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628期 >2019-12-17编印

“后进村”成了“后劲村”
——宝龙镇长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侧记
刊发日期:2019-12-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贫困户邹远超(左)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贫困户邹远超(左)成为合作社的股东。

肖长瑞(右)、张洪伟(左)与贫困户一起讨论榨菜种植。

肖长瑞(右)、张洪伟(左)与贫困户一起讨论榨菜种植。

交流种植技术。

交流种植技术。

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拓宽了收入渠道。

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拓宽了收入渠道。


  

全媒体记者赵晨城石玉洁
  “张主任,咱们合作社的二期项目什么时候开始动工?我还想再参点股。”“张主任,我现在手上有点资金,能不能再买点股?”……连日来,宝龙镇长新村村主任张洪伟遭到了“电话轰炸”,从早到晚,他不停地接到村民的来电。“老李啊,二期项目我们还是要首先满足贫困户的需求,你们不着急哈。”张洪伟只有不停地跟乡亲们解释。
  虽说“骚扰电话”并没有因此间断,但张洪伟却乐此不疲。“年底了,我们的合作社收益很不错,村民尝到甜头了,自然也想多投资,这是好事。”张洪伟脸上笑开了花。他告诉记者,短短一年时间,长新种植股份合作社的一期项目就有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年收入加上财政补助,每家每户的股份已经从每股40多元提升到了每股300多元,许多村民争先恐后地想要入股。

  A.创新入股方式“小农户”变身“大股东”

  张洪伟所说的长新种植股份合作社,是长新村在2018年9月份成立的合作社,一期项目流转了村里208亩土地,规模化种植柚子、榨菜、海椒和中药材。
  “在以前,长新村是没有大规模产业的,村民们大都依靠外出务工来维持生活,土地大部分都撂了荒。即便不撂荒的,多是留守老人们自家种点粮食作物,多数是没有可观收入的。”张洪伟说,将村民们家里的撂荒地变废为宝,将贫困户全数动员起来是长新村村支“两委”的初衷,只有将现有的“资源”整合利用好,才能让长新村这个“后进村”走上快速发展道路。
  长新村共1025户3904人,其中建卡贫困户55户186人,低保户56户112人,全村耕种面积2720亩。资源少、家底薄、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了制约长新村发展的“拦路虎”。
  “如何发展全村支柱产业,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长新村村支“两委”领导班子经多次走访调查、商量对策后,最终做出了决定。“脱贫致富还是要靠我们自己!”在2018年初,长新村村支书肖长瑞拍了板,一定要改变长新村“后进村”的形象,壮大集体经济。而成立属于长新村自己的股份制合作社,是当下最好的路子。
  “只有村集体经济强了,群众生活才能富裕。”很快,肖长瑞与张洪伟定下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方案,两人一致认为,集体经济入股,须以贫困户优先为原则,逐步覆盖到全部贫困户,帮助贫困户率先脱贫致富。
  结合本村实际,长新种植股份合作社借鉴资本“众筹”式做法,采取了土地、现金、劳动力、种苗入股四种入社方式。“普遍的合作社入股方式其实只有两种,即现金和土地入股。但我们结合本村的实际,考虑到贫困户很多都没有什么资金,但大部分有劳动力,加上政府又为村里贫困户补贴的每人20株种苗的政策,我们就增加了劳动力、种苗入股这两种方式。”张洪伟说,这样就能保证每个贫困户都能参股,每个人都能成为股东。
  现如今,长新种植股份合作社设置的一期项目上限为1500股,300元为1股。现已吸纳到全部55户贫困户,共入股587股,占比39.1%;吸纳低保户56户112人,入股312股,占比20.8%;群众、干部等入股186股,占比12.4%;集体入股415股,占比27.7%。

B.富民强村并举“小投入”带来“大变化”

  “没想到当了半辈子农民,如今我也成了股东,脱贫奔小康指日可待了。”贫困户邹远超和老伴清洗着刚挖出来的红薯,开心地说:“我在我们合作社参了24股,土地、现金、劳动力和种苗都有入股,算得上贫困户里面最大的股东了。”
  邹远超家中6口人,他和老伴常年生病,膝下两个孙子要上学,一家人的开支全部落在了儿子邹小平身上。“合作社刚成立不久,今年就能看到比较好的效益,钱比我刚开始想的还多些。”邹远超笑着说:“除了股份分红以外,在基地打工还有40元到100元不等的打工费,比起我以前种地好太多了,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村子有了集体经济,不用出远门就能挣到钱。”说到合作社的好处,贫困户唐安滔滔不绝:“像我这样的贫困户,既没有钱,身体不好也没有劳动力,张主任说有地和种苗就可以当股东,我刚开始还不信,没想到今年就挣到钱了。”
  得益于合作社的发展,村里的贫困户们将自家闲置的土地盘活了,群众们增收的渠道也拓宽了,长新种植股份合作社的成功运营,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但是在一年前,村民们的参股热情远没有这么高。“大部分贫困户思想比较保守,守着自己的两三亩地,宁愿土地闲置,也不愿意参股。”张洪伟说,再加上贫困户对村上成立的合作社不看好,害怕折本,根本没人愿意入股合作社。得不到贫困户和村民的支持,这让肖长瑞和张洪伟很犯难。
  “再硬的骨头也要啃下去!”肖长瑞和张洪伟铁了心要将合作社办下去,于是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召开动员会、挨家挨户拜访、找威望高的村民动员群众等等,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两人一合计,向群众给出了承诺:如果没有赚到钱,自掏腰包原价赔付给大家。这才让担心“赔本”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纷纷入股合作社。

C.盘活土地资源“撂荒地”成了“致富田”

  如今,走在长新村的田间地头,一年前闲置的撂荒地如今已经种上了绿油油的榨菜。几个贫困户挥舞着锄头,一边干着农活儿一边讨论着今年的榨菜收成。“今年我们种植有100亩榨菜,产值预计在15万元左右,加上辣椒、南瓜、土豆、红薯,今年的年产值大概有40余万元。”张洪伟说。
  要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新村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助力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长新村修建生产道路1.4公里,产业采摘道2.5公里,采摘便道3.5公里,水肥一体化22个。
  长新村对合作社长效发展的一系列规划和实施,也带动了村民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村集体经济发展上来。村民蒋红告诉记者:“村支‘两委’对合作社的认真负责和倾情投入,让我们对合作社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也更有干劲了”。
  “下一步,我们依然优先满足贫困户入股需求,再逐步辐射全体村民入股。计划将土地规模发展到1000亩以上,选种优质柚子,把宝龙柚做成名副其实的区域品牌,让本村90%以上的群众能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带来的产业发展成果和经济红利。”谈到合作社的未来发展,肖长瑞充满信心地说,他们还准备成立农机服务队,为全镇乃至周边区域的农户进行代耕代种,增加村民增收渠道。
  长新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积极探索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千方百计充实百姓钱袋子,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成为该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加速器”,也让这个原本远近闻名的“后进村”,走出了一条发展前景广阔的“后劲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