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维文
声情并茂是歌者追求的境界。“声”先于“情”,是“情”的基础,只有把“声”的技术、技巧解决好,才谈得上声情并茂,而不是解决不了声音问题,就用所谓的情感来代替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在山西民歌中浸泡,耳濡目染。22岁那年,总政歌舞团招合唱演员,我被选上。战友到火车站送行,我说:“如果我两年不能从百人合唱团站到小合唱队,我就打道回府。”天上不会掉馅饼,成为一名优秀歌唱演员要付出很多艰辛。这之后几十年,唱歌之于我,是职业、事业,更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对歌唱事业的认识也随之变化。一 开始,大家喜欢,我就使劲儿唱,为有了自己的歌而振奋。慢慢地,我发现我的歌不仅可以带给人们欢乐,还可以带给人们力量,这就让自己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我体会到,军歌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抒发战士情怀的抒情歌曲如《小白杨》。很多人和我说:“我是听了《小白杨》去报名参军的”“我是听着《小白杨》在部队成长起来的”。另一种是鼓舞士气、鼓舞斗志的队列歌曲。比如,在1998年抗洪抢险前线、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一线,我和几天几夜没合眼的救援官兵一起唱《一二三四歌》,那种地动山摇的喊声喊出了中国军人勇往直前的士气。
正因为有了这样真实的情感和人物形象,我每次歌唱时都能首先打动自己,唱出的歌不会“空”,不会只是炫音色、炫技巧。无论是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还是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无论是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还是在遥远非洲的医疗小分队;无论是在抗击非典的小汤山,还是在国庆典礼的阅兵村,在歌唱时,我都特别注重和观众心与心的交流,这是真诚的感情使然。自豪地讲,我发自内心地想歌颂中国军人,想让大家在我的歌声中听到、看到中国军人的气概。
声情并茂是每一个歌者追求的境界。“声”先于“情”,是“情”的基础,只有把“声”的技术、技巧解决好,才谈得上声情并茂,而不是解决不了声音问题,就用所谓的情感来代替。
如何解决好声音问题?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科学的发声方法。我经常讲,歌唱演员要像战士每天都要擦枪一样坚持练声,唱到老、练到老。只凭借天生一副好嗓子唱歌,很难走长远,漂亮的音色就会一闪而过。只有在科学发声方法指导下坚持练声,才能让你的声音永葆年轻。
歌唱演员要守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要用这样的精神去磨炼每一首歌。我的成名曲《小白杨》《说句心里话》《想家的时候》《一二三四歌》《强军战歌》《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大都是在基层演出成百上千场,才越唱越好,才被大家接受和喜欢。
从2014年开始,我多了一重身份:做老师,至今开办八期课堂,就是为了和热爱声乐艺术的年轻人分享我的艺术经验。好的声音一定是自然的,不是“做”出来的。一个优秀的声乐演员,无论哪种唱法,追求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圆润、明亮、结实、高位置、深呼吸。但当前的现象是,很多人喜欢拼尽全力唱、飙高音,在演唱时加了很多劲,把自己最好的声音和音色埋没了。所以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做减法”,轻声唱、小声唱,唱出属于自己的最好的音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艺术阅历的积累,我越来越感到自己身上还有另一种使命。那就是,让中国民歌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继承和发展,也在历史中留下我们这一代人对中国民歌的爱与诠释。从2003年开始,我按照地域省份收集整理录制“中国民歌情歌系列”。目前,已完成《西域情歌》《黄土情歌》《红土情歌》《黑土情歌》《湘鄂情歌》《豫皖情歌》《冀鲁情歌》《蒙藏情歌》《江浙情歌》《闽赣情歌》《宝岛情歌》等专辑。明年是我从艺50年,我将把它们奉献给所有支持、厚爱我的听众和观众朋友们。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国民歌的魅力,也越加希望中国民歌走向世界舞台。意大利民歌之所以能广为传唱,是因为有像帕瓦罗蒂、多明戈等重量级艺术家演唱和传播,我们也需要众多的中国优秀艺术家在世界舞台上演唱、推广中国民歌,让越来越多的人听到。
走向世界之前,中国民歌首先要在中国有市场。客观地说,中国民歌的空间正在萎缩。现在各种真人秀和比赛很多,给我们民族声乐的平台有多大?在某些地方,如果一个中学生说喜欢阎维文的歌、喜欢民歌,估计会被同学们笑话吧!是因为歌不好听吗?恐怕不是。是因为没有给年轻人听我们唱歌的机会。“民歌要从娃娃抓起”,给孩子们学唱家乡民歌的机会,从小就给孩子们心底留下一粒民歌的种子。作为民族声乐传承者,必须在热闹纷繁中坚持走民族声乐这条道路,同时主动学习借鉴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演唱方式,让中国民歌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