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副刊·本土作家总第386期 >2019-01-08编印

小渡纪行
刊发日期:2019-01-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青云湖。

青云湖。


  

马孝义

  小渡,早年的地名并不叫小渡,而称三汇,因其境内有琼江、复兴河和洋马河穿境而过,取三条江河汇流之意,故名三汇。旧时陆路不发达,水路成为最便捷的交通。舟辑上下,行人过往,货物运输,一个地方有了江河,其繁盛的景象自不待言。有江河,就有码头,就有渡口。又因为无大江大河,所以,码头不大,渡口也小。小渡,也算名副其实了。
  小渡虽小,但名气并不小。
  地以人传,人以文名。清代贤相张鹏翮,其墓地就在境内月山村金簪子坡下。史料记载,张鹏翮集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教育家、外交家、水利专家和书法家于一身,是清代地位显赫、名声响亮的人物。康熙皇帝赞其“天下廉吏,无出其右”;雍正皇帝赞其“卓然一代完人”。评价之高,世所罕见。
  张鹏翮墓原有拜台、石人、石马等。遗憾的是,如今仅存一土堆而已,在茅草丛生的山间,与乡下贫民逝后的归宿并无二致,境况之凄凉,令人唏嘘。旧时的碑文,字迹早已风化剥蚀,几不可辨。唯有一点新鲜气息的,是张氏后人于清明时节新立的一块墓碑,亮眼在寒风衰草中,但碑后的那一堆土,依然寂寞。
  一代贤相,性情恬淡,两袖清风,如此掩没在荒山野岭的草丛之中,似与其在世时的地位委实不相符合。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当地政府已有规划打造之意,旨在树立廉政典范,供后人瞻仰。
  小渡盛名,可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时声名大噪,是渝西丝绢重镇,西南茧丝绸原料集散中心。茧丝业的兴旺发达,一批丝绢企业应运而生,场镇商贾云集,繁荣兴盛,潼南流行着“复兴药客”“小渡丝棉客”的说法。坐商也好,行商也罢,个个腰缠万贯,人人底气十足。虽然那段辉煌的历史未再重现,但仍然是小渡人引以为傲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小渡刘家坝,曾经一个319国道线上的收费站,在与铜梁中和场交界之地,关隘一般,雄踞在宽阔的公路当中,曾几何时,感觉是那样的恢宏大气,雄伟壮观,川流不息的车辆日夜奔忙,出潼南下重庆,入小渡上成都,此乃唯一的必经之路。在遂渝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开通以前,它承载着多少潼南儿女走向大都市的梦想。
  小渡,至今仍然是潼南东大门,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前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青云湖,潼南区内最大的天然湖泊,有着优良的水质和宽阔的水域。天佑小渡,如此规模的一汪碧水,让它静静地卧在小渡高坝村的群山环抱之中,在十年九旱且无江无河的周边乡镇,一度成为最耀眼的明珠。
  如此,湖边良田万顷,瓜果飘香,一年四季无干旱,无水灾,数千户人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家家富裕,户户充实。这一湖水,不仅滋润着这片土地,也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庄户人家。丛林中,大树下,农家小院或青砖瓦屋,或小型别墅,均高低错落,零星分布,半遮半掩在青山绿水中。晨曦初露,凉风轻拂,湖面波光粼粼,熠熠生辉;晚霞淡去,明月初升,院落树影婆娑,人影晃动。四季之景不同,早晚天色各异。一张照片,色彩亮丽;一幅图画,简淡如烟。总之,一切都说得过去,一切都是那般恬静、自然,只是各人的心境不一样罢了。
  正是那个冬日,一个周末的晴天,应当地好友盛情邀约,然后呼朋引伴,去了小渡。在张鹏翮墓前凭吊,感慨良多;在沃柑基地采摘,收获颇丰;在青云湖里荡舟,美女作伴;在高坝堤上观景,叹其险绝;在管理处旁合影,留下映像;在果立方里行走,展望未来……
  那日寒冬,好久不放晴的日子,却在那天云开雾散,天朗气清,暖阳高照。少有的好心情,从此留在了小渡的山水间,留在了花间的小径上。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人到中年,虽然青春流逝,岁月不再,但这个季节,却是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时候。愿朋友在那片土地上,谋篇布局,辛勤耕耘,为一方百姓,造福后代,留下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