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人文总第257期 >2018-08-03编印

云水襟怀松柏志
杨雪兰
刊发日期:2018-08-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尚昆关于中央会议准备工作问题给毛泽东的报告)

  (杨尚昆关于中央会议准备工作问题给毛泽东的报告)


  


  在重庆潼南西北部,有一座建于清初的古镇,镇内山清水秀,猴溪、浮溪环绕,故取名双江。那时的双江镇,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百姓生活富足,素有“小重庆”的美誉。
  不过,令双江名闻遐迩的不是它400年的沧桑历史,不是它首批历史文化名镇的名号,而是它“地灵”造就的“人杰”,它是共和国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里。
  双江镇过去俗称杨家场,杨家是双江镇上最大的家族,共有二百多户,占了双江镇总人口的一半左右。镇上最具代表性、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宅院均为杨氏家族所修建。
  作为双江镇的首富,他们发迹后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却更希望子孙后代能读书立业,成就真正的仕途。
  杨尚昆的父亲杨淮清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喜好读书,崇拜英雄,有着强烈爱国热忱。在20世纪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老人不但没有死守旧道德、旧礼教,反而在家中设私塾、办学堂,要求子女“进新学、增知识、广见闻”,从修身养德做起。老人对子女要求严格,没有重男轻女,没有偏爱。不管男女,都要读书,女儿就算不读书至少也要懂得算账,儿子要求读得越多越好。他舍小家,顾大家,不惜典卖家产,散尽千金,也要培养他们读新学以振兴国家。在男尊女卑的那个年代,老人如此开明,实属少见。这对于杨家儿女从小形成对旧社会的叛逆性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影响至深。在这个大家庭里,先后诞生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解放军上将杨白冰等时代伟人,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1907年8月3日,杨尚昆诞生于潼南双江“长滩子大院”大院。按族谱,他是“尚”字辈,“昆”字则来源于《晋书》中“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昆玉乃玉中的佼佼者,所以取名“尚昆”。由于杨尚昆在家里排行“老五”,小时候父亲给他起了个小名叫“诚五”。便经常给杨尚昆说:“诚五,你要记住,我杨家为人处事讲究诚实、守本分,给你取名‘诚五’,就是希望你做个诚实守信的人。”观其一生,杨尚昆无时不受“诚实守信”的思想影响,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共元老中最忠诚厚道之人。
  欲先治国,必先治家,家风正,子孙兴。杨氏家族除了注重“诗书传家”以外,还强调修身、自律,留下了清白家风和四知的祖训。
  “四知”是为了纪念杨氏先祖东汉太尉杨震,他的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是两袖清风的典范,为万世所景仰。
  杨震,人称“关西孔子”。当他任东莱太守时,途经山东昌邑县,其举荐过的昌邑县令王密在深夜怀揣十斤黄金来到他的住处,以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便说:“我所以深夜前来,就是怕被人知道,而现在夜深了,没有人看见,也没有人知道,是不会传出去的。”杨震听后,生气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王密听了老师的话,感到非常惭愧,赶紧收起金子悄悄的走了。从此,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人们也尊称他为“四知先生”。
  杨震的一生,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生活上节俭朴素,饮食多为粗茶淡饭,出行都是以步代车。别人劝他为子孙置办田产,他始终不肯,“万贯家产只会使子孙庸碌无为,我要传就给子孙传一个清白的名声。后来,“清白传家”便成了历代杨氏后人必当传承的优良家风。
  清廉是杨震人生最具特色的闪光点,“四知拒金”、“清白传家”是杨震思想的核心内涵。为了传承先祖杨震的公正廉洁,杨尚昆的曾祖父杨世绥,特地将“长滩子大院”命名为“四知堂”,将“四知”和“清白家风”镌刻成不朽的匾额,作为杨家祖训高挂堂上,供子孙铭记,受以家风正气的熏陶。
  然而,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很多人心里认为老祖宗的东西可以丢了,家风家教也可以不讲了。在管理处工作的这些年,每天都在给观众讲解双江杨氏清白家风,自己也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中,我发现“清白传家”的杨氏家风和隐藏其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核心价值观,已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成为杨氏家风最核心的内容。
  度过沧桑岁月、历经风雨征程的严峻考验,回望杨尚昆92年的人生历程,无时无刻不是与之紧紧相连。
  1945年秋,杨尚昆在延安从李富春手中接过中央办公厅主任这一重担开始,到1965年冬离开这个中枢机构为止,杨尚昆在毛泽东身边整整干了20年,这在我党高层领导人任职中纯属罕见。有人曾经问他,对担任中办主任的感想,他谈了三点,第一就是要当好听用,听用就是随时(听候革命)使用;第二就是要加强业务建设;第三就是要默默无闻,敢于担当。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种机构和制度并不健全,再加上工作事务包罗万象,中央办公厅不仅要保卫中央安全,建立中央威信,还要搞好中央领导同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处理好各种文件,甚至包括外交事务。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考验,如何更好地为党中央服务,杨尚昆担当起了中南海“红色管家”的重任。百废待兴,事情很多人又少,为此他废寝忘食,事必躬亲,常常工作到深夜。
