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庆 杨悦
(七)
江南学政,堪匹“文清”
对于康熙而言,张鹏翮就是他的救火队员,哪里有麻烦,就派张鹏翮到那里。从降五级留任的浙江巡抚,到升任兵部右侍郎,仅仅一个月时间,又将一项重要的工作交给了张鹏翮,那就是担任江南学政,公正、公开、透明地主持江南科考。
张鹏翮短短一个月的兵部右侍郎一职,让人有些许疑惑《。《清圣祖实录清圣祖实录》》称“时大僚中清誉久著者,莫如浙抚张鹏翮。而各行省中积弊最深者,莫如江南,遂特简鹏翮视学江南”。在这里,称张鹏翮为浙抚,而非兵部右侍郎。
如果选用“清誉久著”的正二品兵部右侍郎官员张鹏翮,去任职从二品的江南学政,无论如何也让人摸不着头脑。如果由降五级留用的浙江巡抚,去担任江南学政,易地为官,恢复其从二品的官阶,就让人容易理解。事实上,在《清圣祖实录》中,未见其任职浙江巡抚之后,被任命为兵部右侍郎的记述。
“为人颇优”和“居官素善”是康熙对张鹏翮的客观评价,不仅肯定其人格的正派,也认可其为官的能力表现。这在康熙那个时代,像张鹏翮这样“廉”、“能”皆备的官员,尤如凤毛鳞角。让其担任江南学政,解决“积弊最深”的江南学政问题,进一步说明了康熙对张鹏翮的信任。
清朝初年的各省学政,皆沿袭明朝旧习,“多徇干谒,行苞苴。”。康熙对此很不满康熙对此很不满意。当时众多官员中“,清誉久著者莫如浙抚张文端公鹏翮,各省积弊最深者莫如江南,遂特简文端视江南学 ”。张鹏翮信心直行,矢慎矢公,不妄受一文钱,他担任江南党政期间“,无一幸进者。”
张鹏翮任江南学政时,给苏州府学宫明伦堂题写一副对联,联曰“:先圣道并乾坤,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皇教同尧舜,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这副为“学宫明伦堂”撰写的对联,内容深奥而又博大精深。其中,隐含了众多的典故,涉及较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知识。其深刻的主题思想是以德化人,以教育人。清著名文学家陆以湉认为,此联“所题最为堂皇博大 ,”不少理学家对此联也倍加赞誉。
清朝初年,直省学政沿明代旧例恶习,借办学和乡试中饱私囊,官吏托寻引见,士子多行贿赂,或“询干谒 ,”或“行苞苴 ,”营私舞弊现象相当严重,而江南尤甚。康熙认为“江南人文天下,必择第一清官以司学政”,方可扭转这股颓废腐败之风,故“不拘常格以部堂为之,”遂特简“清誉久著者”张鹏翮任江南学政。
江南学政其地位与直隶、浙江相同,略高于其他各省,主要负责江苏的学政事宜。在顺治二年(1645),清廷委派督学御史两人,由上、下江文教官员充任。康熙二十三年(1684)议定,江南学政通常由侍读、侍讲、谕德、洗马等官担任。次年,即1684年,江南学政重新由翰林官充任。据《江苏省地方志》记载,张鹏翮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十月上任江南学政。
最初各省皆设置督学道,后来陆续改称学政,掌一省之学校、士习、文风等,岁、科二试,学政当巡历所属府、州,考察诸生的文才、品行、学习情况,并对所属学官进行考核。主要负责“掌学校政令,岁、科两试。巡历所至,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升其贤者能者,斥其不帅教者。凡有兴革,会督、抚行之 ”。其任职期限是“三年一任,在三年内轮流到各府和直隶厅、州,举行生员的考试,谓之‘案临。”’
学政还要负责一省的贡生考送事宜。岁贡考准,分别采取“恩贡“”优贡”和“拔贡”三种方式,由学政给予贡生开具不同类别的贡单“。恩贡”需以正次贡移咨改注者,由学政换给贡单;其特准或各氏子孙为诸生者,由学政考验文行兼优者,送国子监做恩贡。“优贡”则由各学密报文行兼优之生员,三年任满之时,由学政会同总督、巡抚考试,然后“解部磨勘,”经朝考录取者,由礼部带领引见皇帝,列一、二等者以知县、教职二项录用,列三等者即训导选用“。拔贡”由学政考试,会同巡抚复试,由学政给单送部。另外,各府、州、县的文庙乐舞生,由该管教官会同州县考选,册报学政挑补,奉祀生亦会同总督、巡抚等挑选,咨部或顶补。
