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艺术与潼南总第241期 >2018-07-12编印

天下廉吏张鹏翮(四)
杨昌庆 杨悦
刊发日期:2018-07-1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河东盐政 苌弘化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张鹏翮因兖州知府的“廉能”表现,被康熙直接调到山西运城,出任河东盐运使,依然是四品官职,职级上没有什么变化,但所处位置却更加重要。在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我国的盐业发展史,否则,就无法理解康熙让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的慎重考量。
  盐既是民生之必须,也是国家财政赋税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盐业历史非常悠久,“盐”这个名字最早见诸于《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厥贡盐。”人们最先发现的是海盐,在五帝时代发现池盐,战国末期发现井盐。除夏、商、周三代以前和隋代、唐初之外,我国历朝历代政府为确保政府财政收入,对盐业生产大都实行征税或专卖制度。盐业专卖又称禁榷,合法贩卖的盐叫官盐,非法贩卖的叫私盐。
  食盐专营制度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后人尊为“盐业宗师”的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行“食盐专营”。齐国很快就从盐业垄断经营中获取了大量的财富,由偏居东隅而一跃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位霸主。秦朝开始对盐、铁的固定价格实施垄断,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对一种主要商品进行国家垄断的已知例证。当时,盐的收入,不仅用于秦朝军队的开支,而且还用于修筑包括长城在内的各种建筑。
  盐业征税虽从周朝开始,但实行“食盐官卖”,则是始于汉武帝。由于征战频繁,国库窘迫,富商们不愿“佐国家之急”,于是汉武帝采纳汉初名臣桑弘羊《盐铁论》观点,下令将盐、铁经营完全收归官府,实行专卖,由官府直接组织食盐生产、运输和销售,禁止私人经营。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开放盐池、盐井,采取与百姓共同经营的办法,免于征税,至唐朝开元时期的130年间,为中国食盐无税时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财政陷入困境,于是,实施“榷盐法”,由官府垄断食盐价格,盐利收入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占政府总收入的一半之多,史称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唐后期以及宋代,为保证官卖收入,食盐流通被政府严格控制,严格划分销盐区域,实行销界政策,不同产区的盐限制在某一区域销售,不得逾越。明、清时期通过设立盐务衙门,以盐卡收税,实施“纲商引岸”制度的盐法。盐商运销食盐,须先向盐运司交纳盐课,领取盐引,然后到指定的产盐区向灶户买盐,再贩往指定的行盐区销售。
  盐,不仅仅是一种调味品。在盐的背后,则常常伴随着财富和战争,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据称,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古代盛产池盐的山西解池,双方大战于阪泉,通过三次交战,黄帝最终战胜了炎帝,成为华夏众多部落的首领,此战号称“中华第一战”。后来,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不仅使黄帝捍卫了盐池的支配权,巩固和扩大了势力范围,也为华夏民族的雏形奠定了基础。黄帝战炎帝、擒蚩尤等传说和遗迹,正是氏族时代东方部落争夺池盐的真实写照,足见盐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如果黄帝、炎帝、蚩尤大战,皆因盐而起。那么,唐朝末年的王仙芝和黄巢,因赎卖私盐的利益受损,发动的唐末农民大起义,则摧毁了近三百年的大唐江山。元末更是如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作战经费,大多是由私盐贩子提供,同样,他的竞争对手张士诚、陈友谅、方国珍等,也都是私盐贩子出身。由于盐的利润在一切行业之首,以身试法的不仅有私盐贩子,还有朝中的显贵世家,在明、清时代,他们通常会向掌管“盐引”的官员行贿,只要“盐引”在手,几乎等于大把的银两唾手可得。“官家货少私货多,南来载谷北载鹾(指盐)。”这些显贵成为另一类型的私盐贩子。
