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义芳老俩口为老街打扫卫生
田家镇小石社区河道清漂公益岗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晓航)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最直接的脱贫手段。在脱贫攻坚行动中,我区开发的1329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建卡贫困户758人,让他们在家门口变成“工薪族”,每月收入有保障。
每天一大早,田义芳老俩口就会从家里步行赶到田家镇小石社区居民点,为全长近两公里的老街打扫卫生,清扫保洁工作将持续到下午5点多钟。两年前,田大姐的儿子遭遇车祸,医治过程中欠下一笔债务,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困境,为此社区将她家纳入了建档贫困户,还帮助老俩口申请了这一公益性岗位,每人每月工资1500元。为不耽误工作,夫妻俩还在老街租了一间房,便于中午的午饭和午休。“儿子治好伤后就和媳妇到重庆打工去了,收入还可以,我们两人干上这个工作后,家里的日子也慢慢好起来了,去年已还清外债,现在生活是越过越有滋味,真是享了国家的福。”田义芳高兴地说。
同样在这个社区,谢运怀和几个村民也没闲着,因为近段时间的降雨天气,造成小石社区滑滩子河出现浮漂,清漂就成了这两天的首要任务,这个工作从两年前实施河长制他们就开始干起。“一个月在河里清漂做得到三四天,150元一天,活路也不累,对于我们60多岁的老年人来说,足够了,还能帮补家里改善生活。”谢运怀对这一份工作也很满意。“自从我们社区有了专人负责打扫卫生后,村容村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街头巷尾、村道社道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连小溪河也变得清澈了。”社区公益岗位的设立得到村民们交口称赞。
“公益性岗位不仅增加了精准扶贫对象家庭收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就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能够解决乡村环境卫生和公益服务等方面问题,是一件很得民心的好事。”小石社区主任王芳告诉记者。
公益性岗位如何做到人岗相符呢?据田家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公益性岗位主要安排身体健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建卡贫困户、低保户等群体,按照劳动强度和技能等工种要求,为他们配置岗位,做到人适其岗。与此同时,镇里还出台公益专岗监督考核管理办法,对上岗人员出岗出勤、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考评,通过考核足额发放补贴。“贫困户因为一些客观原因,不能外出劳作,造成难以脱贫的现状,但一味地救助往往会给他们内心带来适得其反的伤害,所以我们从‘强心理’‘扶心志’开始,坚持‘以岗定人、按需定员、服务脱贫’的原则,开发了村道养护、河道清漂等公益性岗位,这些岗位激发村民脱贫积极性,实现‘扶贫’与‘服贫’双赢效果。”田家镇党委书记刘红光说。
公益性岗位助力脱贫攻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已在我区实施三年,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达到1329个,涉及保洁保绿、治安协管、扶贫开发等岗位,其中安置建卡贫困户758人,建卡贫困户占开发总量的57%,累计发放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716.61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2335.61万元。“为了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我们将加强公益岗位人员日常管理,进一步健全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机制和不定期督查制度,确保公益性岗位‘人岗相符’。”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潼南将在现有基础上开发350名保洁、绿化、基层协管等公益性岗位,解决困难群众特别是建卡贫困户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