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大桥旧貌。
涪江大桥一角。
市民在涪江大桥合影留念。
涪江大桥爆破现场。
9月1日涪江大桥正式合龙。
一座有故事的桥
自1994年建成至成功拆除,车来车往,转眼便是22年光景。
原涪江大桥是连接潼南南北交通干线的第一座重要公路桥梁。该桥1992年10月开工建设,1994年9月竣工通车。大桥全长570多米,桥车行道宽9米,加上两侧人行道共11米,双向两车道,总投资2900多万元。该桥的建成改变了潼南人民来往涪江南北两岸基本依靠船渡过江的历史,承担了潼南城市公共交通运输70%以上的通行量,为潼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涪江大桥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吴洪开回忆,1992年,潼南县城还位于涪江以南,涪江以北的古溪、玉溪、太(上)和3个区要来往涪江两岸,就必须要通过涪江轮渡才能实现。为解决这3个区的交通问题,当时的县委、政府决定修建一座涪江大桥,以打通阻碍涪江以北经济社会发展瓶颈。
“当时财政非常困难,一开工物价就猛涨,水泥开始订合同是170元/吨,开工后就涨到300多元/吨,最贵的时候500多元/吨的水泥都用过。”吴洪开回忆道。由于90年代初的机械化程度不高、物价飞速上涨等诸多原因,涪江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建成通车实属不易。
1994年9月,在全县人民的翘首期盼中,涪江大桥竣工通车,人们欣喜万分,欢呼雀跃。建成的涪江大桥改变了人们来往涪江南北两岸基本依靠船渡过江的历史,成为连接涪江南北的重要交通纽带。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涪江大桥通行量和载重量猛增,由于90年代初桥梁设计标准、荷载等级低,原涪江大桥桥面局部出现破损裂缝现象。
“涪江大桥前后经历了3次大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庆市13座主要病害桥梁之一。”大桥改造项目业主代表安绍贵说。为适应潼南城市50平方公里的长远发展规划,方便人民便捷和安全出行,经桥梁专家论证,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在原桥址上新建涪江大桥。
成功实施爆破拆除
2016年9月8日早上7:00起,所有车辆、行人不再通行潼南涪江大桥,大桥全部封闭,于当月实施爆破拆除。这座伴随了潼南人民22年的大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完美谢幕。
“涪江大桥采取原地坍塌爆破的方式进行拆除,这是我区第一次采取这种拆除方式,原地坍塌爆破就是大桥被垂直摧毁,坍塌后会变成混凝土渣。”区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爆破炸药用了2吨,钻孔2万个左右,爆破过程中,在爆破点周边100米范围内的人员全部撤离,在爆破点周边300米范围内,不允许行人和车辆进入,江面上的船舶凡在500米范围内的全部撤离,并且不再允许其他船舶进入。”据涪江大桥改造工程项目部总工程师汪学省介绍,为了确保楼房和居民们的安全,采用的是微差爆破的方式,以尽量减少震动。
2016年9月28日10:10时,预警信号发出,各警戒点警车鸣长笛30秒,再次检查爆破各环节准备工作;10:29时,起爆警戒信号发出,警笛长鸣,过往群众在警戒线外安全地点等待。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近2万个爆破点按预定方案以微差爆破方式起爆,涪江大桥原地坍塌,散落的混凝土渣垂直落入涪江。
爆破完成后,经相关部门勘察评估,其爆破精度和对大桥的碎裂度均达到预期,爆破震动强度和扬尘高度、范围均在可控范围内,未对周边水域、构筑物、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和市民安全造成任何影响。随着警戒信号的解除,涪江大桥成功实现爆破拆除,为原址重建提供了充足空间,未来的潼城新地标——新涪江大桥施工正式进入新的快速推进阶段。
开工建设有条不紊
2016年10月25日,距离涪江大桥爆破拆除接近一个月,重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承建方——中建6局集团公司进场施工之时,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就对其提出了“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尽早建成”的“硬性”要求。在其后的多次调研和会议中,这一要求被逐步细化。
“当时我们按照2018年上半年基本建成的总体时间要求,对年度目标任务进行了划分。”项目负责人古佩胜称,结合前期进行的基础性工作,考虑到了旧桥爆破拆除等客观因素,我们将年度目标确定为桩基础基本完成,墩柱完成50%以上,预制梁完成40%以上,工程整体完成3成,完成年度投资2.1亿元。
而早在涪江大桥爆破之前,先期进行的基础性工作,已完成了主塔桩基,钢围堰施工完成,引桥和跨线桥桩基完成了40%。“要继续施工,打开作业面,必须立即实施爆破拆除。”涪江大桥改造项目业主代表安绍贵介绍。旧桥爆破拆除后,大量沉积在江中的渣土,施工方在当月中旬便清理完毕。
