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尽管前方出现特殊情况,赴俄罗斯使团肩负使命,未作任何停息,每天多则七、八十里,少则二、三十里。在经过克鲁伦河时,张鹏翮建议先派使者告知准葛尔部路过原因,以免误会,未予采纳。被准葛尔部额诺德侦见,以为清军勾结喀尔喀,便派兵偷袭,俘去清军先锋,使团众人惊惶欲退。张鹏翮反对退却,厉声阻止说:“事出危险,正臣子捐躯效命之时,公等皆怯,某独当之!”又说:“如退,彼则蹑我于后,辱国孰甚!”于是使团派员前往准葛尔部额诺德,解释过路原因,才消除了误会,归还了之前被俘去的清军先锋,让出了通道,同行者均叹服张鹏翮的义勇和胆识。
直到六月十七日,“复策马三十里,次拏拉克带叟即不拉,抵中国之八十里”,即下帐停歇。此后的九天时间里,使团对喀尔喀人“乞为救援”表示婉拒,称“此来乃奉命出使俄罗斯国,非为尔国也,未奉君命,岂可进援,尔国自行请旨可也。”喀尔喀三部首领仓皇逃往漠南,向清廷求援。康熙将其安置在科尔沁(今内蒙古科尔沁旗)放牧,又勒令噶尔丹停止战争。噶尔丹不但不听康熙的诏令,反而率军南下侵入乌珠穆沁境内。噶尔丹的叛乱,侵占了喀尔喀蒙古,使得索额图前往与俄罗斯谈判的道路被阻。康熙正出巡古北口外,经权衡利弊,传谕索额图乘快马前来驻地骅骝峪,佟国纲、马齐等随后前往,使团其他成员撤回北京。
不过,回来的路程也依然充满了艰辛。“(七月)初四日。疲马行酷暑中。炎气熏蒸,鞍头如火,眼迷不能远视。探囊取不渴丸含之。军士有牵马垂头而行者,有只身袒衣得得行者,有裸体伏矮树下、伸颈望人者,有咽渴起烟、逢人乞水不得者,马背见之,殊为恻然。”
在回程路上,张鹏翮作家书寄子“从来思博望,许国不谋身,固余志也。”家书中提及的“博望”,是指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因功勋卓著,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直到八月十三日,“进朝,至尊出狩独石口,即皇太子前请安。”至此,张鹏翮出使俄罗斯的使命宣告结束。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四月,戈洛文派吉洛吉夫等到达北京,由索额图接待来使,双方商定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索额图通知俄使,中国使团奉皇帝之命,将在二十天后起程前往尼布楚。中俄双方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也就是黑龙江地区的中俄边界。
张鹏翮出使俄罗斯的目的并未达成,因为噶尔丹的叛乱,道路被阻,只得回京复命。八月,张鹏翮充任武殿试读卷官,转兵部督捕左理事官,再转任大理寺少卿,官阶均为正四品。1689年正月,张鹏翮“扈从南巡,阅视中河至支河口,历览名胜,陪祀禹陵。”二月,39岁的张鹏翮被任命为浙江巡抚(从二品),康熙的理由是“因张为人颇优,居官素善。”
在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候,张鹏翮已成为从正四品擢升为从二品的地方封疆大吏了。因此,张鹏翮并未真正与俄罗斯人打交道,也未到达尼布楚参加谈判,当然也未参与《尼布楚条约》签订的任何活动。但《大清一统志》称他“扬历中外,以清节著。”剪伯赞《中国史纲要》、蔡美彪《中国通史》也赞扬张鹏翮“忍苦耐劳,为国忘身。”张鹏翮在《自叹》一诗中写道:“鬓为忧民催作雪,心思补过炼成丹。”表现出他为国为民,自责自励,洁身自爱的情操。