  可见,盐的奇货可居,使历朝历代负责盐政官员的职位,成为第一肥缺。到了康熙年间,因盐而发生的腐败现象更是层出不穷,这就不难想象,康熙会让张鹏翮到山西运城出任河东盐运使的原因。康熙选任张鹏翮出任此职,可谓非常慎重。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下旬,康熙东巡祭孔。作为兖州知府的张鹏翮得以迎候皇帝,并陪同康熙“临视阙里”祭孔子。随后,康熙扈跸兖州,特旨召见兖州知府张鹏翮。可以这样说,康熙的这次特旨召见,最终认可了山东巡抚对张鹏翮担任河东盐运使的推荐。清代河东盐运使的全称是“河东陕西等处都转盐运使司运使,加敕管盐法道”。根据《山西通志》载:“河东盐池百二十里,专属盐务官管辖。冀、豫、雍、梁四千里民,食仰给于此。”由此可知,河东盐运使所负责的区域。
  清朝实行食盐专卖制度。对于盐的买卖皆由官督商运,盐商领有官家发给的盐引或盐票,进行专卖。所以,在清代共设立了九个产销盐的专属区,即长芦、山东、河东、两淮、两浙、福建、两广、四川和云南。每个区均有巡盐御史、盐运使和盐法道等,据《清史稿·职官志》载:“(盐)运使掌督察场民生计,商民行息,水陆挽运,计道里,时往来,平贵贱,以听于盐政……盐法道亦如之。”即盐运使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盐的运销。因河东有盐池,所以河东盐运司还承担着生产和销售盐的任务。
  运城最早见于史书是在战国时期,叫做“盐氏”,汉代改称“司盐城”、“盐监城”。由于,最早无城,故无城池建筑,也未设立衙门,不过,一直都有朝廷盐官在此驻守。直到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时任河东盐运使的海德俊,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完成城池的修筑,共计筑城墙长1700丈、高2丈多、厚1丈多,设5个城门(到明代改为四门)。这个新修的土城被叫作凤凰城。传说因于舜帝在盐池边抚五弦琴弹奏熏风歌《南风操》其中有一句歌词是:“鸟兽跄跄兮,凤凰来仪。”故名“凤凰城”。明朝“凤凰城”名字,以“盐运使司”所居之处—潞村,改名为“运司城”,于是,运城之名始于此。
  张鹏翮在临时履职山东武举乡试考官的职责后,立即来到山西运城,赴任河东盐运使,“闻人言货贿,輙厉声叱之不少假。而于盐政利弊,批却导窽,具得要领。”经过张鹏翮的努力整肃盐政,初步取得了“鹾政大举”的实际效果。
  张鹏翮上任后,即着手修复盐池。河东“盐池北傍运城,南靠中条山,东临夏县,西依解州。全长东西约六十华里,南北宽五至十华里不等,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如此狭长的盐池,既需要有一定量的水源溪流注入以免干涸,又要对注入的水量有所限制,以免影响盐花的生成。“故环池有墙,傍墙有堰,皆所以障客水而护盐池者也”。张鹏翮“修复盐池”,就是修复塌卸的护池墙和护池堰,确保盐池的正常生产。
  张鹏翮疏浚姚暹渠也是保护盐池的重要举措之一。姚暹渠位于“解州北十五里,在盐池北十里……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重开此渠,因号焉……若山水涨漫,则横流四出,决堤溃堰,或人长乐滩,或人女盐池,亦人解盐池矣”。因此,疏浚姚暹渠,天旱可以注水入池,水多可以通泄无碍,否则,“两受其害”。
  张鹏翮通过修复盐池、疏浚姚暹渠,有利于河东盐池的正常生产。康熙二十五年(1686),张鹏翮在其撰写的《重修运城碑记》中,对运城的修建、重修做了多方面的记载,也充分说明了运城建为盐务专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张鹏翮在《重修运城碑记》中指出称“国赋所储,群商所处,诸路所通,百物所聚,去郡治既远,而解州,安邑又城小,不足以客。城之特建,其势然也。”有理有据地说明了运城建为盐务专城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张鹏翮针对河东池盐的销售情况,采取了“核引通盐”、“力请豁免加课”等措施。他对巡盐使者说道:“河东诸商,筑畦晒盐,出场贩卖,仅与淮、浙灶户同科。近日淮、庆六邑,又归长芦,地势既狭,办纳尤艰。今四海升平,大兵尽撤,所有军兴以来,每引增银五分,应照部文题请停止。至加增七分,原因淮、浙割没之例,谓每引加盐二十五斛,应人正额,按时征收。但时势既别,张弛宜异,淮、浙利于盐多,河东利于盐少。故初奉部行,诸商即请认课,不愿加盐。且割没之说,原以示罚。河东山路崎岖,转运最难。驴驮车载,半出人力,非若淮、浙顺风扬帆,一泻千里,舳舻相接,便于夹带也。并请题豁,以苏困苦。”