学政也简称学台,与巡抚、巡按属同级别为从二品官员,亦为一省之大员。学政虽主管的是文化教育,主持一省学务,但也会参与“通省兴改”等重大事宜,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共商而行。学政衙门有固定的公署,学政衙署设有书吏,少则二三人,多则十五六人,为学政的办事人员。学政为清代管理地方学务之专职官员,负责各府、厅、州、县儒学,任以教授、学正、教谕及训导,并逐级专使,做到上下贯通。张鹏翮任职的江南学政衙门驻地在江宁,即今天的南京,雍正三年(1725)江苏学政衙门驻地为江阴。
张鹏翮主持学政,行月课,兴社学《。清国史》记载“:鹏翮矢公矢慎,颁条约十则,以正心术、敦实学为首”。张鹏翮所刊行的《学政条约》主要包括守法、修身、为学、论文等方面内容《。《学政条约学政条约》》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公文类型,主要指各省学政制订下发的综合性规约《。《学政条约学政条约》》或以文告形式张贴,或以书册形式传布,所谓“揭之通衙,固使家喻而户晓;装成一册,尤便朝览而夕披。”。一般在一般在十则左右,少者五六则,多者可达二十余则,各条目具体阐释篇幅长短不一。由于学政的主要工作是巡历府州,主持岁试科试,生童在乡试之前,所能接触到最正式的官方衡文标准,都来自于学政,故学政对一省文风的影响最为深入,而其影响内容和方式,则在《学政条约》中得到集中体现《。《学政条约学政条约》》类似今天的考试大纲。
张鹏翮履任江南学政,秉公主持科考,严格举士。有些纨绔子弟或徒具声华之士,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谋到京师权贵亲写的“荐函 ,”但来到江南学政署地、学宫、考场,都摄于张鹏翮的正气,最终只能是“踯躅逡巡,不投而去”。他在主持科考中,所选之才不少为贫寒有识之士“,信心直行,矢慎矢公,终其任无一幸运者。”
康熙三十五年(1696)四月,张鹏翮在江南学政任上识拔张廷玉。张廷玉后来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太保,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在其《澄怀主人自订年谱》中说“:康熙三十五年丙子,二十五岁。是岁四月,以岁贡生录科,督学遂宁张公拔置第三名”。
此外,根据旧规,凡呈学使报册时,都必须交纳“部科费”即手续费,只有张鹏翮主持江南学政期间“,两袖清风,毫无以应,人亦绝口不索”。
清人秦松龄《书院记》说得更为详细:“今少司马遂宁张公公正廉洁,人不可干以私。其视学江左也,行李萧然。无兼从车马之盛。既受事,严绝请托。豪青猾吏,屏迹匿影。居恒躬自节俭,黎羹脱粟,有布衣所不能堪者,公处之泊如。其苦节清修,既有以风励士子而动其顽廉懦立之志,然后刊布条教,训之以忠孝,道之以仁义,做之以非法。及其衡文之日,则又屏去一切浮靡绮丽之词,惟经术是尚。于是江南人士咸晓然知公之所以教者,在彼而不在此也”。
从16941694年到年到16971697年年,张鹏翮主持了三年的江南学政,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因此,康熙盛赞其操守,赐书奖谕道“:卿非常清操,朕甚敬重“”从前作清官者,宋文清一人,今日张鹏翮堪与之匹”。康熙所指的“宋文清 ,”即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徐侨,谥号“文清。”