在出使俄罗斯期间,张鹏翮撰写了大量诗文。他在《奉命出使俄罗斯口占》中写道:“阊阖銮云捧玉皇,同文盛治肃冠裳。一人有道来荒服,两曜无私照万方。威播楼兰能顺命,化行西域自尊王。皇华不暇歌将父,报国丹心日正长。”在《驻军拉拉克泰有作》中写道:“龙沙漠漠转多艰,憔悴风烟未解颜。帐下青羌凄夜月,军中白马向边关。天横沙卤分疆界,地尽穷荒接万山。长路何人问行役?铙歌高唱雪中还。”在《喀尔喀曲》中又道:“水竭草枯叹俗穷,腰悬竹箭臂悬弓。轻躯上马飞如鸟,只畏中原火器攻。”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张鹏翮通过深入漠北、巡视边境,对北方边境问题的解决,不仅充满了信心,也在探寻方法。此外,他还写了一卷《出使行程记》,为尔后正式签订中俄东北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康熙亲征噶尔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资料。
巡抚浙江,兵民相安
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第二次南巡。康熙的巡视虽是以河工为主,但也以此考察地方官员的廉能业绩,旨在“躬历河道,兼欲观览民情,周知吏治”。因此,一路行来,康熙总是一边安抚百姓、视察河道,一边考察民情、考问吏治。也许,张鹏翮事先根本没有想到,康熙的此次南巡,因为“浙民杜光遇控诉驻防满兵扰民案”,竟然使他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从《清圣祖实录》中可以看出,“浙民杜光遇控诉驻防满兵扰民案”是浙江巡抚金鋐故意做出的事件。经查,杜光遇并无其人,是浙江巡抚金鋐以杭州百姓杜光遇之名,状告驻防满洲兵“兵丁扰民十款”,称“自有驻防兵丁以来,百姓生则倒悬,死无安土”等语。该案件的出现,表明了在浙江汉人巡抚、布政使与满人杭州将军之间的矛盾、满汉文武官员的不合作、旗人驻防兵丁与汉人百姓的对立情态。
康熙原本命礼部尚书熊赐履前往浙江办理此案,谁知,因熊赐履丁忧,而不能前往。于是,康熙就改命兵部尚书张玉书前往浙江。张玉书察审后,在苏州向康熙详细汇报了查办案件的情况:“遍查杜光遇并无其人,所陈诉皆虚妄。明系金鋐捏造无影之款,李之粹附和金鋐,情罪可恶。”于是康熙将浙江巡抚金鋐流徙奉天地方,浙江布政使李之粹充军黑龙江。
在金鋐、李之粹被撤职流徙的次日,即二月己未(3月12日),康熙在苏州发布御旨:“谕扈从部院诸臣曰:大理寺少卿张鹏翮,为人颇优。前任兖州府时,居官素善。著从优升补浙江巡抚。”可见,康熙对张鹏翮的两句评语“为人颇优”和“居官素善”,是选拔张鹏翮担任浙江巡抚的重要依据。
当然,康熙之所以选择张鹏翮,除了张鹏翮个人的操守以外,更看重的是其廉能表现。康熙对张鹏翮说道:“今地方宁靖无事,最要者兵民相安。浙省向来文武兵民,恒不相得,今则皆已协和,尔其益务辑睦兵民,凡事从公,则得其平矣。昔日江南将军瓦岱、总督于成龙,和衷一体,文武官亦皆同心共事,毫无满汉兵民之别也。”难怪,康熙在任命张鹏翮的谕旨中,要求“俱著明日即行赴任”。同时,康熙还赐予张鹏翮“怀冰雪”匾额,不难看出,康熙的赐匾,还具有更深刻的寓意,就是希望张鹏翮胸怀宽广、心地纯洁、操守清正,迅速解决满、汉兵民的矛盾,尽快实现浙江满汉无别、文武同心、兵民一体的良好局面。