  在双江杨尚昆旧居“四知堂”展厅,陈列着一件珍贵的史料。那便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杨尚昆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时,为准备中央会议给毛泽东写的一份报告。
  报告时间是1953年6月26日晨4时,当年在中南海内,杨尚昆经常深夜明灯办公,永远是灭的最晚的那盏灯。他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像春蚕般辛勤耕耘。一份份红头文件,一道道红色电波,就是在这样日以继夜的辛勤劳着下,从党的中枢机构下达到全国各地。
  在中办工作的20年里,他带领中办人员迎难而上,夙夜在公,使党中央的中枢机构和运行机制,才能从雏形到完善,继而走上正规化的进程。杨尚昆曾说:“我们是党中央的办公厅,毛主席和党中央怎么工作我们就怎么运转。”这一条用语,思想明确而贴切,成为中央办公厅和秘书工作的指针与功过评价的准则。此后的几十年里,虽然经历几番变迁,但中央办公厅始终未脱离杨尚昆为之创立的宗旨、机制和大格局。
  在革命事业迅猛发展的岁月里,一个干部固定在一个岗位上,没有三心二意,踏踏实实致力于事业,没有见异思迁,就算在他蒙冤受屈的日子里,面对历史风云的剧烈变幻,也宠辱不惊、处之泰然,丝毫未动摇过共产主义信念。他从不计较得失,始终对党、对祖国心怀期望,等待着、时刻准备着随时为党和人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杨尚昆就这样甘愿在党的中枢机构,做一块“磨不灭”的“马掌铁”。
  终其一生,杨尚昆始终把“为人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上节俭朴素。80年代,就算重回领导岗位后,也依旧居住在卧室仅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除了一张床和一个不起眼的玻璃橱柜,什么也没有。即使后来身居高位,也严于律己、奉公守法。他对三亲六戚从不以权谋私,也不搞特权,对晚辈要求极严,并时常告诫他们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凡事要凭自己的真本事。
  “力能及,要自理;自己事,靠自己。要勤俭,会料理;吃穿用,莫攀比……”这是杨尚昆的父亲杨淮清自编的三字经,意在通过回顾杨氏家族奋斗成长的家史,让子孙铭记,只有刻苦用功、勤勤恳恳,才不会沦为平庸之辈。
  为此,杨尚昆也时常提醒后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正当的谋生手段。一个人有了谋生手段,才不会去偷、去抢、去骗,才不会玷污祖宗的清白。”在他担任国家领导期间,一直遵循着先辈遗训,从未给亲朋好友任何特殊的照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清白传家的真谛。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的公仆,杨尚昆始终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员。他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1988年4月8日,他正式当选为第四任国家主席,许多人尊称他“杨主席”以表祝贺。他却笑着告诉大家,不要称他主席,还是叫他尚昆同志,这样听起来更顺耳。按照党内规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在党内一律互称同志,不称职务。他严守党的纪律,率先垂范,不高高在上,不唯利是图。在他看来,一个称呼,不仅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还会影响党员干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这种高尚品质着实令后人由衷敬佩。
  杨尚昆作为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家,他一生的历史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融为一体,邓小平称他为“革命的元老”。他投身革命七十多年,随时随地都始终把一切奋斗和工作目标定位于造福人民,就算从国家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也始终心系百姓疾苦。
  1998年8月我国遭受了特大洪灾,杨尚昆从电视上看到庄稼被毁,百姓痛失家园的情形,禁不住流下眼泪,还急切的关心道:“家乡发了大水,不知道群众搬出来没有哟!谷子收了没得哟!灾民有没有饭吃?”表达出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关切和思念。他以身作则,带头为灾区献爱心,让子女把存在银行的2万元钱全部捐给了灾区。这笔钱是他和夫人李伯钊恢复工作后补发的工资。尚昆主席说:“这笔钱存了20多年了,今天总算派上了用场。”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也是杨尚昆主席给人民的最后一次捐献。
  就算弥留之际,杨尚昆在病床上还向党中央写了一份这样的报告,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遗愿。“我现在很平静,在党内也算是一个老同志,我相信我的生平中央会作出评价,我告诉他们不必争这个高低。关于我的后事,一是要向中央表示要求从简,今年遭了大灾更要从简;二是火化,火化以后送回我的老家潼南去,同杨闇公埋在一起。”
  报告中要求家人不必争个高低,仍然相信党、相信组织。便始终按照父亲留下的“事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的处世原则,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不争名、不争利,以恭敬、谦让的精神和行为赢得世人的认同和敬仰。
  在杨尚昆永不消逝的峥嵘岁月里,他肩负重任、九死一生。从战争年代,到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杨尚昆为此无私奉献70余年,他用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谱写出一曲气势恢宏的战斗史诗,留给党和国家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正如1987年,著名画家刘海粟为他所做的松柏画上所题“云水襟怀松柏气节”,这就是杨尚昆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