徐侨(1160—1237,)字崇甫,南宋政治家、理学家,义乌靖安里龙陂(今浙江义乌佛堂镇镇徐塘下村)人。中年辞官归里,在孝冯祠旁创办“东岩书舍,”传讲学17年年,以博学、刚直、显达而煊赫于世《。《宋史宋史··徐侨传》记:“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他安贫乐道的操守,也成为同时代正直士大夫的榜样。徐侨常以诗言志,表露心声,在《即事》一诗中,明确地表达了其生活态度“: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根有余滋。宾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澹然心地夷”。徐侨任官多年,除应得俸禄之外,不妄取一文。即使皇帝多次赏赐的金帛,皆力辞不受。终其一生,既无崇高府第,亦无广厦厅堂,仅有只庇风雨的竹篱茅舍,但他植竹栽菊,怡然自乐。古风《竹门》中有“:清幽能共适,淡薄能相因。与夫学问徒,讲说敢辞勤。义理滋我悦,诗书陶我真。俱不役肴酌,且无昏精神。然当时省己,勿或浪尤人。古人重晚节,气衰当志新。古人贵老成,齿颓资德尊。初心苟无负,斯不愧斯门”。
张鹏翮主持江南学政三年,能得到康熙如此高的评介,堪与宋朝的徐侨相匹,足见其清廉、淡泊和正直。
陕西审案,一介不取
康熙三十六年(1697)五月,4848岁的张岁的张鹏翮因为任职江南学政的出色表现,被召回京城,出任左都御史。康熙嘉奖他为“天下第一等人,”因而,四川遂宁赤崖山,即张鹏翮早年读书的地方,亦因此更名为“第一山”。。从江南学政的从二品官员从江南学政的从二品官员,,升为从一品,并担任左都御史,可见康熙对张鹏翮品格的高度认可。左都御史为都察院主官,负责监察、纠劾事务,兼管审理重大案件和考核官吏。
康熙三十六年(1697),原任陕西巡抚布喀,弹劾川陕总督吴赫等人贪污挪用贫民“籽粒银”4040多万两多万两。。所谓“籽粒银”是指为了政府鼓励民众开垦荒地,允许民众向官府借种子,等荒地垦熟后,由民众再向官府偿还所借种子价值的银两。应该说,这样的“籽粒银”政策,既有利于民众垦荒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迅速的恢复生产。
康熙三十七年(1698)初,户科给事中姜疏参劾“陕西长安、永寿、华阴等三县仓米亏空 ”。在记载清代政治活动的官方史书《清实录》中,有关清代直省钱粮亏空的记载,始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但最先揭报的亏空案,是从西北开始的。三月,经户部议覆,康熙以“此仓米事情甚属年久,”令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张鹏翮前往,会同总督、巡抚予以详察。自此,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清查地方钱粮亏空的做法,也由此开始。许多资料称,与张鹏翮一起查案的是时任刑部尚书的傅拉塔,其实,傅拉塔早在三年前,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就已卒于两江总督任上。
经过半年多的查审,十一月,刑部尚书与张鹏翮等回奏称“:原任长安县知县谢嵩龄、永寿县知县万廷诏经收米麦,其见存者与该抚所题之数相符,除折米银十万六千九百两存贮布政司库,其各州县寄贮乡村寺庙等处米麦应交该督抚严催,限三个月内运入省城永丰等仓。华阴县知县董盛祚经收已完米麦,亦限三个月内运入省城永丰等仓,其未完米石已越七年,应交该督抚委道员督催,限本年十二月终照数全完 ”。这里,长安、永寿两县并无亏空可言,只要将贮于州县的米麦,如期运至省城收贮即可,唯独华阴县“未完米石已越七年。”。可见亏可见亏空的原因,系赋税征收未能完纳,即“民欠”所致。由于此案颇为复杂,张鹏翮等人的第一次调查,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张鹏翮第一次赴陕西办案,未能顺利办结。七月回京后,由左都御史转任为刑部尚书。同年十一月,张鹏翮再次担任地方官员,任职江南江西总督。此次任职,官阶由从一品降为正二品,是否与陕西“籽粒银”案未能如康熙所愿办理完结有关,尚无资料佐证。
