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厂忙碌现场。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五桂镇东南村的潼南区吉垚建材有限公司砖厂工地,只见现场一遍繁忙,几十个工人,正忙着搅拌、烘干、码坯、烧制,一台叉车来回忙着运输已烧制好的砖块,几台大货车正在厂门前排队购砖,等着把砖装上车,运往四面八方。
潼南区吉垚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吉勇告诉记者,他今年60岁,以前在塘坝镇开过大米加工厂,把收的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逐渐地,手头积累了一些资金。
1995年,黄吉勇在五桂镇东南村建了一个小型砖窑,每月产砖60万块,每个月营业额约十七八万元。全部采用原始的人工制作,生产设备、制作工艺等都属于“刀耕火种”式,效益不算好。
2015年,五桂镇党委、政府为该厂协调征用了20多亩土地,协助该厂在银行贷款,办理砖厂矿山釆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
随后,该砖厂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了改扩建,陆续添置了挖掘机、铲车等,购买了300多万元的新设备,将原来的小型砖窑改为新型环保旋转式节能窑炉。
黄吉勇说,2018年,五桂镇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打硬仗,精准扶贫拔穷根,邀请技术人员来到他的砖厂,免费为务工人员培训烧砖技术,经常叮嘱黄吉勇及务工人员注意挖掘机、铲车使用安全、电力安全、工人上车安全等,为民营企业服好务。
记者在制砖现场看到,新型砖窑炉建在轨道上,好似一列行驶在轨道上的火车。圆形生产线直径约有40米,宽约20米的断面码着一排排整齐的生坯。整个制砖工艺有“制砖—码坯—烘烤—焙烧—冷却—出砖”等流程,每个流程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操作。车间里,炉火熊熊燃烧,但记者走在焙烧间上方一点也不觉得热,也闻不到刺鼻的气味。
黄吉勇说,技改后工艺先进,原材料用量下降。原来烧小型砖窑时烧好一块砖要用0.6斤煤,现在只用0.2斤煤;用叉车搬运,效率比人工更高。我的砖厂生产量更大了,更多的村民在我这里找到了就业的门路,改变了他们家的经济状况。”
据悉,改扩建后的新砖厂,占地20多亩,每月产砖350万—400万块,月产值100万元以上。产出的砖大多销往邻近的大足中敖镇、安岳石羊镇、铜梁双山镇等地。每天有10—30辆货车前来拉砖。
务工人员做计件,一般4000—5000元/月,做杂工的女工,每月也至少有3000多元的收入。
该厂每天有50余人上班,以前的贫困人口占60%。经过在砖厂的务工,他们家庭实现了脱贫增收。
黄吉勇已连续两届担任政协委员,现是五桂商会会长。
“之前在外打零工,没有固定收入,一年挣不了多少钱。”48岁的东南村1社务工人员张祖才告诉记者,他家里有4口人,有年老体弱的父母,(紧转3版)(紧接1版)以前两个子女读书,住的房子是小青瓦房子,破破旧旧的,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如今,他在这个砖厂打工两三年了,负责上车,每月有约4000元的收入,改善了经济条件。现在大儿子成年后也在该厂打工挣钱,他家已经修起一楼一底的楼房,他感到很满意。
东南村村民王运林说,砖厂不仅吸纳50多名村民就业,提高了他们的家庭收入,还对接周边的贫困户进行产业脱贫。稍有空闲时间,黄吉勇就会组织人员一起走村串户,掌握该村贫困户第一手资料,因人精准施策,安排务工、入股分红或扶持庭院经济。
东南村副主任杨永华介绍说,贫困群众成了拿租金、薪金的“两金农民”,而且“上班就在家门口,家业兼顾两不误”。
技改后的砖厂,将形成东南村长期稳定的扶贫产业项目,有效地带动了附近村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