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总第630期 >2019-12-19编印

修路、卖米、电网改造、法律服务……宝龙镇龙湾村第一书记吴建勤——
真情洒满扶贫路 精准帮扶暖人心
刊发日期:2019-12-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与村民探讨种植技术

与村民探讨种植技术

入户了解群众诉求

入户了解群众诉求

走访贫困户

走访贫困户


  

  宝龙镇龙湾村,地处潼南、合川与四川遂宁三地交界,距离重庆主城区约160公里,高速路、省道、通村路、土路近3个小时车程,这是记者去那里记住的数字。
  龙湾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693户228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7户257人,这是老吴第一次去龙湾村的路上,心里反复默念的数字。
  2019年年初,在自己参加工作的第34个年头,老吴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使命,开始了自己与龙湾村的故事。

“老兵不会拒绝组织交代的任务”

  故事里的主人公叫做吴建勤,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行装处一位普通干部,生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青春奉献在军营,汗水挥散在法院,如今在自己工作的第34个年头,来到脱贫攻坚一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回到了农村,老吴说自己并不陌生,“这是组织交给我的使命,也是我和土地的缘分。”
  带着对土地特殊的感情,老吴于今年3月12日来到了驻村的地方——潼南区宝龙镇龙湾村。到村里报道,距离自己接到任务仅仅相隔数天,用老吴自己的话来讲,“组织交的任务,自己作为一名老兵、老共产党员,是不会说拒绝的,工作任务总得有人去完成。”
  看似轻描淡写的起点,其实背后并不轻松。老吴患有高血压,最近部分体检指标也是一直处在异常情况,妻子去年10月刚刚换了3个心脏瓣膜,还在恢复期,需要每天叮咛按时吃药。得知此事后家属并不乐意,但是老吴没有退缩,用他的话说只是和同事聊了三五分钟,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未来两年要在扶贫工作最前线迎接挑战。
  “当兵的性格见不得做事磨蹭。”边说边笑的老吴,和当年在军营比多了几根白头发,但干练丝毫不减。
  “轻描淡写”的出发,开启了老吴的全力以赴。了解村情村貌,学习扶贫政策,参加市区两级的扶贫培训,向年轻的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学习扶贫方法……来到龙湾村的第三个月,老吴带来的两个笔记本写满了贫困户的情况。

“村里的狗都不冲我叫了”

  比写满笔记本更快的是,老吴用自己的脚步走访完了全村在家群众。“我连人都不认识,怎么开展工作”,带着这样的工作态度,老吴白天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傍晚在农户门前的院坝里,与群众或拉家常、或宣传扶贫政策,完成了自己的遍访。
  光走访群众肯定不行,老吴知道要做好扶贫工作,就是要解决贫困户的切实困难才行。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主任都是退伍老兵,工作起来容易配合,这也为他和村里人相熟架起桥梁。通过他们的介绍,在较短时间里,老吴熟悉了贫困户的全面情况。
  时间慢慢来到了重庆的雨季,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工作必须提速,作为川渝交界的山地村庄,龙湾村的雨季路不好走,“雨越大,路越难走,但是危房土房肯定更危险啊”,老吴说起帮助一位空巢老人搬离老旧危房的场景,表情依旧有些着急。
  村里的老人在邮政储蓄银行不知道怎么开户取钱,老吴帮他们取;村里的贫困户不会填表报销医保,老吴帮他们填;开车的路上遇到从镇里背着背篓走路回村的村民,老吴停车载他们一截;贫困户住院了老吴专程去看望慰问……就这样,老吴和村民越来越熟。
  老吴笑着说:“一位同志跟我说,你到了农户家,他家的狗都不冲着你叫了,看来你确实没少在村里走家串户。”虽然是一句玩笑,但这也是老吴遍访群众的真实写照。

“你比我的子女对我还要好”

  成为“村里人”的老吴,也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了龙湾村最需要什么。
  龙湾村虽然通了电,但是到了夏季用电高峰,村里电压不稳,经常停电;尤其是到了晚上,没有电,雨后的闷热让人脾气暴躁,静逸的农村也不再温柔。
  改造电力设施,推进路面硬化,两项工作在吴建勤的心里成了回避不了的心结,可这不比帮农户干活儿,只要出力气就行,还需要经费和工程项目的引进。老吴开始在区里的扶贫会议、帮扶单位的扶贫交流中,多次提及村民的这两个需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吴和驻村干部的努力下,电和路的大问题正在顺利解决中。电力部门已完成项目设计、现场勘验等工作,资金问题也基本得到落实,开始分阶段实施。路面硬化工程得到各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记者前往龙湾村的时候,正好遇到了进驻村里的路面改造施工队。
  这个夏天,老吴自己还干了一件“大事”,当然这个“大事”是从村民口中说出来的。
  龙湾村现有3个产业项目和1个集体经济,主要以水果和水稻种植为主,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和200多户的土地留转问题,但却在销路上遇到了难题。
  为了让乡亲们的大米能够尽快卖出去,老吴开始到城里以及市区各家单位进行对接。老吴联系了几家法院食堂,采购龙湾新米,再后来老吴的同事们也闻讯自发购买龙湾大米,通过同事们的传播,龙湾米的口碑也迅速扩散,销量明显提升。
  修路、卖米、电网改造……这些事感动了村民,但村民的一句“你比我的子女对我还要好。”却深深地感动了老吴。

