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278期 >2018-08-31编印

尽孝道,助脱贫,参与乡村振兴——
刘文光“告老还乡”有点忙
刊发日期:2018-08-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闲暇时,刘文光也会拿起锄头,为果园松松土。

闲暇时,刘文光也会拿起锄头,为果园松松土。


  

全媒体记者 陈 靖 开栏的话
  作为乡村治理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资源,新乡贤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期待。“培育新乡贤文化”已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
  乡贤,古已有之,指的是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而今,社会赋予“新乡贤”更深层次的含义,一般而言,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人,都可谓之新乡贤。他们或不求回报做好事催人向善,或回馈家乡修道路发展产业,或投身公益、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或以身作则垂范邻里。
  “新乡贤”有的身在农村,有的返乡居住在农村,有的离开乡村,不忘乡愁,回报故里。他们德才兼备,富有声望,深受村民们的拥护和好评;他们身处现代,又紧系传统;他们有“才”却善待“不才”;他们致富却不忘照顾贫弱、扶助乡民,他们在引领乡村价值取向、传承乡村文化、帮助村民发家致富等诸多方面发挥作用。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新乡贤》专栏,旨在激活新乡贤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用榜样的力量引领更多的人振兴乡村、传承乡贤文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敬请关注。

  “满了60岁后,就特别想回到自己的老家。现在和老父亲待在一起,我就特别安心,晚上瞌睡都要睡得着些!”8月30日,在柏梓镇山边村大堡坡,64岁的刘文光“告老还乡”后,很享受现在的生活。
  房前屋后的二三十亩地里,栽种着柑橘、桃李、柠檬等树苗,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小溪沟旁边,一大片鱼池里,鲤鱼、草鱼、鲢鱼、甲鱼自由自在穿梭嬉戏,肥美诱人。
  天热时上午钓钓鱼,下午和朋友喝喝茶。凉爽时,侍弄一下菜地,喂一喂鸡鸭,生活过得怡然自得。
  “尽好孝道,当老的就是要给儿孙做好榜样!”
  2015年,年满90岁的老父亲虽然身体状况仍然不错,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越发不便,也需要有人专门来照料。
  “老汉儿,我花钱给你请个保姆就是嘛,你啥子都不用管,保证把你照顾好,要不要得?”
  “要不得!”
  老父亲说话很干脆,态度很明确。
  “也不要啷个!小时候我啷个把你养大的,你也啷个照顾我就是。”
  深知老父亲脾气的刘文光,自此从潼南城里回到乡下,和老伴儿担起了赡养老人的责任。
  年轻的时候,老父亲给别人干活,把腿摔骨折了,从此落下了病根。
  “一年四季,每天晚上,我都要给他洗脚,任何人来帮忙都不行。”刘文光说,父亲的腿患有静脉曲张,晚上又痒又疼。家里随时准备着老桑叶,加上医生开的药物,混合在一起,反复擦洗。
  从年轻时开始,刘文光就是远近闻名的“能干人”。办预制板场,办拉丝厂,搞农业公司,在镇上做棚户区改造项目,“从没缺过钱”。
  风光了大半辈子,如今回到家里尽孝道,一来是自己的夙愿,另外也是言传身教,教育儿孙孝敬老人。
  “村里有时候遇到年轻人对老人不好的,我们就以刘文光为例子,教育他们一定要尽孝心,把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山边村党支部书记付友长说。
“大家这么信任我,也不能辜负他们的希望!”
  大堡坡虽然临近镇上,与王兴公路几百米之隔。但村民们日常赶集要经过的这段路,条件迟迟没有得到改善。
  多年在商界摸爬滚打,凭着耿直的个性和良好的为人,刚刚回到家乡的刘文光就被推选为柏梓商会会长。
  “还是得多想点办法,付出点牺牲,做出点成绩,,才能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2015年,刘文光个人出资,将与王兴公路相连的这300多米的田坎路,先期改成泥胚路,盖上石板。次年,再次将公路硬化,让沿途数千名群众的赶场路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村里有特别困难的群众,刘文光也是力所能及提供帮助。刘开无儿无女,其后患上了“半边风”(瘫痪),老婆不辞而别,看他可怜,刘文光数次送钱送物提供帮助。村里有人罹患重疾,刘文光也自己出钱,前往家中问寒问暖。
  2015年,潼南全区上下广泛开展脱贫攻坚,刘文光组织商会的爱心企业家,为石梯村贫困户送去猪仔,帮助发展生产。其后,作为会长的他,每年都会向在外的“成功人士”发去募捐倡议,为贫困户提供经济和物资帮助。
  “我这个人,没有读多少书,但是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懂。”刘文光说,名声他倒不是很在乎,但是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家乡得到一些改变,为乡亲们谋到一点儿福利,我也就安心了。
  “现在全国上下正在搞乡村振兴,其中,人的因素肯定是最重要的。”柏梓镇宣传统战委员陈勇称,镇里准备利用好刘文光这样的“新乡贤”作用,促进民风乡风的持续改善,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