张鹏翮抵任后,以他一贯的作风,雷厉风行,认真履职。一是退还巡抚官邸室内的华贵陈设,依然保持生活俭朴、洁己持正的作风;二是勤理政务,革除陋规恶习;三是安置散处各地的游民和流放来的罪犯,修筑城墙,强化治安;四是整顿吏治,正身率属,革除陋规,平反冤假错案,倡导廉洁奉公;五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完纳浙江历年积欠钱粮;六是兴办教育,重视教化,以正民风;七是禁止摊派,减免赋税,赈济灾民,设救生船,修育婴堂;八是建造定海县城,修学校、仓储、监狱等;九是编修《浙江通志》。
张鹏翮在巡抚浙江时,同样做到了廉洁持身,冰粟自持。他的操守品德得到了时人的称赞“先生范浙以来,不受属员分毫,下亦凛遵清节,爱养黎元,故里间富庶,踊跃急公,钱粮皆岁内全完,前后共七年一辙”“赋性澹泊,日用蔬菜皆见发价值,并无勉扣商贾辐揍。”张鹏翮在浙江的政绩,同样,也得到了康熙的褒奖,“张鹏翮做官极好,朕所素知,今到浙江,朕亲自访问,不独百姓人人称好,即满洲营官兵每人人称好,是张某之做官已到至极之处,真可异也。若天下巡抚俱如此做好官,天下之民俱安,朕何忧哉。”
康熙三十年(1691),81岁的黄宗羲“造辕请见”42岁的张鹏翮。黄宗羲(1610年9月-1695年8月),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黄宗羲自明朝灭亡后,坚决不事清廷,多次拒绝康熙征召。据清光绪版《遂宁县志》记载,黄宗羲虽然归隐乡野,但并非与世隔绝,张鹏翮的声名早已传入他的耳中。于是,在杭州、苏州等地寻访旧迹、拜访朋友中,且于仲夏,不畏酷暑,“造辕请见”。已过耄耋之年的黄宗羲与仅过不惑之年的张鹏翮,两人年龄相差近四十岁,但见面却非常愉快,黄宗羲称赞张鹏翮为“当代正人”,是“清正范俗”的表率。
在浙江巡抚任上,张鹏翮也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康熙三十三年(1694),张鹏翮上《请免捐谷疏》,称“浙省夏杪始雨,田虽补种,获米未能坚实,难供漕粮,请将明年轮蠲之粮于今岁免征。”又称“绍兴府属之余姚、上虞、嵊县,台州府属之临海、太平,旱后复遇飓风阴雨,漂没日盛,并请赈济。”他的请求,都得朝廷的认可并支持。也许,张鹏翮的官场生涯太过于顺利,以致于忽略了细节。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即第二年,张鹏翮便遭遇了人生的重大低谷。他再次向朝廷奏请继续免捐浙江供奉的公粮时,被康熙认为与他去年的奏疏自相矛盾,欺骗朝廷,要求查办。最初“部议”革职,但康熙最终还是让张鹏翮继续留任浙江巡抚,但要降级使用,而一降就是五级。
这次断崖式的降级,并非是张鹏翮为了一已之私、个人利益,而是为民请命,心情过于急迫所致。同年十月,张鹏翮并未因连降五级的严厉处分,而影响官场生涯,反而由从降级留职的浙江巡抚任上,直接升任正二品的兵部右侍郎,从地方大员变为朝廷命官。
张鹏翮任浙江巡抚六年,约己肃下,兴利剔弊,浙省大治,“兵民相安,地方宁谧”,社会稳定,百姓丰足。其操守治行,不惟百姓有口皆碑,深得官员拥戴,更受到康熙褒奖。离开浙江时,和当年离开兖州的一幕再次重现,百姓感恩戴德,拦路阻轿,攀辕涕泣;更有人绘其像于竹阁,云:“俾无忘我公之惠政而已。”
张鹏翮的浙江之行,就职位而言,尤如过山车的感觉。升官迅速、降级严厉,使得张鹏翮真有些措手不及。从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到从二品的浙江巡抚,的确让人感到兴奋;但留任浙江巡抚,降五级使用,不得不让人沮丧;突然,又从降五级留任的从二品浙江巡抚,又直升为正二品的兵部右侍郎,仿佛有从地狱到天堂般的感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