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良 徐亚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推动“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2018年中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列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之一,并提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农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维护和发展农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项权益,实现生活富裕、人民当家作主、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和作用。
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建设者、推动者、传承者和受益者。首先,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社会实践活动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乡村的兴盛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同时农民有能力让乡村兴盛。其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拉动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的需求结构将由物质消费为主转变为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再次,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传承者。文化是灵魂,乡村振兴必须要实现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农民是乡村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是最熟知乡村文化的群体,同时也是受乡村文化影响最大的群体,继承和发展乡村文化,离不开农民。最后,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制度和政策只有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和认可。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的五项权益,才能保证战略的实施和推广。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认识取向上,内生发展是一种自我积累的“造血式”可持续发展,不是仅依靠外界资源输入的“输血式”不可持续发展“。输血式”不可持续发展是指乡村发展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不断输入,且陷入外部资源输入的增加程度高于乡村产出的增加程度的“内卷化”陷阱,乡村发展需要的资本难以积累,从而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而成功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发展,是摆脱了“内卷化”陷阱,由依赖“外部资源的不断输入”转变为依赖“内部资本的不断累积和发展,”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实现农民所占有的资本实现自我积累与发展,同时还需实现农民自身的积累和发展,即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的抓手在于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两个方面。首先是需要外部激励。外部激励提供乡村发展的经济机会,缓解发展的外部约束,提高最大产出可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且乡村资本自我积累与发展难以自动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会使得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乡村在二元结构中处于弱势地位,大量要素单方向流向城镇,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特别随着国家对外开发的扩大,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乡村经济的刺激会随着农产品的进口而降低,限制乡村经济发展,乡村资本自我积累与发展难以实现。所以,必须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实现要素向“三农”的流入。此外,处于不同状况的农民的经济诉求不同,当农民处于追求生存状况下时,风险最小化原则下的经济决策将排斥部分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要素,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制约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关键要解决农民基本的生存问题。其次是需要内部激励。内部激励的核心内涵是改造农民,向农民投资,让农民自立自强。要培育农民主体和自要培育农民主体和自我发展意识我发展意识,,激发农民的创造精神。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新闻报道、广播宣传,让农民了解到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只是辅助性的帮助,主导乡村振兴的还是农民自身,提高幸福还是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创造。另一方面要培育农民自我发展意识,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安贫守贫的“认命”心理,充分激发农民的创造力,自我发展才是根本。要提升农民执业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政府培训机构、社会培育机构、市场咨询机构等平台,以现场培训、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发农民人力资本;培育乡土人才,并构建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维并举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农民培养成专业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