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634期 >2019-12-25编印

促进农膜利用“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
我区大力推广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
刊发日期:2019-12-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梓潼街道卫星村村民察看双色加厚地膜使用情况

梓潼街道卫星村村民察看双色加厚地膜使用情况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刘锦)12月24日,记者从区供销合作社获悉,我区抓实抓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由区供销合
  作社牵头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依法依规确定了1个区级废旧农膜回收储运中心,在22个镇街分别建立起农膜回收网点,在全区304个村居确立存放点,初步建成了区、镇街、村居三级回收网络。截至目前,共计回收废旧农膜336.03吨。
  今年,我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加厚和可降解地膜推广示范工作,先后在梓潼、桂林、玉溪、米心、双江、太安等镇街共设立7个加厚和可降解膜试验示范点,推广使用加厚地膜250亩、可降解地膜200亩,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序开展。
  “相较于传统地膜,双色加厚地膜解决了回收难题,而且上层的银灰色面可以起到反光、驱避蚜虫的功效,下层的黑色则具有除草的作用。”太安镇供销合作社主任秦淮介绍,由于传统地膜以人工合成的聚乙烯材料为原料,因此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而且捡拾时易破碎,回收难度大。
  “我们今年使用了56亩加厚地膜,使用后发现这个加厚地膜不仅具有以前普通膜的增温保湿效果,还增加了防虫、除草的多种功能。”梓潼街道办卫星村的草莓种植大户李阳华说,这对于提高草莓的品质很有好处。
  无独有偶,在位于梓潼街道罗家村二社的可降解地膜示范点,绿油油的萝卜叶下面“藏着”乳白色地膜,虽然外观上和普通地膜并无差异,但这种地膜以木薯或玉米淀粉为原料,可通过土壤微生物降解形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当地萝卜增产增收的“秘密武器”。“这种可降解膜在三个月左右就能够自行降解,因此无须回收,省工省力、增产增收。”秦淮表示。
  “作为新型地面覆盖农用地膜,加厚和可降解地膜能够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是替代当前塑料地膜的最佳选择。”区供销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设立加厚和可降解膜试验示范点,“以点带面”发挥好带动示范作用,充分促进农膜利用的“减量化、循环化、无害化”,助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