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正在上书法课。
全媒体记者印茜
2013年11月,寿桥镇和黑龙江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在该镇创办了首个“城乡市民学校”,志愿者提出“四个四”理念,即针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待业青年四类重点人群,开设“快成长”、“半边天”、“夕阳红”、“致富经”四类课堂,采用集中教学、现场实践、经验交流、个别辅导四种授课方式,建设课程执教室、图书阅览室、心理辅导室和网络信息室四间教室。
服务项目品牌化
黑龙江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结合当地留守儿童较多,师资力量匮乏的实际情况,在寿桥镇打造了“潼心圆”关爱留守儿童特色项目,并围绕项目打造了“三型”品牌活动。开展“关爱型”活动,为市民学校以及当地困难家庭募集图书、教学电视、电脑衣物和儿童奶粉等;开设“辅导型”课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孩子制定不同学时的个性化课堂;在重大节日组织“互动型”活动。截止目前,共开展“关爱型”“互动型”“辅导型”活动98场,累计受益1200余人。“潼心圆”关爱留守儿童特色项目获得了潼南区十佳志愿服务项目、重庆市第三届志愿者项目大赛金奖、全国第三届志愿者项目大赛铜奖。
2016年至今,黑龙江大学第四届到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为了改善偏远农村教学水平,提高偏远农村教学质量,创新趣味课堂等相关工作,进一步解决当地学生在学习、生活、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以研究生支教团在寿桥镇开展市民学校四点半课堂为依托,通过研支团这一桥梁,将黑渝两地相连,以助校志愿者+“梦想课堂·远程视频教学”的形式,打破志愿服务区域限制,使黑龙江大学的志愿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教学。项目通过线上教育、书信联系、定期捐赠等方式,为当地学生带来城市的教育与信息。通过开展“梦想课堂·远程视频教学”,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心理疏导、互联网+国学课堂为主的远程课堂,让寿桥镇的学生们享受到了优质的城市教育。通过开展“暖冬行动”、为学生寻找笔友的“大手牵小手·追风筝的人”“书海悦读团体一起捐”等相关活动,将感情、知识、书籍以及物质生活必需品输送到寿桥镇。让这里的学生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帮助,而且在学习与精神层面得到巨大的鼓舞。助校志愿者+“梦想课堂·远程视频教学”关爱公益项目现已经入围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终评。
特色课程专业化
“我特别喜欢软笔书法,但是我们家没有多的钱给我买毛笔砚台,这些大哥哥大姐姐都特别好,让我每周都跟着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市民学校上课,教我们写毛笔字,所以每次来上毛笔书法课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正在上国学书法课的李同学说道。
2018年5月,由黑龙江大学援建的国学教室正式挂牌成立。开课半年来,市民学校依托国学课堂已为200余名学生开设了毛笔书法、国学经典诵读、国学影视赏析等课程。引领学生体会国学中凝聚着的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与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及灿烂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孩子心灵,涵养人文情怀,筑牢文化根基,培养少年君子,这正是黑大研支团志愿者们开设国学课堂的初衷。
在继承了前三届研支团的特色活动的同时,黑龙江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了解到,当地的青少年中留守儿童占大部分,他们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关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于是心理咨询室应运而生。
“我们当时创建心理咨询室,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轻松安静的环境,给他们一个放松自我、释放负能量的地方。”支教团志愿者向记者介绍道。
心理咨询共有四个方面,建立档案、沙盘游戏、倾诉与聆听和专业辅导。他们把“呵护孩子内心世界,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职责。
开展活动常态化
“以前一到冬天,手脚就生满了冻疮,但是现在好了,有了叔叔阿姨们送来的手套围巾,这个冬天再也不怕冷了。”寿桥镇的小吴同学高兴地说道。
为了让孩子们在冬天不再忍受寒冷,志愿者协会发起了“暖冬行动·大城小爱”公益行动,为他们送去保暖衣物、帽子、围脖以及保温杯等物品,切实解决了贫困儿童过冬难的问题。
在中秋节,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共同开展“月圆·家远·人圆”主题活动,与孩子们一同赏月,吟诵关于月亮的诗词,和孩子们一起吃月饼,共度美好难忘的中秋佳节;在国庆节,志愿者开展“重走长征路,传承革命魂”为主题的系列国庆活动,培养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恩节,开展“感恩父母·相伴童年”亲子活动、感恩老师同学“感谢信件”相送、“感恩的心”制作等感恩节系列活动,一个个活动让孩子们懂得感恩、学会表达感恩。
寿桥镇市民学校受到了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各级领导对研支团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市民学校的成立,填补了基层教育的空白,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实实在在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实惠。下一步,镇政府和研支团将继续扩大授课人群,优化学校设施设备,为寿桥镇居民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