  以上文字,张鹏翮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河东与江浙的盐户交纳同样的税是不合理的,江浙盐的产量要多于河东,交通运输条件要优于河东,因此,应免去河东增加的课税。通过张鹏翮的努力,“李御史时谦深嘉之,亟缮疏上请,获免新加五分。阅数年,郝御史惟谦陈乞并免加增七分,商民骨颂皇恩焉。”两位御史先后分别“免新加五分”“并免加增七分”之举,对广大河东盐商来说,绝对是一个相当“利好”的举措。
  此外,张鹏翮还利用关羽着为山西运城解州人这一重要的人文资源,迅即编辑《关夫子志》,利用关羽“以神设教”,巧妙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国大将,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从三国到北宋的800多年里,关公并未得到特别的青睐。但自从宋徽宗的四次褒封“忠惠公”“崇宁真君”“武安王”“义勇武安王”起,使关羽迈出了从人到神演变中的关键一步。清顺治入关后,于1653年颁诏供奉关公,号曰“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更是以刘备转世自诩,亲政后不久,封关公为“协天伏魔大帝”之后,并亲自驾临关公故乡河东解州,参拜关公,并对关公灵像说道:“二弟,大哥看你来了”,书题“义炳乾坤”匾,悬挂于解州关帝庙内。的确,凝聚在关羽身上的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重诺以信、作战以勇等精神,不仅蕴涵着中国传统的道德精华,同时也渗透着正宗儒学的春秋精义,兼及还体现着佛道二教的教化精髓。张鹏翮在《关夫子志序》中称:“夫子者,孔子之盛德而甚美之称也”,信仰关夫子,是因为“天理之不泯于民心,而三代之直道尚存焉。充是心也,以之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如万解源泉,取之不尽,而用之无穷,则是侯之大有造于名教也。称之曰夫子,谁曰不宜?”
  在河东治理盐池盐政,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那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包拯。那时的山西运城尚未出现,为了解决河东池盐的滞销和财政困顿难题,包拯作为三司户部副使奉命办差,与转运司、解盐司共同议定盐法。包拯到任后,把解盐的生产与销售历来由官方垄断的政策,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推行曾经主理河东盐池盐政的太常博士范祥的“钞引法”。据称,这个“钞”也许是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只“股票”,其做法是鼓励商人先去往边关送一趟盐,回来后才能拿到河东盐奖赏,相当于现在的原始股。也许,包拯大人在无意中,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股票发行第一人。“钞引法”的实施,极大地便利了商贩经营盐业,解决了河东盐业的积弊。当包拯离开时,老百姓出城三里地跪拜挽留,并送万民伞。据称,包拯主持河东盐政的时候,是盐池历史上经济收入最辉煌的时候,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
  张鹏翮担任河东盐运使之职,既未受到盐商们的诱惑,也未因有功于运城的盐业发展而陷于贪浊,仍然保持着“清廉”的形象。康熙二十五年(1686)八月,在完成运城城池重修工程后,曾前往河南郏县凭吊苏轼、苏辙墓。苏轼被宋孝宗颁赐谥号为“文忠”,不过,张鹏翮对“忠”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信阳子卓录》卷四《修己》中说:“忠臣必廉,而廉者必忠;奸臣必贪,而贪者必奸。”他在二苏墓前赋诗两首,抒发自己对苏氏兄弟的敬仰之情。其《苏坟夜雨次韵》一诗中写道:“共识峨眉紫气多,文章千古重东坡。神归天上为霖雨,碧化长空作汝河。”其诗中“苌弘化碧”一句,实际来自于《庄子》的典故。苌弘是周朝的一个大夫,由于,他的忠诚不被君主所信,最后蒙冤而死,蜀人怜悯他,将他的血盛在木椟中,三年后血化成了碧玉。此时的张鹏翮,专程前往河南凭吊苏轼、苏辙兄弟,不仅感叹苏轼的忠魂与郏县的山水已经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勉励自己,即使“苌弘化碧”,也要忠君为国。以楷书见长的张鹏翮题写的这两首诗,被人镌刻在石碑上。张鹏翮的楷书“若大臣冠剑,俨立廊庙”,这块石碑也被誉为护卫苏轼、苏辙墓园的“仗剑侍卫”。后世为政不清廉者前来墓园拜祭苏轼,见到张鹏翮的诗刻碑无不心中寒颤,其附庸风雅留下的石碑也只得退避三舍,不敢与之比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