康熙三十八年(1699)张鹏翮在江南江西总督任上,并未因为职级的降低,而怠慢工作,而是立即复刻了《御制耕织图》又名《佩文斋耕织图 ,》可见其用心良苦。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时,有江南士子进献了“宋公重加考订,诸梓以传”的《耕织图》。《《耕织图耕织图》》是中国农桑生产最早的成套图像资料,它的绘写渊源可上溯至南宋,绘者为楼璹。楼璹在宋高宗时期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时,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即作耕、织二图诗来描绘农桑生产的各个环节《。《耕织图耕织图》》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珍贵的形象资料。
康熙随即命宫廷画家焦秉贞根据原意,另外绘制了耕图、织图各23幅幅,共计46幅幅,每图都配有康熙御题七言诗一首《。《御制耕御制耕织图》也是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每图都配有康熙御题七言诗一首,以表述其对农夫织女寒苦生活的感念《。《御制耕织图御制耕织图》》初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此后又出现了很多不同版本,如木刻本、绘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于世。三年后,即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张鹏翮刻本,虽为众多刻本之一,但就目前所查阅的资料来看,应是最早的刻本。可见,张鹏翮履职江南江西总督,对农业的重视、对农夫的理解和同情。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康熙特遣还在江南江西总督任上的张鹏翮,同刑部尚书前往陕西,再次审理未得结论的“籽粒银”案,同时,还要审理吴赫与原任宁夏道吴秉谦互参等案。应该说,康熙这样打破任职局限的特别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张鹏翮熟悉案情,能做到秉公执法。张鹏翮单骑简从,严禁地方官员迎送,认真办理陕西长安、永寿、华阳等三县因仓米亏空而牵出的“籽粒银”案。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张鹏翮既不受罚银也不收贿金,亲自核实状款,逐项查清原委,做到证据详实准确无误。凡属事虚者,他即开例声明,立即纠正。对于查有实据的贪官污吏,上至陕西巡抚布喀,下至知州县令,一律绳之以法,严惩不贷。
通过张鹏翮的艰苦努力,最终查得“咸阳等十二州县将籽粒银两赔米雇东,余银给散百姓,同州等州县有侵蚀之处,将同州知县兰佳选、蒲城知县关琇、韩城知县王宗旦照律拟斩,总计侵蚀银两二万两,赔米雇东银九万两,百姓实得银三十九万两。布喀所告吴赫侵蚀籽粒银两是虚,但吴赫等奉部屡次驳查,不将各州县侵蚀挪移之处据实声明乃以邻县渭南二县有侵蚀外,其余各州县并无侵蚀,捏造假册具题,有玷大臣之职,相应将吴赫革职,原任总督佛伦降四级调用”。又查得吴秉谦控吴赫浮开草料价值一事是虚,吴赫参吴秉谦收受属员馈送一事属实,其余均系捏款诬参,均拟罪如律。
张鹏翮判案是非分明,定罪允当,量刑准确,令包括刑部尚书在内的会审诸臣为之折服“:方服先生有先见之明,不然且赔累及已矣”。
康熙三十九年(1700)正月,张鹏翮审理办结“籽粒银”案后回到京城。康熙询问其西北官员的廉能情况,个个了如指掌,皆能一一答出,令康熙深为满意。据《清实录》载“问张鹏翮曰、署总督事席尔达、居官何如。张鹏翮奏曰、居官颇优。上又问巡抚贝和诺、较巴锡何如。张鹏翮奏曰、巴锡为人郑重。贝和诺临事精详 ”。后来,康熙对大学士等说道“:张鹏翮前往陕西,朕留心察访,果一介不取,天下廉吏无出其右者”。如此高度的评价,可谓为历朝历代官员所罕见。(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