢病患者治疗药品,牵头医院、分院同步配备,保证上下转诊有药可用。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区域内双向转诊已近2000人次,较之以前增长了40%以上。
  同时,牵头医院根据分院的具体情况,每年在分院选择有潜力的科室、病种服务量大的科室,签订协议,确定新增服务项目、服务量增幅等帮扶目标,下派中级职称以上医护人员定向帮扶,或做大做强原有科室,或开设新的服务项目等,不断提升分院服务水平,保证分院有足够能力承接分级诊疗下转病人的治疗。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仅2018年,各牵头单位下派支医46人、上挂实习锻炼32人,开展讲座、培训105次,培训基层医务人员2876人次;统筹招聘21人,中、高级职称新增91人,有效发挥了牵头医院的技术辐射作用,达到了精准化帮扶效果。

B:破除“下不去留不住”的人才壁垒,以“三突破”促进“人通”

  前不久,在基层卫生院工作的熊静,拿到了自己的进修毕业证书。她开心的告诉记者,医共体改革后,在基层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学习或专业进修,能有不等的补助,以她为例,学习期间的食宿和培训费用算下来,能节约近千元,也算得上一笔不菲的开支。
  一直以来,基层医院留不住人、城区医院医务人员下不去基层,偏远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想去中心卫生院、中心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想去城区大医院的现象普遍存在,人才流通的壁垒,直接造成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降低了医疗服务水平。
  为此,我区在医共体改革中,将如何实现“人通”作为了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首先在引人用人上求突破,计划有序推出以下措施,即:将分院的余编由医共体理事会统一管理使用,在分院职称结构不改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剂,但不得并入牵头医院编制内,同时,对分院或紧缺岗位所需人才,只要具备专业资格,适当降低学历予以招聘,出台《潼南区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办法》,每年落实200万元兑现医疗卫生专业人才优惠政策。”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打通引人用人的“活关节”后,他们突破管理权限,把所有分院党员的组织关系,由属地镇街划转医共体牵头医院党委直接管理,既强化行业党的领导,也便于人才的高效使用,各分院院长、副院长调整、任免,牵头医院党委可以直接决策;在保证基层医务人员总量持续增加的前提下,牵头医院党委可以直接调动分院人员,既防止分院人员流失,也便于牵头医院根据均衡发展需要灵活调配医共体内的医务人员。据统计,仅2018年,医共体牵头医院根据分院的业绩考核、专科建设需求,就免去两名院长职务,为5个分院的科室建设调动配置20名医务人员。
  同时,突破原有激励奖惩机制,牵头医院到分院帮扶的医务人员,原绩效待遇等不变,同时享受分院工作量补助、职级晋升等待遇,切实解决无人愿意下基层的问题;分院医务人员上挂锻炼,原绩效待遇等不变,同时按短期培训的规定予以补助,激励分院人员主动提升服务能力。并要求新引进的专科人员5年之内必须完成学历提升并取得执业资格,本科学历人员3年内必须取得执业资格,对取得相关学历和资格的人员给予奖励;未按期完成的,按要求给予降低绩效、待岗等处罚。去年,分院28人完成学历提升、22人取得更高一级执业资格,完成率96%,处罚2人。

C:破除“收不拢放不开”的资金瓶颈,以“三集中三共同”促进“财通”

  “今年,我院计划以医院宿舍楼为基础,升级改造康养服务中心,房屋建筑面积2201平方米,增加无障碍设施、健康娱乐设施、绿化景观等配套设施,计划配置养老床位72张,VIP房间6间,并在医院综合楼四楼成立养老科,设置医疗病床30张,让医养结合试点项目,在古溪中心卫生院开花结果。”说起医养结合试点项目的发展规划,古溪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少云雄心勃勃。对于大多数医院都担心的资金问题,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确定为医养结合试点医院后,医共体会从全区范围内统筹资金支持我们,大家有信心把事干成干好干出特色。”
  张少云口中的“从全区范围内统筹资金”,正是本次医共体改革中的“财通”。医共体“三通”改革推进以来,我区破除“收不拢放不开”的资金瓶颈,以“三集中三共同”促进“财通”。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共同发展。一方面建立“资金池”。从各分院的事业基金中提取10%,从2018年及以后年度医疗业务收入中提取5%建立发展基金,由医共体理事会统一管理。“资金池”资金统筹用于各分院的基础建设、设施设备采购、保障薄弱分院运行等,促进各分院均衡发展。同时要求受助分院发展起来后应逐年偿还本金,既防止“多劳多提、坐享其成”弊端,也有利于做大发展基金。目前,已从“资金池”中划拨230余万元,支持龙形分院购买X光机、古溪分院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桂林分院搬迁装修等。另一方面实行结余资金绩效奖励。允许牵头医院最高将结余的85%用于职工奖励;允许各分院最高将结余的70%用于职工奖励;允许在绩效工资总额内设立加班、值班、夜班、学科建设、突出贡献奖励补助,充分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为突破资金瓶颈,我们实行财务集中核算,共同支配,调整财政预算方式,将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调整为一级预算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保障,参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实施绩效管理。各分院财务由医共体牵头医院集中核算,对分院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当分院有关经费不足时,可以在医共体内相互调剂。当医疗设施设备出现供需矛盾时,分院之间可以统一调配使用,避免资产闲置。”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为引导医共体成员单位从“要我控费”向“我要控费”转变,我区对医保进行集中调剂,共同分担,改革医保基金对医共体的支付方式,发挥医保基金的导向作用。医共体内实行“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摊”,医保总额在医共体内可根据各成员单位的报销情况进行相互调剂,保证患者的正常报销。医共体内当年结余的医保总额直接由医共体留用,保证医保资金“不崩盘”、每年有结余。据统计,2018年,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次均门诊费用约160元,住院次均费用约3670元,是渝西片区最低的,分别相当于平均水平的77%、69%。
  实施医共体“三通”建设改革以来,我区积极在“调体制、破堵点、谋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求突破,打破了原来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独立设置、各自为政的旧体制,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集中统一管理,构建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说:“通过‘纵横’联动,实现‘医通、人通、财通’,有效破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推进,让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媒体记者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