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410期 >2019-02-13编印

整合上级资金,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发展短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梓潼街道 扶贫路修到百姓心坎上
刊发日期:2019-02-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吴波

  “道路修通以后,我们进城方便多了,要卖家中的农产品,出门就可以坐车。”日前,记者在梓潼街道五郎村采访时,村民邹兴中高兴地说。
  梓潼街道下辖16个社区、11个行政村,总人口1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99万人。曾经,因基础设施差,全街道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2户3640人,五郎村被确定为贫困村。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街道整合上级资金,加大财政投入,补齐发展短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村组面貌大为改善、产业不断壮大,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过动态调整,截至2018年12月底,街道在国扶办系统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5户3174人,其中正常脱贫户859户3014人,未脱贫户56户160人,正常脱贫户达93.8%。
  记者从城区出发前往梓潼街道五郎村公共服务中心,驱车由东安大桥上产业大道,不到10分钟便到达目的地,比从凉风垭高速路口前往更快捷。走进村内,记者发现村级公路已形成环线,早将各组、各户连接起来。“我们村的村级公路,在全区也可以说首屈一指。”该村支部书记李明翘着大拇指对记者说。
  在外打工多年的村民邓泽福还能回想起村里多年前的样子。“我们有句谚语来形容村里的路:‘毛狗路、阎王路,下雨陷起螺丝骨。’”他给记者举了多年前的两个例子,“要是家里卖肥猪,得比离公路近的人家少一元钱一斤,因为收猪的知道,你家偏僻猪儿卖不出去,就算买了家里的猪,还得自己找人抬到两公里外的狮子桥,因为那里才有公路;要是想上街办点事,得天没亮就出发,因为得步行几小时,出发晚了,走到街上都散市了。真是想卖的卖不出去、想买的买不进来。”
  “要致富、先修路,要脱贫、路先行”。脱贫攻坚以来,梓潼街道把打通断头路、硬化通村通组公路、新建产业公路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到2018年,累计硬化公路48公里,新建泥结碎石路46公里,新建生产生活便道22公里,交通网络对所有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基本实现“村村组组通硬化路”的目标。
  “只有基础设施脱了‘贫’,产业发展才能跟上。”梓潼街道党工委书记尤长清说,“我们以道路建设为突破口,整合各方资源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根本途径,从而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脱贫攻坚的试金石。五郎村4社被一条小河沟一分为二,河沟虽不宽,但却是群众心里最大“结”。站在一座宽0.5米、长近5米的预制板桥上,4社村民邹兴忠说,“这就是以前过河沟的必经之路,雨稍微下大一点,河水就把桥淹了,胆子小的只能望桥兴叹,胆子大的就手脚并用爬过去,每年都有人被水冲走。”为让群众过好河、走好路,2018年,梓潼街道多方筹措资金在小桥的上游50米,修建起了一座牢固的水泥新桥,建起了石河堰,还在桥两头新修了泥结碎石路,方便更多群众出行。“现在好了,新桥不光能过人,还能过车,听说桥两边的石子路还要修成水泥路。”邹兴忠说,“这路啊,修到我们心坎里头了哟!”
  路不光通往群众心坎里,还打开了群众的致富门。基础设施完善后,农业产业开始聚集,2018年,梓潼街道新培育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家、农民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5家;土地流转5800亩,发展种养大户10户。直接或间接带动近3000贫困户增收。“基础差一些并不可怕,下一步,街道还将不断夯实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企业和资金落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尤长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