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263期 >2018-08-13编印

上半年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1.63亿元 惠及9.6万多人
铺开城乡“社会救助网”托起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
全媒体记者 欧胜涛 李松
刊发日期:2018-08-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筑牢民生底线,才能提升群众辛福感。近日,据区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局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机制、办好实事,全力推进救助兜底、优抚安置、基层治理、社会福利等民政工作,实施“十大惠民计划”,民政民生事业有质量、有速度、有创新。1—6月,发放救助及福利补贴1.63亿元,惠及低保、医救、优抚、特困及残疾人9.6万余人。

唱好最低生活保障“重头戏”
  家住小渡镇月山村70岁的李婆婆是一位高龄独居老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生活十分困难。近年来,村里经过评议为李婆婆办理了低保,从此,一辈子没有工作的李婆婆晚年有了“生活费”,而且每年都“涨钱”,李婆婆逢人便夸政策好。
  家住柏梓镇的低保户吴先生身患多种疾病无法工作,妻子残疾,女儿还在上学。5年前,黄先生申请了低保,如今,一家人低保金加上其他救助,每月能领1000多块钱,由此保障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城乡低保制度作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促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区建立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目前已实现与15个部门、24项数据共享,申请人信息“一目了然”,有效促进了低保对象确定的公平性、准确性。今年上半年,共发放低保金4552.8万元,保障15530户26795人基本生活。

力避困难群体“因病致贫”
  我区对精准扶贫对象实施100%兜底医疗保险,特困供养人员按照100%标准给予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的医疗救助比例不低于70%。同时,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实现了医疗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同步结算。
  今年3月,家住塘坝镇的杨勇(化名)患上白血病,治疗费用高达10万元,各类报账后仍需自付6万元。这对本已是农村低保户的杨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区民政局了解到杨勇的困境后,将一笔2.2万元的临时救助金送到他的手中,还帮助杨勇向重庆市社会救助基金会申请了3万元救助金,让杨勇重拾生活的信心。
  对中低收入家庭进行医疗救助,避免此类家庭“因病致贫”,是医疗救助政策的一大特点。家住古溪镇的沈先生,一家三口收入约3000元。沈先生患有脑出血,住院自费费用约为4万元。经济困难的沈先生申请民政医疗救助建档并得到确认,最终获得医疗救助近万余元,大大缓解了家庭因病花销造成的窘境。
  此外,我区设立的医疗救助基金,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据了解,1-6月,共发放医疗救助金1410万元,1.4万名困难群众享受医疗实惠。

强化政策宣传 打通“最后一公里”
  要让政策切实发挥作用,首先要普及知晓率。我区通过区、镇(街)、村居“三级联动”,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使社会各界广泛了解社会救助标准、救助流程、办理程序等,此外,通过社会救助热线接受群众咨询,使政策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从上半年各项救助资金的同比增长情况来看,也说明政策的知晓率、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
  梓潼街道接龙桥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日里,她不但注意政策普及,还“主动发现”。社区张大爷就是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中,得知李大爷罹患肺癌,于是,主动为他讲解医疗救助政策,并协助办理了中低收入家庭的认定。今年,李大爷先后几次入院,个人自付费用57000余元,医疗救助金约17000元,最终实际个人自付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11.5%。
  我区各地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机制。梓潼纪念碑区建立了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困难家庭台账,依托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员,随时发现困难家庭,主动联系相关部门给予帮扶救助。群力镇设立专门救助受理窗口,设立救助热线受理困难群众诉求,对群众反映的情况一一登记台账,录入救助系统,并根据情况进行转办,入户调查落实,让困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近年来,为更好地筑牢底线、兜底民生,我区着力铺好一张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网”,化解困难群众燃眉之急,努力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