“为了将区委、区政府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提前筹划、科学安排和增加班组这三条具体举措。”项目总工程师汪学省介绍,“提前筹划”体现在于炸桥前就启动基础性工作,尽量将给市民带来的交通不便降低到最小。旧桥拆除后,清运渣土、组织施工等工作,按照之前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科学安排”就是在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前提下,具备平行作业条件的安排同时施工,流水性工序根据施工内容合理科学安排人员和设备投入,采用科学合理的调度和绩效评估,将白班和夜班工人的劳动效率提到最高。由于夜班的特殊性,增加了相关安全管理投入力度,保证质量和安全达到标准。“增加班组”就是按照“24小时不间断施工”的要求,增加2个班组共40名工人,保证人员配备足额。增加了人员的同时,工程机械设备也作了相应增加,江北陆续增加4台桩机加入作业队伍。
“涪江大桥改造项目是全区人民都很关注的一件大事。开工后,我们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及时组织好施工,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力争让这一民生项目早日竣工投用。”古佩胜说。
主塔顺利实现封顶
“起吊、放平、受力要均……”时间很快来到2018年3月21日,涪江大桥改建工程开始了紧张的钢梁架设和桥面板安装工作。
施工现场,主塔上已安装了4对斜拉索,工人正在吊装、焊接镂空的钢梁结构,桥面板将覆盖在钢梁上,通过现浇与钢梁形成整体受力体系。桥墩下两台大型履带吊机井然有序地把一块块预制好的桥面吊到主塔附近排列,准备起吊安装到钢梁上。
“今年1月份钢梁就开始组装,现在共架设完成5个节段,斜拉索安装4组。今天开始起吊安装桥面板。”据介绍,施工单位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已于去年的7月份完成所有桥面板预制工作。
整个大桥重要工程节点——主塔,正在施工34节(共35节);北引桥现浇箱梁已施工完成,南引桥现浇箱梁左幅施工完成,右幅完成50%;跨线桥已施工完成50%;路基已施工至路床,填筑完成80%左右。
4月15日上午10:40,现场的吊车将沉重的钢管桩调运至指定地点,高出地面十余米的钢围堰内部,焊工正在焊接内支撑,随着最后一斗混凝土浇筑完成,涪江大桥主塔顺利实现封顶,它标志着主桥整体进入上部结构施工,为主桥合龙、全桥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桥主塔高156米,为花瓶型结构,外形圆润,造型新颖美观,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施工方采用可调圆弧模板液压爬模对称施工,主墩共5道横梁,设计采用强度等级C60混凝土,总方量10421.6立方米。主塔自2016年12月开工,针对高空作业、爬模施工等施工难点,各参建单位为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安全,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攻克一项又一项的难关,加快了施工进度。
区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主塔封顶后,大桥已进入主桥钢梁架设、斜拉索施工、预制桥面板吊装和湿接缝施工,预计今年9月建成通车。
洪水过后迅速复工
受“7·12”过境洪水影响,涪江大桥改造工程于7月11日被迫停止正常施工。
7月12日,涪江潼南段迎来20年一遇特大洪水,涪江大桥改造工程施工区域几乎被洪水全部淹没,主桥停止施工。7月13日,涪江水位逐渐回落,随着水位开始回落至正常水位,施工方——中建6局潼南涪江大桥改造工程项目部立即组织人员,第一时间投入场地清理、抢修设备等工作中,保证迅速恢复施工。
“按照正常施工进度,主桥应该在8月初全面完成合龙,8月底可通车。但受‘7·12’洪水影响,我们的拌和站设备泡水,一部施工电梯被冲毁,主梁部分小型构件被洪水冲走,工人生活区域也进行了拆除。”涪江大桥改造工程项目部生产经理徐利洋介绍,经过近一个月抢修维护,更换设备,从外地紧急定制、加工小型构件,确保了项目顺利恢复施工。
涪江大桥成功合龙
2018年9月1日下午17:00,涪江大桥项目现场正紧张进行着合龙前的准备工作。建设现场,挖掘机和吊车均在进行着紧张的施工,桥面上的工人们也各自进行着手中的工作,不时互相配合,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
“左移一点,再左一点,好。准备,可以放下来了。”傍晚19:00,随着大桥最后一个节段成功铺置,建设两年的涪江大桥成功合龙,同时也预示着整座大桥将会很快建成通车。
据涪江大桥改造项目负责人介绍,自进场施工以来,项目稳步推进,当前,涪江大桥项目的南桥立交、南引桥以及跨线桥已经完成了沥青铺筑,跨线桥的顶板浇筑工作也与主桥合龙在同一时期完成。接下来就是桥面沥青铺筑、护栏安装等工序,崭新的涪江大桥全貌将很快呈现在市民面前。
新涪江大桥全长576米,其中主桥长405米,桥面宽36.6米(含拉索区),双向6车道,采用单塔双索面结合梁斜拉桥,主梁采用钢混组合梁,主塔高156米,为花瓶型结构,外形圆润,造型新颖美观。大桥建成后,不仅能有效的缓解新城和老城的交通压力,缩短通行时间,而且将成为潼南的新地标。大桥通车后,势必为完善潼南道路交通网络,推动潼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潼南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全媒体记者 王鹏/文 田茂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