“法院人还是要有点职业贡献”

  老吴出生在陕西宝鸡的农村,当兵13年,1998年,转业来到法院系统,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后勤保障部门一干就是近22个春夏。在法院里一直从事司法行装工作,从基建到技术科,老吴可是个“百事通”。
  老吴说,自己在法院并不办案子,但是来到了农村,作为法院人,还是该做些自己的职业贡献。就是这个想法,让老吴冲在了法律脱贫攻坚的最前线。能解答的问题自己立马回答,回答不了的问题就找同事帮忙。
  村里一位老人的女儿在外地打工摔伤了,一直没有获得赔偿,老吴帮助他们在潼南区法院立了案,最终通过司法程序为其拿到了赔偿金;村里一名年轻人在运输公司挂靠经营出了事故,与经营方就责任划分产生分歧,老吴专门咨询了多位法官同事为其提供法律咨询;村里一位妇女在回家的路上被人骗走身上的几百块钱,老吴协助她报警调取监控……
  老吴很开心能够有村民咨询法律问题,他说:“自己都从这些问题里学到了不少法律知识”。
  当然,别忘了老吴可是电子技术好手,刚来到村里,他发现村支两委干部在使用计算机方面经常遇到小难题,老吴便及时给大家解决,“这可是我的强项,我很想帮到大家”,对一些常用的计算机使用方法老吴也热心传授,大家的工作效率因此得到提高。同事、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也经常给老吴讲一些解决老百姓身边事的技巧和方法,“这就叫互相学习吧。”老吴乐呵呵地说。
  作为一名老党员,又是法院干警。老吴成为了村里以及镇上年轻同志的榜样,在龙湾村的主题党日上,老吴多次作为主讲人为村里的党员讲党课、讲国家的扶贫政策。在龙湾村党支部,老吴还和同事们发展了两名新党员和1名入党积极分子。“没想到我这个快退休的人,来这里还能做点贡献。”老吴说着说着很淳朴地笑了。

“看到法院的警车就觉得亲切”

  老吴和村民越来越熟,扶贫工作也收获满满,眼看着潼南区距离全面脱贫的日子越来越近,老吴和他的同事们也越来越拼。当然,关键时刻组织不会让老吴孤军奋战。
  今年四月,法院组织年轻干警集体到龙湾村开展“扶志·扶智”活动。针对龙湾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基本法律知识的状况,年轻干警们在当地的学校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给全体师生讲授专题法制教育课。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活动,青年干警代表到贫困群众家中,对群众的院落进行清扫整理。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王华菊代表院党组,到龙湾村检查指导两级法院派驻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的情况,深入贫困群众家中,详细了解贫困家庭的情况,给贫困户和学生送去慰问品。
  了解到龙湾村“新时代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缺乏必要的学习设备,法院干警专程送去了电视机、笔记本电脑等,带去涉农维权相关的法律宣传小手册与法律书籍,为龙湾村打造了“法律学习园地”供群众学习查阅。
  法院的干警们争相采购龙湾村的大米,还走进了龙湾村的校园与农户的家中,送去了学习设备与资料、慰问品……村里的农户可能分不清法院工作人员的职业,但是他们看到写有“法院”二字的警车,就知道这是老吴的同事来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吴建勤和自己的同事以及潼南区法院多次为贫困户送温暖,住在龙湾村通村路边的独居老汉说:“现在看到法院的车都感觉有点儿亲切”。
  当然,这种亲切的纽带,是扎根在龙湾村的老吴。老吴开车送记者离开龙湾村,下着大雨,路边的农户招手笑着说自己要到镇上去,老吴默契的停车,这位拿着斗笠的老人也同样默契地坐了上来。
  返程的车继续行驶,老吴说最近他作为驻村一线的扶贫干部代表参加了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会上国务院扶贫办和市委主要领导传达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目标要求,老吴说:“2020年全面脱贫攻坚战即将进入决胜阶段,我人在村里,单位领导和同事们一直关心着我,帮助我,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我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我一定会用心用情做好龙湾村的扶贫工作,圆满完成组织交给我的任务。”
  车子到了镇上,老吴送别来访的记者,转身指着不远处的群众健身场说:“我晚上散步经常会遇到一群小孩子在那里打篮球,后来我就加入了他们,现在他们每天傍晚打球都要来看看我在不在,喊我和他们一起玩。”
  农田里金黄的水稻,电力升级后院坝里大照明灯下一起跳舞的老人,以及奔走在龙湾村的老吴和他的同事们……这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就是全面小康以及扶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铿锵注脚。

(原载中国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