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230期 >2018-06-27编印

潼南全面提高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切实保障老百姓身体健康,增进了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老百姓看病不再难
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刊发日期:2018-06-2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整洁干净、设施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整洁干净、设施齐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唐清元为病人诊断。

唐清元为病人诊断。

建卡贫困户可以享受许多医疗方面的优惠政策。

建卡贫困户可以享受许多医疗方面的优惠政策。


  

  40年前,潼南大部分农村和乡镇处于“赤脚医疗时代”,医生水平不高,缺乏对疑难重症病例的诊疗能力,再加上交通不便,患者难以转诊到大医院。改革开放以后,潼南医疗卫生建设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最初看病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高科技、智能化大型诊疗设备;从低矮破旧的村卫生室到宽敞明亮、环境舒适的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从生病要去城里医院到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不起病到建立建卡贫困户有医疗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潼南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带来了民生福祉,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从破旧卫生室到舒适卫生服务中心 基层医疗环境大变样

  梓潼街道李台村卫生室69岁的医生唐清元,原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在过去的40年里,他见证了基层医疗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
  “头痛、嗓子痒、低热,你这是典型的感冒,我先给你开3天药,吃完后再看效果。”在李台村卫生室,唐清元一边熟练地填写处方,一边轻声地嘱咐病人,“回去后记得多喝热水,经常开窗通风。”熟练地配好药,再三嘱托后,唐清元才安心地目送病人离去。“我这人就是比较啰嗦,要跟病人反复强调才放心。”唐清元笑着说道。
  “这是我们最新的诊断床,这是诊断桌,这些对病情的诊治有相当大的帮助。”唐清元开心地向记者介绍。环顾四周,不大的卫生室里干净明亮,药品和医疗设备样样齐全。“现在的医疗条件就是好,什么都有。在我们村,基本能做到‘小病不出村’了。”对于现在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唐清元感慨比起几十年前好太多了。
  唐清元是土生土长的李台村人,17岁那年,刚刚毕业的他跟随着老医生学习了两年的医术,便当起了村里的赤脚医生。那时候,和其他赤脚医生一样,唐清元半农半医,在下地干农活时,也给村民们看着病。没有白大褂,只有一个出诊箱,里面装着少许药品和看病老三件。“那时候的赤脚医生从事的多是防疫工作,还有就是治疗感冒和一些常见病。”唐清元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医疗水平低。由于没有固定的场所给村民看病,唐清元腾出自己家的一间土房,用来当村诊所。“10几平方米的诊所里,冬冷夏热,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唐清元回忆到以前的艰苦岁月时说。
  最让唐清元难以忘怀的是,当时村诊所里缺医少药,只有少部分常见药和普通药。“有一次一个病人得了肺炎,必须要打吊针,但是我们诊所没有药,只能让他去城里看病。”唐清元告诉记者,除了医药器械和药品少以外,李台村的医生只有他一个人,有时候忙起来了连饭都吃不上。“不管有多少村民来看病,都是我一个人。还有一些患者或者老人行动不方便,这就需要我去对方家里看病。”后来,唐清元陆陆续续培养了8个徒弟,这才让繁忙的他轻松了一点。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依托,并逐渐解体。以赤脚医生存在很长时间的中国模式,逐步淡出舞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改善基层医疗就医环境,我区对全区278个行政村中的243个行政村进行了规范化建设;对130个村卫生室配置了简易呼吸机、诊断桌椅、诊断床、观察床、高压消毒锅等基本医疗设备,新招考123名乡村医生进入村卫生室为老百姓服务;为符合条件的1277名离岗乡村医生实施了养老保险和医疗补助,解决了乡村医生后顾之忧。
  “目前全区共有乡村医生946人,40年来人员呈现波浪式水平发展,整体综合素质呈线性上升。”区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张元海告诉记者,在乡村医生队伍方面,区卫生计生委通过严格考试、集中培训、支医等形式及时填充因年老、生病或外出等原因造成基层村卫生室缺医、技术薄弱等漏洞,壮大乡村医生队伍,提高乡村医生整体服务能力,增强了乡村医生服务意识。下一步,区卫生计生委将加强对乡村医生日常工作的督导和考核,将乡村医生应得的劳动报酬和个人绩效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原则,确保老百姓真正受益。

从看不起病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群众健康护航

  “谢谢你,韦医生,我以后会经常注意的。”在梓潼街道石盘社区,医生韦金山正在为居民张正连检查病情。今年61岁的张正连是建卡贫困户,患有肺结核病和肺气肿,妻子彭国平患有支气管炎,家里有一个女儿还在上小学,体弱多病的老两口没有收入来源,只得靠低保来维持生计。“以前最怕的就是生病,生病了还不敢去医院,因为没钱治病。”张正连叹了口气说,自己的病就是以前没钱买药,拖久了造成的。
  “现在的政策好多了,前几个月,我老伴摔伤住进了医院,总共花了2600多元,政府报销了2100多元,我们家自己只付了400多元钱。”说到现在的医疗政策,张正连开心地说道,以后一家人的医疗有保障了,自己再也不用担心生病了。
  “为保证让农民能看病,看得起病。在医疗服务方面,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享受一站式结算服务,在城乡居民医保的起付线基础上降低50%,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提高10%,大病保险报销降低起付线70%,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90%。”区卫生计生委负责人说道。
  “你的血压正常,继续保持。记得平时不要饮酒,注意饮食清淡点。”在双江镇金龙村,医生徐加文在村民姚绍奇家里为他测量血压。徐医生告诉记者,每月他们都会到每家每户进行至少一次随访和检查,并且给每一个村民建立了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现在的政策就是好,我们不用出门,一个电话就可以让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姚绍奇满意地说道,自从签约家庭医生服务,自己在家就可以得到治疗。而且每年都会有一次免费体检,再也不用往城里跑了。
  “现在大家都特别注重养生了,徐医生一来,除了检查看病,更多的是给我们传授一些健康、养生的常识,我们也慢慢地改变了那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姚绍奇的老伴笑着说道,平时也特别注意锻炼身体,每天吃过晚饭后会和老伴一起出门走走。“除了基本的医疗服务以外,我们还通过向村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展健康教育讲座等形式,给村民普及相关的医疗卫生常识。”徐医生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我区着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改善医疗服务上采取了不少改革措施。为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让群众不再看病难,我区推行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张元海告诉记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门诊预约服务、普通转诊服务、个性化健康指导、孕期产检、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体检、慢性病随访管理等服务。
  改革开放带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为基层医疗卫生的主要形式。目前全区已经建立了由全科医生、公卫医师、社区护士、乡村医生等1400余人组成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签约了20余万常住人口,切实方便了群众就医。
  区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春燕告诉记者,今后,区卫生计生委将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加强部门协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等方面,多渠道探索基层医疗卫生发展新模式,加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力度,落实分级诊疗,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和管理,全面提高基层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切实保障老百姓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