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579期 >2019-10-14编印

从吃饱肚子到吃得健康,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很少出远门到随时随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
潼南:衣食住行变化大 人民生活美如画
刊发日期:2019-10-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 徐红英 李扬
核心提示:
  70年,峥嵘岁月弹指一挥间;
  70年,潼南大地旧貌换新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潼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从衣食住行到购物旅游,从富民增收到精神满足,从安居乐业到养老养生……103万潼南人民坚实地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103万潼南人民收获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吃饱肚子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

  民以食为天。餐桌上的变化最能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变迁,也是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典型反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百姓的餐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代吃的是肚饱,80年代吃的是味道,90年代吃的是品质,今天吃的是健康。”家住梓潼街道接龙大厦、今年78岁的陈嬢嬢对此感触颇深。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嬢嬢刚刚8岁。陈嬢嬢说,每天一日三餐,一家6口人总是让着吃,生怕自己吃多了,旁人吃不饱。“父母常常省下自己的一两口,给我们4个孩子吃。”她回忆道。
  “那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物资供应全部是凭票购买,粮票、肉票、油票、面票、各种豆制品票等等,一应俱全。”她告诉记者,当时,一个月之内家里的餐桌上见不到荤的东西,吃上肉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就连现在人们觉得极为普通的鸡蛋炒饭,也是偶尔才能吃上一回。“那时候,吃饱肚子是个大问题,请客吃饭更是想都不要想。”
  时间进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相较五六十年代而言,陈嬢嬢一家的伙食有了一些改善,但依然是需要凭各种票证购买食品。
  现在,人们购买肉制品的时候,总喜欢买精瘦肉。而在那个年代,人们总是愿意购买肥瘦搭配的猪肉,以便把肥肉切下后熬猪油。“自己熬的猪油不仅香味四溢,而且省去了买油的油票和花销。”陈嬢嬢说,甚至有人买猪肉时专拣肥膘买,把肥膘熬的猪油进行存储,而熬油剩下的油渣,无论是烧青菜或下面条时,加上一点点,口味鲜美无比。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陈嬢嬢一家的饮食有了一个全新的改变。“在吃饱肚子方面,我们一家人再也不用愁了,菜肴琳琅满目,更加丰富,而且做东请人到饭店吃饭也成了一件常事。”陈嬢嬢告诉记者,当时,潼南城里一家家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眼前,她们一家人隔三差五就会下馆子改善伙食。
  追求菜肴的多样性、丰富性,不仅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标准”。“发展到今天,大街小巷各种档次的饭馆、餐厅鳞次栉比,各种特色风味的酒店随处可觅,我们现在更加关注的是多种营养搭配和科学规律饮食,追求的是吃得更健康。”陈嬢嬢说,现在市场物品供应充足,各种疏菜、瓜果、蛋、禽、肉类和海产品开始摆上了餐桌。只是,因为吃得太好,各种“富贵病”也找上门来了。
  “现在,为了养生的需要,好多年不吃的食物又回来了,玉米面、高粱面和各种粗粮、苦菜等都重回餐桌。”陈嬢嬢说,这实际上是饮食习惯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

从走得了到走得快,再到走得好

  从公交车到动车、网约车,从自行车到私家车……70年来,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利。
  新中国刚成立时,潼南没有一辆公共汽车,经过70年的发展,截至目前,潼南全区拥有上千辆公交车、出租车,运营线路数十条。
  五六十年代,市民出行主要靠走,自行车是稀罕物,更别提公交车、私家车了。然而70年后,我国已从一个“自行车王国”变成“汽车大国”。
  60多岁的李先生小时候总想着能有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那是他的梦。“后来梦想实现了,我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可爱惜了,总是将车擦得干干净净的,车轮上的钢丝都擦得发亮。”李先生说,他那时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开上私家车。前几年,他在儿子的建议下考了驾照、买了汽车,如今开车出门成了主要的出行方式。
  出行方式的改变,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区坚持把拓展对外开放放在重要位置,以国家“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建设及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潼南区位优越、建设用地宽裕、资源富集、要素成本低、环境承载力强的比较优势,抢抓成渝城市群生产力布局向成渝腹心地带推进的有利时机,积极实施大通道、大平台、大开放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大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把潼南建设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战略枢纽和重要节点,成为重庆对内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当前,我区正围绕“四高三铁一江一机场”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兰渝高铁、南(潼)泸城际铁路等规划论证,潼荣高速即将建成通车,合潼安高速加快建设,加快推动涪江500吨级黄金水道复航,双江航电枢纽正式开工,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正式获批。南泸高速为南北向重要对外通道,正加紧建设;成资渝高速(合安高速)将成为潼南至天府新区、两江新区快捷通道。规划新增渝遂高速复线(北线),强化潼南与重庆两江新区、遂宁的联系,目前正开展方案设计……
  如今,通过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内畅外联通道,加速构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潼南已然成为重庆向西开放的重要通道;渝遂快速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规划建设的南泸、北安高速公路畅通南北,国道246、319、351线穿境而过,让潼南日渐成为成渝重要交通枢纽。根据最新修订的《重庆市潼南区总体规划大纲(2018—2035年)》,2035年潼南将全面建成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明珠城区,将围绕中心城区形成1环9射的高速公路格局,潼南人以后出行将更加便捷。

从“奢侈享受”到“家常便饭”,再到说走就走的旅游

  70年巨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也一步步从“奢侈享受”变成了“家常便饭”。
  在旅游业没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年逛一两次公园已经令人满足。
  家住体育馆附近的李国庆和爱人吴素华是地地道道的潼南人,见证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潼南人民的出游变化。据李国庆回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人们对旅游根本还没什么概念。平时休息时,人们便上街逛逛,春节、国庆节等假期,一家人就去大佛寺游玩,因此每逢节假日这个地方都非常热闹。
  8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外出旅游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当年的交通不便对旅游来说是个难题,李国庆和吴素华深有体会。
  “以前我们搭乘的绿皮火车速度很慢,坐几个小时屁股就疼。在十几年前,若是跟团旅游,人们要坐大巴车一路颠簸,往往在路上耗费几个小时,不能好好欣赏当地的风光。很少人坐得起飞机,因为机票价格昂贵。”吴素华说。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旅游业逐渐进入大众视野。90年代末,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格局形成,旅游产业兴起。
  我区旅游业刚兴起时,最受市民欢迎的路线是坐车去看现代化大都市。“我听以前开旅行社的前辈说,90年代末,最热门的线路是去上海外滩看黄浦江和东方明珠,或去北京看天安门和故宫。杭州、苏州、西安等名胜古迹众多的城市后来也逐渐成为热门。那时去一趟香港和澳门的出境手续还比较繁琐,价格较高,只有少部分人去过。”接龙桥附近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今,港澳游已成市民的短期旅游大热门,不少人更是走出国门去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从遥不可及的“奢侈享受”,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