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人文总第226期 >2018-06-21编印

天下廉吏张鹏翮
杨昌庆 杨悦
刊发日期:2018-06-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二)
“殷勤学孔颜”的少年时光
  遂宁赤崖沟,是张鹏翮人生最为重要的地方,也是张鹏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形成的重要居所。在这里的六年时光里,张鹏翮从13岁的懵懂少年,进入19岁的翩翩青年。应该说,迁居赤崖沟,是父亲张烺多次迁居最为重要和明智的选择。1661年,张鹏翮一家终于结束了长达十三年的颠沛流离生活,13岁的张鹏翮在赤崖沟也勉强有了一张平静的书桌。
  赤崖山,位于四川遂宁城东五十里,山势南北延伸、挺拔险峻如屏,这里成为了张鹏翮一生中最值得魂迁梦绕的地方。在76岁回乡省亲的时候,张鹏翮还专门来到了赤崖山,兴奋之余,赋诗三首。在其《赤崖山读书处口占》一诗中写道:“殷勤学孔颜,寂寞在深山。明月临窗静,清风拂户闲。青灯照四壁,光气彻云间。风雨连床夜,谈经数往还。”
  张鹏翮幼时端静如成人,嗜读书,有大志。3岁时随父读书,授《大学》即能成诵。9岁受业于西充白太庚老师,诗文初露才华。13岁受教于遂宁赤崖精舍彭觉山老师,彭为当时川中名儒,博通经史,长于诗文,对张鹏翮影响很大。张鹏翮少年有志,鸡鸣即起,孜孜不倦,读书论学,潜道修身,以圣贤自期。一次,张鹏翮读《陆宣公奏议》,感叹地说:“伊尹一介不取,孔明淡泊明志,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可见,一个人要成功,从小就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张鹏翮以伊尹、诸葛孔明为目标,以“一介不取”“淡泊明志”作为自己人生的行为准则。事实上,张鹏翮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儿时的诺言。
  张鹏翮人生中的第一偶像伊尹,姓伊,名挚,夏末商初人。伊尹为中国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已知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有“中华厨祖”之称。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伊尹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约公元前十六世纪初,伊尹辅助商汤灭夏朝,为商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任丞相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商朝国力迅速强盛。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为商朝强盛立下汗马功劳。他“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来治理国家,于是,后来的老子称其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沃丁八年,伊尹逝世,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将伊尹安葬于都城亳附近,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伊尹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
  伊尹的“一介不取”来自于《孟子·万章(上)》。有一次万章问孟子道:“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这段对话的意思,有人说伊尹以良好的烹调手艺,希望能获取商汤的任用。孟子说,根本没有这回事,虽然伊尹曾耕种于莘国的郊野,但非常喜爱尧舜的圣人之道。凡是只有不符合尧舜的义理和正道,即使把天下当作礼品送给他,他也会弃之不顾。纵然将千匹马拴在他的面前,他也不会多看一眼。因为,只要不符合尧舜的义理和正道,即使一介小草,他也不会拿给别人,当然,更不会从别人手里争取过来。后来“一介不取”这句成语,就是从原文中的“一介不以取诸人”演变而来,用以形容人的操守非常清廉。
  而诸葛孔明的“淡泊明志”,则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应该于宁静之处提高自己的修养,在节俭之中培养自己的品德。不知道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懂得宁静安稳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能的提升必须通过学习。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学,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如果怠慢便不能振奋精神,如果冒险急噪便不能治理品性。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尤如枝枯叶落那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作为。如果有一天还悲凉地困守在贫穷的小屋里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诫子书》是54岁的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只有短短的86字,阐述了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其实,“淡泊明志”并非诸葛亮的原创,其最早出处是在西汉初年。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中说道:“是故非澹薄(同“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心在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张鹏翮少年立下以伊尹“一介不取”、以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志向,在13岁的时候,就以优异成绩,选拔进入新宁(今四川开江县)县学,但因道路太远,未能赴学。16岁时,在县、州、道的历次考试中,都列为第一名,进入县学,成为庠生。这也许是张鹏翮人生中,第一次离开自己的父母,来到潼川府(今四川三台县)就学。不过,此时的张鹏翮家已迁居到遂宁广济坝,即舅父的家宅。(未完待续)