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282期 >2018-09-06编印

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 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
——三论深入学习贯彻陈敏尔书记调研潼南讲话精神
刊发日期:2018-09-0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评论员
  8月30日,市委书记陈敏尔在潼南调研时指出,潼南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丰富,要注重产城景融合,把旅游业作为一个战略支柱产业。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把“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作为“四个做大做强”的重要一环,以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举办陈抟故里菜花节、双江古镇民俗文化节等节会活动,有效助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1万人次、增长9.7%,综合收入29亿元、增长7.9%。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深入贯彻陈敏尔书记调研潼南讲话精神,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必须深入挖掘潼南历史人文资源,必须推动旅游资源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必须不断为旅游业注入文化的灵魂。
  紧扣“魂”与“根”,深入挖掘历史人文资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厚重的底蕴缓缓沉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潼南先后孕育了“双百模范人物”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解放军上将杨白冰等时代伟人,世代流传着天下廉吏张鹏翮、道教至尊陈抟、川剧大师廖静秋等名人事迹,逐渐沉淀了引领百万潼南儿女不断前行的闇公精神和三块石精神,这些是我们回首来处的文化根脉、谋划当下的无穷动力、展望未来的历史借鉴。探寻潼南的“魂”与“根”,就是要做好艺术与潼南这篇文章,回溯历史源头,解读传承脉络,用镜头、笔触、歌舞等形式传承优秀文化,抒写美丽潼南。
  融合“景”与“文”,不断丰富旅游人文内涵。古诗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紧转4版)(紧接1版)文化升华自然景观、赋予生机灵气,只要融入了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就会凭添无限魅力。潼南拥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最美花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旅游金字招牌,摩崖造像、杨氏民宅、元代古建筑等全国重点文物,狮舞、扯扯灯、太安鱼烹饪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我们提升旅游吸引力、竞争力的第一资源。融合“景”与“文”,就是要紧扣花漾潼南、水韵潼南、田园潼南“三大主题”,赋予景区景点地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内涵,让游客时刻都能触摸文化脉博、感知文化神韵、汲取文化营养。
  传播“善”与“美”,持续讲好潼南人文故事。文化是旅游的内在动力,旅游是文化的传播手段。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重点在强、关键在活,就是要借力旅游推广文化、讲述故事、塑造品牌,用旅游产业反哺文化事业,全面提升潼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红色文化、廉政文化、家风文化、非遗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潼南优秀文化,承载了一代代潼南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上善大爱,宣扬了新时代潼南儿女深耕沃土、创新创业的美德新风。传播“善”与“美”,就是要注重文化展示和旅游体验,将潼南特色文化始终贯穿到旅游“十二要素”当中,为游客更好地了解潼南、认识潼南、感知潼南创造良好条件。
  合则两利,分则俱弱。贯彻陈敏尔书记调研潼南讲话精神,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要以“六养胜地”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最终形成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得益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