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242期 >2018-07-13编印

20 年一遇洪水来袭
全力抢险确保洪峰顺利过境
全媒体记者李扬唐苠涵
刊发日期:2018-07-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受上游强降雨影响,从7月11日上午开始,涪江潼南段水位出现上涨,并于7月12日14:20迎来20年一遇特大洪峰过境。面对特大洪峰过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区级领导靠前指挥、积极应对,各级各部门应急联动、妥善处置,全区干部群众冲锋在前、奋战一线,实现了“零伤亡”目标,最大程度减轻了洪涝灾害损失,赢得了防范“7·12”过境洪水的最后胜利。

科学研判果断启动防汛应急预警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严峻形势,7月11日上午,区委书记曾菁华得悉上游水情后,立即前往三块石大坝、外滩泵站、洗菜溪城区排水口等地,检查指导涪江流域防汛和城市防涝工作。他强调,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化责任担当,细化工作举措,加强预警预报、应急应对和救灾救助,确保本次洪峰安全过境。随后,曾菁华在区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听取本次过境洪水情况报告,(紧转3版)(紧接1版)安排部署全区抗洪抢险工作。
  当日下午,曾菁华又奔赴双江镇猴溪路、桂林街道双坝社区姜家院子和涪江潼南航电枢纽等地,深入防洪一线,勘察灾情,督促指导洪峰过境、人员疏散、物资转移和泄洪调度等工作。他强调,各沿江镇街干部群众要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杜绝侥幸心理,加大人员疏散和物资转移力度,确保洪峰过境前全部落实到位,将本轮洪水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7月11日9:00,接到绵阳市水文局预警预报后,我区立即启动了二级防汛应急预警、三级应急响应,沿涪江的桂林、米心等7个镇街的联系区级领导第1时间分赴各地,督促指导洪峰过境前人员疏散和物资转移工作,确保洪峰过境“零伤亡”,把人民群众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并根据实时监控数据,综合研判水情变化,先后2次调整应急预警响应级别,于11日晚10点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同时,加密会商研判,加强信息发布,及时推送信息10万余条,确保了沿江境内7个镇街干部群众及时应对处置。

截止12日8时,共转移受灾群众30905人
  按照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综合研判后集体研究决定,区级领导深入现场指导督导,沿江各镇街2名联系区级领导现场指挥,城区低洼地带、沿江重点部位至少1名区级领导具体负责,全力以赴抓落实。涉及沿江7个镇街紧急行动,全员上岗,分片包干,确保责任到位、防范到位。
  “李嬢嬢,江水还在持续上涨,洪峰估计马上就要到来了,麻烦你们配合一下转移到安全地方。”“朱大姐,如果不转移发生险情咋办?安全第一啊!”12日凌晨1:45分,米心镇党委书记陈廷友、镇长吴雪春分组带领镇村干部来到场镇临江还未撤离的群众家中,一边耐心向大家宣传险情危害,一边精心组织人员用扩音器等物件,疏散未撤离群众转移。看到撤离群众中75岁老人张成祥、陈国中等人行动不便时,年轻党员立即上前搀扶着老人行走;当个别群众不乐意撤离时,党员干部就苦口婆心地劝说……。经过1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场镇临江的100多户群众终于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到达临时安置点后,党员干部一边给大家发放矿泉水、方便面,一边陪群众聊天,并不时叮嘱他们要注意安全。
  “谢谢,谢谢你们!要不是你们的及时帮助,我们老两口真不知道这个夜晚该怎样度过呢。”安全转移后的张成祥、陈国中老人连声说道。
  “米心镇地处潼南最北端,涪江河畔,与遂宁市船山区、蓬溪县荷叶乡隔河相望,是千里涪江进入重庆的第一站。”吴雪春介绍,在收到汛情后第一时间启动了防洪应急预案,我们及时向商户、群众发出汛情通报,提醒大家提前做好应急防范工作,同时组织镇村干部全体出动,一边疏导群众,一边帮助警戒水位线下的商户搬运物品。截至12日8时,全镇已安全疏散转移群众1000余人,各项防灾救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米心镇的做法是发生在洪峰来临前我区疏散撤离群众工作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做法还在涪江沿岸的其他6个镇街不断开展。
  7月11日上午至12日8:00,人武、民政、商务、卫生、消防、防汛办等单位各尽其力,组建应急抢险队伍21支,出动冲锋舟330次、应急车辆580台次,调拨帐篷、棉被、食品、药品等15万件,全力保障应急抢险所需。水电气讯等部门做好设施、管网等巡查检查,及时排除故障,确保安全畅通。对城区重点道路、桥梁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灾通道畅通。强化值班值守,所有干部取消休假,全员上岗,24小时待命。截止12日8时,我区共转移受灾群众30905人,设置集中安置点57个、集中安置3339人。
  12日15:00,洪峰顺利通过潼南,最大流量17700立方米/秒,最高水位245.16米,超保证水位5.16米,是继1981年、1998年后的又一次超20年一遇特大洪水。
  洪峰已经过去,灾后重建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第一时间开展抢修,在最短时间完成损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并及时启动受灾群众房屋修复,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动员和带领受灾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尽快地稳定生活、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