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将玉米装上车,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全媒体记者 杨红艳 陈靖
“这筐包谷装得莽实,58斤,抬起走!”
“这一筐没装满,要轻点,只有53斤!”
……
8月14日,立秋刚过,柏梓镇梅家村百姓专业合作社玉米地里,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几位村民正在采收玉米。
穿过原永安乡场镇,顺着柏永路左侧,一片平整广阔的田地里,玉米杆笔直的立在地里,等待着收获。放眼望去,玉米叶子早已枯黄,成熟的穗子耷拉在杆子上,须子也胡乱地打着结,焦急地等待着主人来收获。
“我们这批玉米收得比较晚,一方面是因为地里农活儿多,忙不过来;另一方面让它在树上自己晒干,摘起来也更轻松。”梅家村村主任张亚东介绍,村里正在搞乡村振兴示范,他们在发展产业方面考虑得比较多。这些玉米,合作社不想卖,准备晒干后储存起来,明年喂鱼喂虾做饲料。
全面改厨改厕 解决群众生活“大问题”
山上瓜果飘香,院里厅堂明亮。今年以来,按照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柏梓镇深入推进全区首批乡村振兴“两线两点”试点工作,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梅家村核心区域广泛开展“六改六治”示范工作,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是是是,我家上个月开始也参与了这次整治,现在基本上完工了,效果还可以。”在梅家村一社,黄文秀老人听说有人要来采访“六改六治”工作,连忙把记者往厨房和卫生间带。
走进这间近20平米的房间里,新贴的地砖平整干净,窗子上透过来的阳光反射到地面上,整个屋子都显得更加亮堂,白天完全不用开灯。靠墙的地方,用瓷砖打造的多功能灶台,兼具了择菜、洗菜、切菜等功能,放置在台面上的崭新天然气灶具,更提高了厨房的整体“颜值”,和很多城里人的厨房几乎一样。
对面的卫生间,同样“高端大气上档次”。几间原来的猪圈,一间安上了冲水马桶,另外两间现在已经改造成了浴室,浴霸、花洒等一应具备,不得不让人连连赞叹。
“我家孩子们都在城里上班,家中就我们老两口待在屋头。”黄文秀介绍,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儿子、媳妇和孙子都会回来小住,洗澡、上厕所就成了大问题。如今,借镇里开展的“六改六治”项目,她家就把闲置的房子利用稍加改造,就解决了儿子、媳妇口中的“大问题”。
记者顺着这个院子转了转,发现户户之间的道路已经硬化,以前的阳沟、堆材草的角落、散乱的建材,都已经清理完毕,规划的花台、化粪池、透水砖铺设的平地都正在紧张建设中。在这个院落的正前方,有一片两三百个平方的空地。工人们正在按照规划设计,安装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村民休闲广场。
“按照现在的进度,估计国庆节就可以投入使用了。”村支部书记刘琪林称,这个大院子及周围有近百户人家,目前70%的农户已完成了“六改六治”。文化休闲广场建成以后,闲暇无事时,村民们就可以来这里健身、休闲,享受乡村宜居生态带来的馈赠,过上更加方便舒适的生活。
加大产业支撑让村民荷包“鼓起来”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也许,只有你亲自来到梅家村百姓专业合作社,你才能深入体会到收获的确切含义。
在一片片火热的土地上,满目金色。玉米穗是金色,即将成熟的稻谷也是金色。在炙热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更加夺目。
2015年开始,梅家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成立百姓种养专业合作社,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在“保底分红”的政策措施激励下,老百姓生产积极性被广泛带动起来,全村呈现出一幅改革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从这里开始绘就。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018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式提上工作日程。在原有改革发展基础上,梅家村作为全市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也被纳入到区委、区政府规划的“两点两线”试点区域内。
经过近3年的发展,全村九成的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共流转土地3560亩,初步形成了4大产业体系。其中桃子、李子、春见、砂糖橘、葡萄等水果1060亩,700亩渝佛桃和近百亩葡萄已初见效益,腊梅、花椒等经济林种植逾270亩,蔬菜100余亩,水产养殖100余亩。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梅家村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刘琪林介绍,该村与荷兰农协、永辉超市、重百超市和区内部分学校食堂、营销大户建立了合作关系,需要多少,生产多少,提高了现代农业精准度。在阿里巴巴、易田电商平台建设特色农产品网店,实现线上线下两手抓、批发零售两不误,销售渠道不断畅通。
2015—2017年,合作社实现净收益112.68万元,于2018年初首次分红721984元,每股40元,每户分得800元到5000元不等,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补充,注资近10万元。
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如火如荼。据统计,自2014年开始,新建泥结碎石路5.92公里、产业便道1公里、仓储库房150平米,产品集散地300平米,生产大棚50个。2017年开始,政府累计安排资金1890万元,硬化村道3500米,建成提灌站1座,蓄水池3口,污水处理厂1座,生产大棚14个,安装天然气360户,人居环境整治100户。
产业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健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思想意识也随之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柏梓镇邀请区委党校教授、区农技站专家等,来村里举办了讲习所,对职业农民进行技能培训,200余名干部群众参加,爱农村、爱农民、懂农业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村里加强了规章制度建设,制定了《村规民约》及《评先评优标准》,对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民主管理、乡风民俗等方面进行了约定。及时理清了梅家村“两委”及合作社理事会职能职责,出台了《梅家村村民自治章程》《合作社章程》和《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度》。2017年至今,全村上访率0,社会治安发生率0,民调满意度90%,邻里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100%。
“如今的梅家村,正在美丽幸福的康庄大道上昂首阔步前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也指日可待。”柏梓镇党委副书记谭根生称,随着占地300多亩的精品水果园、20亩连栋大棚和容量300吨冻库的全面建成,随着产业路、人行便道和农村环境“六改六治”的全面改造建设完成,明年的梅家村一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短评
正确把握乡村振兴要义 实现农村加快发展梦想
陈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思想,成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水平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正确把握乡村振兴要义,必须夯实产业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这是农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必将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正确把握乡村振兴要义,必须强化人才支撑。事靠人做,业由人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正确把握乡村振兴要义,必须厚植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坚持绿色发展、涵养生态文明,以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思想文化力量。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要遵循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的原则,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苦干实干,做出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