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622期 >2019-12-09编印

一家生产型企业,十余款系列产品,一百余名生产工人,一千多万元年产值——
小小红薯粉 铺就致富路
刊发日期:2019-12-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粉丝正在厂区进行自然晾晒。

粉丝正在厂区进行自然晾晒。

外籍务工人员正在操作设备。

外籍务工人员正在操作设备。


  

全媒体记者陈靖 
  清晨的崇龛镇大屋村,雾气迷茫、万物萧瑟。行走在乡间的村民,身着厚厚的冬衣,双手插在裤兜里,来去匆匆。
  但在村中一处闲置许久的厂房里,却是一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工人们坐在流水线尾端,取下一把把切好的粉丝,熟练地套袋、封装,一件件市场认可、市民喜爱的川粉系列产品就生产出来了。
  “自从这家企业投产以来,给咱们村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老百姓感觉每天有事情做了,生活充实了,也更加有奔头了。”大屋村村委会主任张理军介绍,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正为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带来新的发展希望。

  A.梦想成真 从意愿到达成只用时三四个月

  位于潼南西部的崇龛镇,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村民历来有种植红薯、油菜等传统农作物的习惯。将红薯加工成淀粉,制作成粉条、粉丝等初级农产品进行售卖,也是部分村民长久延续下来的一项生计。
  土生土长于大屋村的李波,成年后奔赴外地从事川粉行业多年,与父母兄弟成立多家公司,对生产、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非常熟悉,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2018年末,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偶然的机会,崇龛镇党委、政府获悉在成都等地发展势头不错的李波,素来有回报家乡的念头,便与其多次接洽,争取招引川粉加工企业回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这与李波的想法不谋而合。多年的夙愿即将成为现实,让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李波,有了踌躇满志、大干一场的信心和决心。
  与妻子商量后,他们立即将家从成都搬回了老家,将村子里一处闲置已久的旧厂房进行规整后,仅用了三四个月时间,这家名为重庆薯运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便正式宣告投产。
  该公司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拥有冻库9座、厂房2栋、晒场2处。生产和销售的“东薯运来”牌、“薯来旺”牌系列川粉,已通过位于成都的配送中心,发往华东、华中、华北等多个地区,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发展势头。

B.技术升级 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近年来川粉的声名鹊起,与川菜(特别是火锅)的大面积流行有着直接关系。
  对于味道越来越挑剔的现代人,营养与外观、口感俱佳的原生态食材,是满足食客口腹之欲的重要前提。
  “我们的产品选取的主材都是优质红薯淀粉,与木薯粉等按一定比例调混而成,在满足营养的同时,口感也更佳。”李波称,他从事粉条行业近10年,对行业标准、生产流程、质量把控和市场营销都非常熟悉,也在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凭借深耕多年的销售网络和金牌销售团队,重庆薯运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根本不用考虑销售的问题,只管保障生产就行了。
  粉条的生产,严格来说属于传统产业。在我区双江镇、花岩镇等地,手工粉条生产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群众认可度较高。但因为人工成本的不断攀升,自动化改造进程一直步履蹒跚,整个行业难以实现大规模发展。
  李波所在的企业有自主的商标,有适销对路的10余款产品,通过多年探索,已基本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从生产流程上来看,目前引进并投用的两条全新生产线,对产品前期进行了全封闭生产,通过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器操作,减少人工参与几率,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把控意义重大,让持续稳定达标的产品供应消费市场成为可能。从产品技术革新方面来看,受传统的粉条储运条件和生产技术所限,以前的粉条都是自然晾干后投入市场。这个过程中,因天气和卫生难以把控,晾晒需要较大场地,成为行业发展的巨大掣肘。但随着鲜粉(湿粉)技术攻关的成功,圆满解决了这一困扰粉条行业发展多年的难题,保鲜时间达到了6个月,且口感更加顺滑劲道,即开即食,让宽粉等菜品成为众多“火锅达人”大快朵颐时的必选。

  C.增收致富 乡亲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除了传统的生鲜卖场,薯运来公司还积极拓宽网上销售渠道,与时下流行的“微火锅”、便携式火锅生产商进行战略合作,提供稳定的川粉供给。
  广开销路的同时,预示着产能必须提升,对数量稳定的工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黄良敏是公司的财务主管,对用工数量和工资支出了如指掌。
  “我们目前两条生产线是火力全开,实行两班倒,不间断组织生产。”黄良敏称,从上个月的工资发放情况看,达到满勤的员工,平均工资达到了3500元。
  据统计,10月份薯运来公司共生产川粉、粉丝等各类薯制品60多万斤,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元,为100余名村民提供了持续增收的工作机会。
  当初回乡创业的初衷,就是要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如今,这一梦想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今年已65岁的王安富是大屋村人,虽年岁已大,但身体还不错,以前经常利用农闲时间打零工,补贴家用。
  “听说村里的粉条厂效益还可以,我也决定来试一下,没想到他们当场就同意了。”王安富兴奋地说,厂里的工人多数来自本村,也有少部分是临近的村子,离家比较近,既照顾了家庭,也赚取了收入。
  以前,村子里多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一部分年轻人为了照顾家庭,被迫放弃了在外打工的机会,回到了村里。
  农村文体活动比较匮乏,游手好闲的多了,打麻将赌钱的也多了,家庭不和睦的也比以前多了。
  如今,这部分头脑聪明、手脚麻利的中青年人来到厂里,成为了生产骨干。上班的八个小时工作是比速度、比质量,“眼睛都不敢眨勤了”。下班后健步如飞回到家里,操持家务辅导孩子,生活工作两不误,生活充实且充满希望。
  “企业回乡发展,我们一定要继续支持。只有他们发展壮大了,我们才有工作机会,才有源源不断的工资可以挣。”张理军每次在村里开会都会给大家讲,一定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这个集体利益,就是企业实现健康发展。只有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去爱护、去呵护,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个人利益。
  “我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比较满意,正准备在年底前增加第三条生产线,让每月产量达到80万斤以上,产值达到240万元以上。”李波称,明年合潼安高速就要通车,交通会更加便利,他计划利用这大好的发展机遇,在镇上增设一座全新的加工厂,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