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622期 >2019-12-09编印

徐海波:利用所学填补潼南医学空白
刊发日期:2019-12-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王浪
  人物档案:徐海波,男,汉族,重庆潼南人,潼南区中医院副院长,脑病科主任。
  徐海波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留在浙江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十余年,曾荣获浙江省衢州市“十佳医生”称号,很难想象拥有如此丰富的阅历和精湛的医技的他,却在2018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潼南。潼南究竟有什么能让他放弃以前的荣誉重新开始?现在他在潼南又过得怎么样?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近徐海波,对他进行了采访。

漂泊二十载重返家乡

  “在浙江呆了差不多二十年,刚开始父母还在潼南,后来父母也就跟着来了浙江,回潼南老家的次数也就一年比一年少。”徐海波说。2004年徐海波大学毕业后,成为了神经内科临床医生,医术不断提升的他在浙江衢州安定了下来。
  “但是父亲上了年纪,我的妹妹又嫁到了攀枝花,父母不会讲普通话,在浙江日常生活交流困难,加上前年外公的突然离世,父母思乡心切,一次次劝我回潼南发展。”孝顺的徐海波在家人的多次劝说下动摇了。
  2017年,徐海波趁着回家的机会,特意在潼南转了两天,还做了一些调研。“家乡发展很快,人口基数大,留守的老人比较多,但一些医疗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可以在潼南利用所学填补空白、实现自我价值。”徐海波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也坚定了他回潼南为家乡做贡献的信念。
  2018年,徐海波通过“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高级职称被引进回来。“回来之前我们还在忧虑,但是回来后才发现我们的顾虑都是多余的。这里有人才公寓,办理手续也没怎么跑路,中医院、区人力社保局都是一路绿灯,一站式服务,连我家属的工作也有了保障。”徐海波说,家乡潼南良好的人才政策让徐海波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漂泊了二十载的游子终于在家乡生了根。

做人民健康卫士

  “徐医生你真是妙手回春,感谢你啊。”今年六十多岁的任女士,由于脑干出血严重、治疗希望渺茫,又是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太多的医疗费用,家属都打算放弃了。
  “脑干出血是一种非常难治的疾病,需要脑干穿刺治疗,重庆目前只有一个成功案例还是请的外地医生。”在成功几率极低的手术案例面前徐海波心里也在打鼓,但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病人等死,“救,必须得救”他暗下决心。
  经过几小时的脑干穿刺治疗,手术成功挽回了患者性命,徐海波也松了一口气,他告诉记者这应该是重庆的第二个成功案例。
  徐海波到潼南区中医院以来,开创了我区多项治疗先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运用“方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这项新技术治疗脑部疾病,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同时,在徐海波的带领下,区中医院脑病科医疗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科室开展了帕金森病诊疗、眩晕症手法复位等治疗;还率先在区域内开展了急性脑梗死的静脉溶栓治疗,制作了国际标准化溶栓流程。凭借他对我区医疗事业的突出贡献,徐海波先后荣获了“潼南区十佳内科医生”“重庆好医生”称号。
  谈到未来打算,徐海波表示,这一年在潼南生活很充实,一直与区中医院共同成长。“下一步,我将在科学研究、团队建设方面培养新人、贮备青年人才,提升医院及科室服务态度,用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做潼南人民的健康卫士,回报家乡人民。”徐海波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