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总第581期 >2019-10-16编印

建国以来,我区水利建设从无到有,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潼南 兴水利惠民润万家
刊发日期:2019-10-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潼南航电枢纽工程该照片由该照片由区水利局区水利局提供提供

潼南航电枢纽工程该照片由该照片由区水利局区水利局提供提供

▲三块石建设现场资料图

▲三块石建设现场资料图

▲农田喷灌

▲农田喷灌

整治后的双江镇高石村山坪塘

整治后的双江镇高石村山坪塘

▲大石桥水库

▲大石桥水库

▲蓝天白云下的青云湖

▲蓝天白云下的青云湖


  

全媒体记者蒋亮罗列赵晨城刘锦
  “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的童谣,反映了老一辈潼南人记忆里靠天吃饭留下的一段深刻印迹。山还是那山,地还是那地,潼南人民对于水的追逐,一直未曾停息……
  兴水利,惠民生。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潼南水利建设从无到有,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民生水利普惠于民,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日趋向好……一幅水利改革发展、兴水惠民的精彩画卷徐徐展开。

  筑库围堰 吃水苦吃水难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我们农村现在跟城里一样了,自来水管一打开就有水了。”看到清澈甘甜的自来水从水管内汩汩流出,五桂镇东南村村民陈大爷一边清洗着蔬菜一边开心地说,我们再也不用为吃水困难而发愁了!
  五桂镇地势较高,饮水问题更加困难重重。特别是对于许多居住在山上的五桂镇村民来说,满山找水是久旱不雨时的普遍现象,许多村民甚至因旱举家搬迁。
  “2006年、2007年发生旱灾时,不敢洗衣服,不敢喂养牲畜,洗完菜的水继续洗锅,别说农作物灌溉了,人吃水都困难。”五桂镇村民张素琼回忆以前的大旱时期,仍然心有余悸,方坡村的许多村民步行5公里去邻近的大足挑水,金家坡的有些村民家里断水长达7天,政府组织马帮驮着100多斤的水,跋涉十公里给这些住在高坡上的农户送水,两匹马因此累死在抗旱第一线。
  “以前下了雨,河沟就有水,才能进行灌溉,没下雨就没法灌溉。自从修建了老鸦山水库,我们不仅吃水方便了许多,农田灌溉也不成问题了。”张素琼提起离家不远处的老鸦山水库笑着说,下山挑水、田沟找水、排队接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吃水苦、吃水难。特别是对五桂镇的居民来说,有着太多的心酸经历。为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老鸦山水库的投建应运而生。老鸦山水库位于五桂镇方坡村,工程总投资7625万元,总库容125万m3,是以场镇供水、农业灌溉、农村人畜饮水为主的综合利用小(一)型水利工程。自2019年5月投入使用以来,满足了五桂场镇5000多人、农村1700多人饮用水,保障2035亩农田灌溉用水。
  “老鸦山水库的投入使用,对于解决五桂镇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合理水资源配置将发挥重要作用。”五桂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村民在家里打开水龙头,就能吃到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水库提灌站让田间的规模化节灌工程也成为现实。
  民生水利、和谐水利、科技水利,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造福民生,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满足农业灌溉、牲畜用水的需求,而老鸦山水库的投用只是我区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
  目前,位于桂林街道高何村的大石桥水库也已基本建成,它将能实现灌溉面积达4.24万亩,解决场镇4.55万人、农村3.56万人和6.58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预计今年年底动工开建的铜车坝水库,将改善潼南南部片区水资源条件,缓解受益地区乡镇居民生活生产的用水矛盾。
  “我区现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6座、小(二)型水库55座,山坪塘5834口,石河堰830节,中型灌区8个,农村机电提灌站336座、404处。”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中小型水库遍布各个场镇,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水源保障。

  连“川”通“渝” 汹涌涪江变10平方公里宽域水景

  “我宣布,川渝合作重点项目涪江干流双江航电枢纽工程开工!”2019年9月25日,随着区委书记曾菁华在双江航电枢纽的开工仪式上的“一声令下”,我区又一航电枢纽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
  “涪江干流双江航电枢纽是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航运项目,也是2018年、2019年市级重点工程和‘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建设重点项目。”双江航电枢纽项目负责人表示,双江航电枢纽的顺利推进,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造川渝区域经济新通道。
  如今,潼南的各项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带给潼南人民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在上世纪70年代末,潼南还是省级贫困县,涪江上仅有一座300千瓦的小电站,连一个作坊式的小型工业都支撑不了。
  “没有电,百万亩良田不能提水灌溉,夜晚的街道照明也只能依靠几盏昏暗的路灯。”回想起几十年前的情景,当年的三块石建设者吴长龄仍历历在目。
  为了摆脱缺电困境,1976年6月,中共潼南县委决定将千里涪江拦腰截断,提高落差,修建全长15.2公里,平均宽110米的三块石人工运河引水发电。那个时候,既无工业基础,也无财政支撑,既没有现代设备,更没有大型机械,要修起一座发电站,只能靠人工。
  “6万民工仿照部队编制,县辖区为团,公社为营,大队为连,生产队为排。自带红苕、咸菜,风餐露宿、肩挑背磨,一锄一锄地挖,一锤一锤地打,一担一担地挑。”参与三块石人工运河建设的吴长龄回忆说。
  经过三年苦战,人工开挖安砌土石方447万立方,1979年9月,总装机14400千瓦的三块石水电站首台机组建成发电。从此潼南人民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看上了电视,听上了录音机,农田也得以提水浇灌,不再靠天吃饭。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三块石”精神,自此也成为激励和鼓舞潼南人民“自强不息、图变图强”的精神动力。从山坪塘、石河堰、水库、农村机电提灌站到航电枢纽站,随着不同时期大大小小水利工程的建设,潼南城乡老百姓的用水问题也逐渐得到改善,“三块石”精神也被注入到了每一项民生水利工程当中。
  2014年11月开建的兼具航运、发电、灌溉、生态保护和水体景观等功能的涪江潼南航电枢纽工程于2018年10月30日正式试航。
  能够通行500吨级船舶,年平均发电量1.4亿千瓦时。潼南航电枢纽建成后,中心城区涪江段水位整体提高7.5米左右,渠化航道近20公里,形成超10平方公里的宽域水景。借此利用“一江两岸”的滨水空间,打造绿地环境、沿岸设施等涪江水体景观,让潼南也真正成为了“一江穿城、山水相依”生态滨水园林城市。而位于涪江上游的三块石电站也终于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将发电惠及民生的接力棒传递给了潼南航电枢纽工程。
  “潼南水利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构建起水利防洪、供水保证、水资源保护、水利产业等相对完整的水利体系,水利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区水利局副局长曾燮辉介绍说。
  新中国70周年来,各项水利工程从无到有,老百姓从有水喝到喝好水,从靠天吃水到自来水入户,水利改革发展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饮水工程润万户,清泉如愿绘新图。潼南正是怀抱着这样的目标和初衷,满怀信心、步履不停的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